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孕婦在分娩時候要小心這四種危險胎位

胎位不正?這讓許多准媽媽擔心不已!俗語說:「頭過身就過」, 所以「頭位」較能順利自然生產;其餘不正的胎位, 如臀位、橫位及斜位, 能夠轉正嗎?萬一胎位無法轉正, 可以自然生嗎?還是必須剖腹生?

「頭位」是正常胎位

· 胎兒先露的部位就是胎位

在懷孕期間或分娩的時候, 于准媽媽腹中胎兒身體的某部位, 最靠近准媽媽的子宮出口(子宮頸口)處, 稱為胎兒先露部, 此部位就被稱為胎位。 通常胎兒生長至28周以前, 浮游在羊水中可自由活動;但是過了8個月後, 身體變大, 胎兒頭部漸漸變重而會朝下, 臨近生產時大都固定為頭朝下的姿勢,

Advertisiment
所以分娩的時候, 約有96﹪的胎兒是從頭部先生出來的, 因而被稱為正常胎位--頭位。 頭部是胎兒身體當中最大的部位, 俗語說:「頭過身就過」, 所以頭位較能順利自然經陰☆禁☆道分娩。

·「枕骨前位」是最能順產的姿勢

頭位為了沿著准媽媽骨盆腔軸達到順利自然的陰☆禁☆道分娩, 其頭部的姿勢會儘量俯往胸前, 讓胎頭的後枕骨做先鋒, 才能較快速通過產道而生出來, 此種姿勢稱為「枕骨前位」, 胎頭的枕骨靠近產婦骨盆的前半部, 是最能順利生產的頭位正常姿勢。


孕婦在分娩時候要小心這四種危險胎位

· 不良姿勢的頭位也叫胎位不正

若胎位是正常頭位, 但卻保持不良的姿勢, 也會影響產程。

這些不良姿勢的頭位,

Advertisiment
有時亦歸類為胎位不正, 包括:

第1種、枕後位:

胎頭枕骨位在產婦骨盆的後半部, 胎臉朝上, 由於胎頭無法適當地嵌入子宮下段, 產程將會拉長。

第2種、顏面位:

胎兒的先露部是頦部(下巴), 因為胎頭完全仰伸, 使胎頭後枕骨往胎兒背部靠攏, 陰☆禁☆道內診時可以摸到胎兒的嘴、頦、鼻、眼等臉部器官, 其發生率約為0.2~0.3%。 顏面位常發生於過小的胎兒, 或胎兒過大與產婦骨盆大小不成比例時, 以致胎頭無法適當屈曲;有時胎兒頸部有異樣如長瘤時, 也容易發生。

第3種、額位:

當胎頭呈不完全仰伸姿勢時, 額頭部位將成為胎兒的先露部。 其發生率約占0.02~0.03%, 陰☆禁☆道內診時可摸到胎兒的額頭, 有時也會發現有臍繞頸或頸部有囊性淋巴瘤。

第4種、複合位:

Advertisiment

胎兒的手與頭部或臀部同時位於子宮下段;或胎兒的腳與頭部同時位於子宮下段, 其發生率極低。

胎位不正怎麼辦?

在產科的處理方面是以九個月(36周)懷孕仍為胎位不正時, 就表示診斷確定, 但仍有極少數多產婦在臨盆前仍有胎位改變的機會, 然而一般而言, 在妊娠32-34周還是胎位不正--"臀位"時就應該決定(一)實行人工外轉胎位法;(二)自然臀位生產;(三)直接剖腹產。

執行人工外轉胎位時, 通常會給予子宮放鬆的藥物, 以有經驗的醫師執行時約有六成的成功率, 但是若曾經有前次剖腹產之孕婦則不建議執行外轉胎位術, 此外, 羊水量必須適中、最好胎兒的背部在兩側、產婦體重適中, 而且胎兒之臀部並未進入骨盆深部等條件下才適宜執行外轉術。

Advertisiment

胎位不正的類型與生產方式

正常胎兒產出的正確順序應由頭部先出來, 若是下半身先產出, 甚至肩膀、手臂等部位先產出, 即稱為"胎位不正"。 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臀位, 亦即胎兒屁股朝向子宮頸口及產道的方向, 他如斜位或橫位(胎兒肩部或軀幹部位朝向產道)者較少, 但其危險性並不小。 這只是最粗略的分類, 事實上生產時, 唯有後腦勺先娩者是最容易生產的方式, 其他方式都容易造成生產過程中, 或多或少的危險性或產程的延長。

