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不懂禮貌家長如何教育

在餐廳裡吃飯大喊大叫, 光腳丫踩爸爸的臉, 還打罵天天帶他的奶奶……近來, 有年輕媽媽向記者講述自己的擔憂——兩三歲的寶寶正是最可愛的時候, 可突然間出現了許多不禮貌行為。 寶寶究竟怎麼了?

媽媽的煩惱

寶寶咋這麼沒禮貌?

京京媽:最怕帶小東西出去吃飯。 又蹦又跳, 還喊叫個不停。 小聲和他說, 這是很不禮貌、很不好的行為, 他最多好個10秒鐘。 之後, 又恢復原狀, 吵鬧個不停, 讓我們尷尬得不行。

萱萱媽:小丫頭好像一下子變得沒禮貌了, 不僅會罵人, 還會動手打人。 在家時, 光著小腳丫就踩在爸爸臉上。

Advertisiment
還和奶奶發脾氣, 打罵奶奶。

軒軒媽:剛學會講話時, 他逢人便叫, 那才叫個乖巧。 如今, 除了人家手上有糖, 無論怎麼勸他, 都不會叫人, 甚至連正眼都不瞧一下。 如果哪個阿姨或者叔叔喜歡他, 一抱他, 他就哭著踢人家。

真真爸:小傢伙現在說發火就發火, 一不高興就說“放屁, 滾開”。 在家裡, 爺爺、奶奶、我和他媽都能原諒他。 可帶他到遊樂場、商場時, 冷不丁地會向人家工作人員或者相仿的小朋友冒這麼一句出來, 把我們幾個大人糗死了。

科學的解答

宣洩情緒 引起注意

豁然心理諮詢中心首席諮詢師朱佳認為, 人的是非觀不是生而有之, 是後天教育引導的結果。 幼兒並不能清楚地分辨出行為的好壞, 他們作出無禮行為的原因通常有兩種,

Advertisiment
一是宣洩情緒, 二是引起注意, 成人先加以理解, 才能有針對性地施教。

“孩子不懂禮貌的行為不是天生的。 ”揚大二幼園長印雲也表示, 當寶寶第一次用光腳丫踩在爸爸臉上或對奶奶發脾氣時, 家長是否及時給予了制止?或者成人覺得寶寶用光腳丫踩在爸爸臉上是一件很可愛的事情, 是否在成人的默許中反而強化了孩子的這種不禮貌行為?她說, 3-6歲是兒童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 關係到孩子長大以後的性格、行為習慣的養成, 對於孩子這些無意識的“不禮貌行為”要加以正確引導。

專家的建議

父母須知:言傳不如身教

朱佳認為, 兩歲是幼兒成長的分水嶺。 “兩歲之前遵循以自我為中心的‘快樂原則’,

Advertisiment
發生無禮行為, 父母要以話語和身體語言堅決地表示‘不可以’, 不用太多說理或責駡。 ”朱佳說, 兩歲之後逐漸學會遵守“現實原則”, 也開始能領會父母的用意, 此時則需要和孩子進行簡單的討論, 同時強調好的行為才會獲得他人的歡迎。

最後, 父母要明白言傳不如身教——孩子擁有模仿的天性, 當孩子行為不良時, 不妨先檢查自身言行是否恰當, 再作出良好的示範。 記者 張慶萍

教你4招 對付“無禮”寶寶

年輕的爸爸媽媽如何應對寶寶的不禮貌, 作為一名幼教專家, 印雲列出以下幾點具體做法:

一、隔離冷靜情緒過激的寶寶

面對正在生氣口不擇言的寶寶, 家長可以讓他先單獨冷靜一下, 等到情緒穩定後再與孩子進行交流, 讓他瞭解自己剛才的行為是不禮貌的,

Advertisiment
會讓對方感覺不舒服。 爸爸媽媽切不可自己先發一頓脾氣, 最後不了了之, 讓孩子不清楚自己錯在哪兒, 也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的表達方式。

二、父母做個好榜樣。

孩子有沒有禮貌不是天生的, 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而且孩子天生就喜歡模仿別人, 所以爸爸媽媽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注意講禮貌, 尊敬老人, 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三、耐心引導, 合理利用期望效應

平時, 家長可以用諸如“寶寶會成為一個懂禮貌的孩子”的話語激勵寶寶, 給寶寶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讓他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

四、巧用獎懲制度, 多給寶寶足夠的鍛煉機會

父母可以多帶寶寶外出, 讓寶寶一同參與各種成人的社交活動,

Advertisiment
在這些活動中模仿成人的各種禮儀行為。 如果孩子在適當的場合表現得體, 或者展現出有禮貌的良好舉止, 就獎勵一張貼畫;如果表現粗魯無禮, 就拿走一張貼畫。 當貼畫積累到一定數量時, 可以讓孩子選一件自己喜歡的小玩具或書籍, 進一步強化寶寶的禮貌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