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識字量”和“閱讀量”沒有關係

對孩子有著殷殷期盼的你, 是否曾在孩子的“認字”上下過苦工夫?是否也認為“孩子早識字、多認字, 對擴大閱讀量大有裨益”?甚至將親子共讀作為教孩子認字的一個不錯方法?那麼, 識字和閱讀間, 到底是怎樣一種關係呢?

“親子共讀”不是為了“認字”

我和孩子的親子共讀, 大約始于孩子2歲左右。 那個時候, 並沒有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促進孩子認字, 只是把共讀作為每天親子互動的一種方式, 我們也很想享受每晚共讀時刻的那種親密。 但在孩子5歲左右進入識字敏感期後, 她經常會指著書中的某些字或路邊看到的字問我“怎麼念”,

Advertisiment
也就是那段時光, 孩子認識了好些字。

但這也並不是說認字的興趣要通過閱讀來促進。 因為我也發現有很多孩子, 沒有從小和父母一起共讀的習慣, 但是到了識字敏感期, 也會對文字產生興趣, 也會指著路邊的文字標識問你“什麼字, 怎麼念”, 比如路邊的車牌、看板等, 有些字重複得多了, 孩子就記住了。 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 喜歡認字其實也是好奇心的一種體現, 而孩子都是具有這樣的學習能力的。

親子共讀, 其實更重要的作用, 是培養親子關係、促進親子交流, 而不是為了認字。

“早識字、多識字就可擴展閱讀量”是謬論

有些孩子識字很早, 三四歲就認識幾千字, 然後父母就宣稱孩子已經可以“閱讀”全是文字的名著了。

Advertisiment
但要知道, 閱讀不止是讀“字”而已, 還包含了對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只識字而不知其意的閱讀是無效的, 這樣的閱讀, 其內容並不能在孩子腦海中留下具有積極影響的印記。 其實對文字的理解, 是需要一定生活體驗的。 對幼小的孩子來說, 這個世界是全新的, 有很多事物都沒有接觸過、體驗過, 讓他脫離實際地去認識一些抽象的文字符號, 是不可能讓他很好地去理解的。

對書本的理解, 並非完全建立在“識字”基礎上

有親子共讀經驗的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孩子在繪本中看到自己所看到過或體驗過的場景或事物時, 會特別興奮。 比如你帶他去過動物園, 回來後看到書本上的熊貓或其他白天看到過的動物時會特別高興。

Advertisiment
這是因為孩子對書本上的“熊貓”有了更好的理解:哦, 這只熊貓會爬樹、吃竹子, 還會做各種可愛的動作。 孩子親眼見過熊貓後, 再次看到書本中的“熊貓”, 就會在他的腦海裡立體起來, 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二維畫面。

無論是對於抽象文字, 還是對於由文字所組成的書本知識的理解, 有相關經驗的積累才能更好地理解。 經驗越多, 理解才能越深。 所以, 孩子越小, 越應該讓他接觸真實的生活, 比如讓他在大自然裡摸爬滾打、和父母一起玩耍、幫父母做家務等等, 充分的生活體驗能幫他以後更好地理解“字”的含義、理解書本的內容。

總結: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在學習。 但早期的學習遠遠不是識字認字那麼簡單。

Advertisiment
在孩子小的時候, 不妨多和孩子做互動, 多交流, 多讀書給孩子, 更要讓孩子多接觸真實的環境, 通過大量的實際經驗來豐富他的感知, 從而提高思維和理解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提早教孩子認字、期待孩子通過自己閱讀達到豐富詞彙量、提高寫作能力等目的。

孩子識字後, 也要堅持共讀

我和兒子親子共讀開始得很早, 大約在他2月齡左右的時候。 其實, 孩子在幼年喜歡和媽媽一起共讀, 大部分時候是因為很享受和媽媽在一起這樣親密的時光, 倒並非書本有多吸引他。

但也許是因為親子共讀開始得早, 加上我們家確實書多, 我和他爸爸本身也很愛看書, 大概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家庭氛圍, 孩子確實比一般孩子更早地對“文字”產生了興趣,

Advertisiment
大概是在兩三歲的樣子, 會經常指著書中的一些“字”問我怎麼念。

但即便這個時期孩子已經認識了很多字, 依然建議父母能安排出一定時間, 特別是在晚上睡覺前和孩子共讀。 因為在共讀中, 孩子能感受到那種與父母相互依存的親密感, 親子關係由此更加堅實。 另外, 很多字和詞, 孩子雖認識, 但理解卻並不深刻, 而在共讀中, 孩子可以隨時對他不理解的字詞提出疑問, 讓你幫他解答;你們也可以根據書的內容討論一些很富有正能量的延伸話題。 而這些, 都是孩子自主閱讀時無法獲得的。

