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中性化”易成同性戀

導讀:“孩子的‘中性化’現象並非偶然, 它的出現具有深刻的社會心理根源。 ”心理專家認為, 這些因素包括社會潮流、家庭中父母一方角色缺失、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期待和成熟社會男女兩性角色的發展趨勢等。 孩子表現出適度的“中性特徵”並無大礙, 家長和老師不必過於憂慮。

“現在校園裡穿裙子的女生越來越少了。 ”一些家長發現, 目前“中性化的孩子越來越多”, 常常讓家長們感到不知所措。 “每到週末, 女兒換下規矩的校服, 總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既酷又帥。 ”“兒子竟然喜歡各種小飾品, 是不是有心理問題?”心理專家表示:“中性化”是一種社會趨勢,

Advertisiment
家長不必過於擔憂, 但為了預防過度的中性化, 應該從小注意性別教育。

◎ 現象直擊:

少兒“中性化”惹師長擔心, 女孩像“超人”

今年讀小學五年級的珍珍被班級同學譽為“超人類”。 因為珍珍不但每次考試必得第一名, 而且常常把第二名的同學落下很多分, 各科成績都很優秀, 籃球、排球活動也總是少不了她的身影……總之, 同學們覺得珍珍的能力特別強。 除了成績好之外, 珍珍的“假小子”打扮也使得她更加引人注目。 上學以來, 珍珍從沒留過長髮, 而且穿衣打扮也不講究, 球鞋、T恤衫和運動褲是珍珍的典型行頭。

在班裡, 珍珍是班長, 關心同學也是沒得說, 非常熱情大方。 班主任史老師十分欣賞珍珍,

Advertisiment
但她也對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疑惑:“現在學校裡出類拔萃的多是女孩子, 而且很多出色的女生都有類似的‘中性化’傾向, 不知道對孩子們今後的發展會不會有不好的影響。 ”

男孩愛時裝

在某小學讀三年級的男孩子林正文是班裡的學習委員, 一向斯斯文文, 聰明又有禮貌。 然而正文的媽媽卻有點擔心兒子:兒子放學後最喜歡看的書竟然是媽媽的時尚雜誌!兒子對於雜誌裡的各種化妝品、時裝都很有興趣, 每天上學也要在自己的櫃子裡好好挑挑衣服, 搭配著穿。 每天早上上學前, 正文總要在鏡子前反復照幾次才能走出家門, “這不是女孩子喜歡做的事嗎?”正文媽媽說:“兒子會不會是有什麼心理問題啊?”

現在“中性化”的孩子越來越多,

Advertisiment
留長髮、紮蝴蝶結、穿長裙的淑女形象被評價為“老土”。 很多女孩子性格直爽開朗, 喜歡寬大的運動裝、牛仔褲, 甚至鍾情拳腳功夫, 假期常常相約去學跆拳道。 而一些男孩子卻性格細膩敏感, 被女生欺負得只能掉眼淚也並非罕見。 家長們對此感到萬分困惑, 於是開始求助老師、心理學專家, 甚至懷疑孩子是否是同性戀。 然而在孩子們看來, “這有什麼不好呢?”

◎ 專家解析

適度“中性化”是兩性發展趨勢

“孩子的‘中性化’現象並非偶然, 它的出現具有深刻的社會心理根源。 ”心理專家認為, 這些因素包括社會潮流、家庭中父母一方角色缺失、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期待和成熟社會男女兩性角色的發展趨勢等。 孩子表現出適度的“中性特徵”並無大礙,

Advertisiment
家長和老師不必過於憂慮。

孩子追潮流不必過慮

心理專家認為, 潮流和時尚常常讓正在成長中的孩子難以抗拒。 “對孩子們來說, 追趕潮流是‘合群’的需要。 ”孩子喜歡看電視, 喜歡追星, 當下不少明星也是這樣的“中性化”, 因此女孩子普遍認為中性化很有型, 男孩子就流行扮成“花樣美男”, 於是校園裡這樣的孩子就出現了。 “有些孩子喜歡中性著裝其實只是單純追逐流行, 外表中性與內心中性是兩回事。 ”心理專家建議家長, 對喜歡穿中性服裝的孩子不需要緊張, 也不要對之責駡, 以免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在改變觀念的同時對孩子稍加引導即可。

