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不愛閱讀跟習慣有關

洪蘭臺灣著名教育家, 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 腦科學家。 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多年來在海峽兩岸致力於科學育兒理念的宣講。

閱讀促進大腦神經回路的連接, 激發聯想力

閱讀當然是對大腦發育有好處的。 好處是它能促進神經回路的連接、防止神經元被修剪掉。

你知道嗎?大腦中有十兆(1013)那麼多的神經元, 每一個神經元都需要氧氣和養分, 而大腦負擔不起這個需求。 因為大腦只有3磅(1360克), 占我們體重的2%, 卻用掉身體總能源的20%, 因此它只好把沒有作用的神經元修剪掉, 把資源留給那些努力工作的神經元,

Advertisiment
這就是所謂的“用進廢退”原則。

所以一個神經元若要避免被修剪掉, 它必須跟其它神經元有緊密的連接, 而連接最好的方式之一便是閱讀。

當我們閱讀時, 每一個字會馬上活化跟它在語音、語意和形狀上有關係的其它字, 例如“光”會活化“光明、光亮…”, 但也同時會活化“光棍”。 “光棍”不是光的棍子, 就像“風流”不是風在流, “光棍”會馬上帶動“王老五、結婚、媒婆、丈母娘…”等跟“光棍”有關, 但跟“光”沒關的詞, 每個詞又各自啟動跟它有關的詞。 又因為每個人的經驗不同, 所聯想出來的詞各有不同, 想法會不同, 才有集思會廣益這一說法。

很神奇對不對?它就像連鎖反應一樣, 一個激發一個, 展開了回路的連接, 這就是聯想力。

Advertisiment
聯想力是創造力的根本, 聯想力越豐富, 創造力越強, 在強調腦力競爭的二十一世紀, 閱讀可以說是國力的根本, 難怪現在每個國家都在積極推動閱讀。

孩子不愛閱讀, 跟孩子的習慣有關係

如果你的孩子不愛看書, 那多半是父母本身沒有看書習慣的關係。 孩子最初的學習就是模仿, 很多孩子小時候倒拿著書, 嘴裡念念有詞, 他其實是在模仿大人。 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 自己看電視, 叫孩子去做功課是無效的。 所以要孩子閱讀, 父母要以身作則, 愛上閱讀, 寶寶六個月大, 就可以把他抱在身上親子共讀, 來啟發他的認知能力。

繪本不能一直看, 到了一定年齡就應該讀文字

繪本是專給還不會識字的孩子看的,

Advertisiment
借著圖片啟發他們的想像力, 同時提供父母編故事的素材, 它的目的是增加孩子心理詞彙(mental lexicon), 以便以後的識字和閱讀。 但單純的讀圖不是閱讀, 必須是文字和腦海中已有的詞彙形成聯結, 閱讀才能產生。

從大腦發育的角度來說, 小學三年級以後挑選閱讀的書籍時, 不推薦漫畫, 更不要說繪本了, 只有看文字才能增加孩子的詞彙數量、思考能力和作文能力。 我們不否認, 圖片可以説明理解(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但它也會鎖住孩子的想像力, 研究發現, 到初中仍在看漫畫的孩子, 作文是跳躍式的, 缺乏邏輯和連慣性。

閱讀最理想的狀態, 當然是從小把他抱在身上親子共讀, 如果以前沒有做好, 現在開始也不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