不要在共讀中刻意“認字”, 否則可能破壞閱讀興趣

我家孩子“識字敏感期”來得早, 但這並不是說所有從小有共讀習慣的孩子都會提早進入“識字敏感期”。 因為孩子是有個體差異的,生長環境也不一樣,每個孩子的興趣取向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我在這裡說的,只是我家孩子的情況,給大家做個參考。

當我發現孩子對文字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時,會挑選一些繪本進行“指讀”,也就是指著書上的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給他聽。但我挑選指讀的一定是他曾經反復要求共讀,其內容非常熟悉的繪本,並且字很少,比如《母雞蘿絲去散步》《聰明的鼠小弟》等。

由於這些文字是從他最熟悉的故事裡習來的,所以孩子對這些字的記憶和理解,是具有一定故事背景的。這些文字,於他來說,不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具有鮮活意義的“圖像”。但要指出的是,認字也好、閱讀也好,要根據孩子的興趣走,如果孩子不願意,千萬不要勉強。如果讓孩子在閱讀中產生壓力,可能會讓孩子對閱讀產生反感。

“識字量”和“閱讀量”沒有關係

相對于同齡孩子來說,我家孩子識字早、認字也較多,也確實很愛看書。但這並不是說“識字量越大,閱讀量就越大”。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可說明這一點:我們成人,每個人的識字量都差不多。雖然在某些生僻字的認識量上,每個人略有不同,但那些足以應付日常閱讀的常用字的認識量,每個人都是差不多的。但是,識字量相同的成人,閱讀量都一樣嗎?不一樣吧!有些人每天都要讀幾頁書才能睡得著,有些人一年都不會讀一本書。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不一樣。

所以,認為孩子“識字越多,越有助於閱讀”或者說“識字能促進孩子閱讀”的觀念並不完全正確。雖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今後的閱讀必定要以識字為基礎;但是閱讀習慣的培養和形成,並不是靠識字來促成的,而是和孩子從小的生活環境、學習氛圍、習慣培養以及興趣取向相關。想想看,我們身邊識字的人實在太多,但真正愛閱讀的人卻沒有多少。

總結:不要因為孩子識字了,就輕易放棄共讀;更不要為了讓孩子多閱讀,而早早地刻意教孩子識字,孩子不會因為識字量大而愛上閱讀,真正重要的是引導孩子熱愛閱讀。此外,無論是閱讀,還是識字,都建議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成長步伐來引導,否則,可能過猶不及,甚至適得其反。 

因為孩子是有個體差異的,生長環境也不一樣,每個孩子的興趣取向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我在這裡說的,只是我家孩子的情況,給大家做個參考。

當我發現孩子對文字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時,會挑選一些繪本進行“指讀”,也就是指著書上的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給他聽。但我挑選指讀的一定是他曾經反復要求共讀,其內容非常熟悉的繪本,並且字很少,比如《母雞蘿絲去散步》《聰明的鼠小弟》等。

由於這些文字是從他最熟悉的故事裡習來的,所以孩子對這些字的記憶和理解,是具有一定故事背景的。這些文字,於他來說,不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具有鮮活意義的“圖像”。但要指出的是,認字也好、閱讀也好,要根據孩子的興趣走,如果孩子不願意,千萬不要勉強。如果讓孩子在閱讀中產生壓力,可能會讓孩子對閱讀產生反感。

“識字量”和“閱讀量”沒有關係

相對于同齡孩子來說,我家孩子識字早、認字也較多,也確實很愛看書。但這並不是說“識字量越大,閱讀量就越大”。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可說明這一點:我們成人,每個人的識字量都差不多。雖然在某些生僻字的認識量上,每個人略有不同,但那些足以應付日常閱讀的常用字的認識量,每個人都是差不多的。但是,識字量相同的成人,閱讀量都一樣嗎?不一樣吧!有些人每天都要讀幾頁書才能睡得著,有些人一年都不會讀一本書。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不一樣。

所以,認為孩子“識字越多,越有助於閱讀”或者說“識字能促進孩子閱讀”的觀念並不完全正確。雖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今後的閱讀必定要以識字為基礎;但是閱讀習慣的培養和形成,並不是靠識字來促成的,而是和孩子從小的生活環境、學習氛圍、習慣培養以及興趣取向相關。想想看,我們身邊識字的人實在太多,但真正愛閱讀的人卻沒有多少。

總結:不要因為孩子識字了,就輕易放棄共讀;更不要為了讓孩子多閱讀,而早早地刻意教孩子識字,孩子不會因為識字量大而愛上閱讀,真正重要的是引導孩子熱愛閱讀。此外,無論是閱讀,還是識字,都建議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成長步伐來引導,否則,可能過猶不及,甚至適得其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