獨生子女承擔“雙重角色”是誘因

統計表明,

Advertisiment
目前獨生子女群體的“中性化”現象要普遍重於非獨生子女。 心理專家認為, 這是由於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承擔的“雙重角色”決定的。 “在多子女家庭, 父母對兒女的性別角色期待不會混亂。 然而在獨生子女家庭, 父母就期望子女既具有男性的果決、獨立、堅強, 又具備女性的體貼、溫柔、細膩, 也許家長自己沒有意識到, 但孩子會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和期待。 這種意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了‘中性’孩子。 ”

適度中性性格利於發展

“中性化”是成熟社會中男女兩性角色發展的一個趨勢。 “隨著體力勞動減少、女性生育機會減少而從事的社會化工作越來越多, 如今男女兩性的性格特徵也在悄然變化。

很多女性除了傳統的女性性格特徵外, 還表現出獨立、果敢、愛冒險、有競爭精神;而男性遠離了戰爭等競技性強活動,性格中也增添了很多平和、細膩。這些都會深刻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專家認為,適度的“中性化”並非有害無利。

“兼有男性和女性特徵優勢的人比較獨立、靈活,易被社會接納,生存能力更強,更有利於人際交往。例如中性化的女性兼具男性的獨立果敢,在求職、個人發展上更具有優勢。因此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基礎上,注意向異性☆禁☆學習,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項,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

◎ 提醒:注意“性別教育”,預防“中性化”過度

加強性別教育

心理專家同時提醒家長:中性化並非沒有“邊界”,因為男女兩性有其基本的社會角色內涵,即男性不可嬌弱、不獨立,女性不可過於強悍、失之溫柔。一旦“中性化”發展過了界乃至釀成行為偏差,將不利於青少年成人後就業、擇偶。因此為了預防孩子的“性別錯位”,從幼兒時期開始家長和老師就要注意進行“性別教育”。

“加強孩子的性別教育並不是將性別模式化,讓女孩穿紅戴綠,說話細聲細語,走路碎步搖曳,也不是要男孩像梁山好漢武松一樣,勇猛高大。而是要培養女孩細緻、溫柔,培養男孩勇敢、剛毅的性格。”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教育最為關鍵。家長要注意以下要點:

承認、讚賞孩子性別

性別認同是孩子自我認知的重要部分,只有孩子對自己的性別感到滿意,才會對同性的性別特徵抱有好感,並希望擁有這些性別特徵。如果家長由於孩子的性別沒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把孩子搞混來培養,就會讓孩子厭惡自己本身的性別而發生性別錯位。

樹立正確的性別榜樣

孩子的行為往往源於觀察生活中得到的知識和啟示,因此父母是孩子在性別角色中最重要的指導和榜樣。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本身的性別行為,並且要幫助孩子選擇身邊的同性夥伴。

◎ 他山之石:世界各國怎樣進行“低齡性別教育”?

美國:男女有別從廁所開始

美國的父母對低齡兒童的性別差異非常看重,年輕的媽媽們會精心地為孩子挑選男用品、女用品,有時因為顏色花樣的緣故,她們還會不放心地向營業員詢問,生怕搞錯了。美國眾多的托幼機構裡,幼兒的廁所也是分男女的。幼兒到園的第一天,第一課便是認識廁所。幼兒上廁所時老師就會提醒他別走錯了。在一個紮著小辮子女孩座廁姿勢的圖案和一個男孩座廁姿勢的圖案的標誌下,幼兒們分門進出。廁所裡的設施完全按正規男女廁所設計,只不過是小尺寸的而已。不僅如此,為了更便於幼兒識別,有的女廁所的牆、瓷磚還用粉紅色,男廁所則用淺灰色。

日本:日常中滲透性別教育

日本幼師認為,抓住日常生活的時機,可以讓幼兒適當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學會尊重對方的身體,獲得充實感和安定感,對孩子健康性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在日本的托兒所,孩子從1歲半開始就進行使用便器的訓練。在如廁後清潔身體的時候,老師會悉心地教孩子們手紙的使用方法、擦屁股的方法、內衣的清潔等。比如,女孩子擦屁股必須從前往後擦,而決不能弄反了。

新加坡:反復強化性別意識

教男孩要有男子氣,教女孩要細心,是一般新加坡父母心中約定俗成的育兒觀。當孩子學說話時,媽媽們就會把性別告訴孩子。常見新加坡的年輕媽媽告訴懷抱的嬰兒:“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經常重複

還表現出獨立、果敢、愛冒險、有競爭精神;而男性遠離了戰爭等競技性強活動,性格中也增添了很多平和、細膩。這些都會深刻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專家認為,適度的“中性化”並非有害無利。

“兼有男性和女性特徵優勢的人比較獨立、靈活,易被社會接納,生存能力更強,更有利於人際交往。例如中性化的女性兼具男性的獨立果敢,在求職、個人發展上更具有優勢。因此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基礎上,注意向異性☆禁☆學習,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項,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

◎ 提醒:注意“性別教育”,預防“中性化”過度

加強性別教育

心理專家同時提醒家長:中性化並非沒有“邊界”,因為男女兩性有其基本的社會角色內涵,即男性不可嬌弱、不獨立,女性不可過於強悍、失之溫柔。一旦“中性化”發展過了界乃至釀成行為偏差,將不利於青少年成人後就業、擇偶。因此為了預防孩子的“性別錯位”,從幼兒時期開始家長和老師就要注意進行“性別教育”。

“加強孩子的性別教育並不是將性別模式化,讓女孩穿紅戴綠,說話細聲細語,走路碎步搖曳,也不是要男孩像梁山好漢武松一樣,勇猛高大。而是要培養女孩細緻、溫柔,培養男孩勇敢、剛毅的性格。”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教育最為關鍵。家長要注意以下要點:

承認、讚賞孩子性別

性別認同是孩子自我認知的重要部分,只有孩子對自己的性別感到滿意,才會對同性的性別特徵抱有好感,並希望擁有這些性別特徵。如果家長由於孩子的性別沒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把孩子搞混來培養,就會讓孩子厭惡自己本身的性別而發生性別錯位。

樹立正確的性別榜樣

孩子的行為往往源於觀察生活中得到的知識和啟示,因此父母是孩子在性別角色中最重要的指導和榜樣。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本身的性別行為,並且要幫助孩子選擇身邊的同性夥伴。

◎ 他山之石:世界各國怎樣進行“低齡性別教育”?

美國:男女有別從廁所開始

美國的父母對低齡兒童的性別差異非常看重,年輕的媽媽們會精心地為孩子挑選男用品、女用品,有時因為顏色花樣的緣故,她們還會不放心地向營業員詢問,生怕搞錯了。美國眾多的托幼機構裡,幼兒的廁所也是分男女的。幼兒到園的第一天,第一課便是認識廁所。幼兒上廁所時老師就會提醒他別走錯了。在一個紮著小辮子女孩座廁姿勢的圖案和一個男孩座廁姿勢的圖案的標誌下,幼兒們分門進出。廁所裡的設施完全按正規男女廁所設計,只不過是小尺寸的而已。不僅如此,為了更便於幼兒識別,有的女廁所的牆、瓷磚還用粉紅色,男廁所則用淺灰色。

日本:日常中滲透性別教育

日本幼師認為,抓住日常生活的時機,可以讓幼兒適當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學會尊重對方的身體,獲得充實感和安定感,對孩子健康性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在日本的托兒所,孩子從1歲半開始就進行使用便器的訓練。在如廁後清潔身體的時候,老師會悉心地教孩子們手紙的使用方法、擦屁股的方法、內衣的清潔等。比如,女孩子擦屁股必須從前往後擦,而決不能弄反了。

新加坡:反復強化性別意識

教男孩要有男子氣,教女孩要細心,是一般新加坡父母心中約定俗成的育兒觀。當孩子學說話時,媽媽們就會把性別告訴孩子。常見新加坡的年輕媽媽告訴懷抱的嬰兒:“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經常重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