胎位不正是不是一定要剖腹產

胎位不正到底能否自然生產?有些醫師認為, 孕婦懷孕周數足夠, 且骨盆腔夠大、胎兒體重正常、過去曾自然生產過的孕婦是可以考慮陰☆禁☆道生產。

Advertisiment
另有些醫師則認為為了減少胎兒受傷機會, 及避免生產出來的胎兒發生併發症, 只要是胎位不正, 都建議採用剖腹生產。 事實上胎位不正時的生產方法及處置有幾種, 過去的一二十年來, 各大醫院的胎位不正孕婦生產的主流為剖腹生產, 這是因為多項研究發現, 剖腹產胎兒的安全度高於陰☆禁☆道生產, 且陰☆禁☆道生產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 且難以控制。


孕婦在分娩時候要小心這四種危險胎位

若孕婦堅持要陰☆禁☆道生產, 在妊娠接近足月時, 醫師就必須與孕婦仔細溝通及討論利弊得失, 並評估骨盆腔與胎兒的大小以及胎位的狀況, 在生產時更必須密切監控產程進展, 一有產程延長或胎兒窘迫的情形, 馬上施行剖腹生產或借助器械助產,以確保胎兒與母親的平安,同時亦應準備完善的急救設備。

調查顯示:多數媽媽選擇剖腹產

過去的十年來各大醫院在臀位產漸漸為剖腹產所取代,這是因為多項研究發現,剖腹產胎兒的安全度,高於陰☆禁☆道生產的不確定性。這不全是醫師的原因,在孕婦及其家庭對胎兒的關心度及要求零失誤的壓力下,使得醫師及孕婦,共同選擇剖腹產。然而,在目前的環境下,個人認為第二胎以上,沒有剖腹產的孕婦,在胎兒不大,孕婦本身也沒有併發症的情形下,臀位也就是"純臀位"沒有直立腿的情形,在產程正常時,還是可以考慮陰☆禁☆道生產,不過事前與主治醫師討論利弊後再下決定,是最佳之道。

陰☆禁☆道生產的注意事項

當外轉術失敗或不適宜執行的胎位不正孕婦,在選擇陰☆禁☆道生產時必須注意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以確定骨盆是否足夠通過,同時胎兒體重需在2500至3500克之間,必須特別注意產程不可延長。由於臀部通常比頭部要小,所以下降可能較快,但不可以為頭部也很容易產出,而認為有過早生產的時機,以免引起產傷或頭部在最後生不下來的危機,若有任何產程延長則必須及早剖腹生產。

另外單腿或雙腿直立的胎位不正時也不適宜陰☆禁☆道生產,否則臍帶過早脫落垂出來引起胎兒缺氧的危機,也會比一般的正常胎位要多很多。此類胎位不正必須隨時注意,在破羊膜時要進行陰☆禁☆道檢查,確定臍帶是否有脫出的情形。

近年來臀位的陰☆禁☆道產,年輕醫師的執行經驗不多,在執行時必須有資深醫師在場協助生產,以確保胎兒的平安,同時臀位產的胎頭產鉗也必須準備使用。

臀位陰☆禁☆道生產執行不當時有如下的危機:(一)出生時缺氧;(二)腦出血;(三)脊椎受傷;(四)手神經受損;(五)骨折;(六)內臟受傷;(七)口喉部受傷等。

人工外轉胎位法

當然,另有一種選擇是人工外轉胎位法。所謂人工外轉胎位法乃是針對胎位不正時所作的體外旋轉術,這是很古老的方式,出於對安全性的考量,現在已很少在做,其成功率以有經驗的產科醫師而言約在六成左右。這種方法應保留給有極高意願想自然生產者來選用,並應慎選病人。此外羊水量必須適中,最好胎兒的背部在兩側、產婦體重適中、而且胎兒之臀部並未進入骨盆深部固定等條件下才適宜行外轉術。因為這種倒轉術有其潛在危險,可能發生臍帶纏繞、子宮破裂、胎盤早期剝離及胎兒窘迫等狀況,進而導致胎兒損傷。

人工外轉胎位法,一般於妊娠32至34周施行,施行時醫生會先替胎兒做超聲波,施行前先打安胎藥至少10至15分鐘議鬆弛子宮,醫師以外力從肚皮外將胎兒轉成頭位,施行時要持續監視胎兒狀況,若施術中孕婦難以忍受疼痛或胎心減速則應立即停止,施術完後應再做詳細的胎兒健康狀況監視,若無問題方可回家,等產兆發生再到產房待產。

臀位娩出經過胎位不正的發生率

胎位不正的發生率,就各個妊娠周數而言,並不相同,甚至於差異相當大。在妊娠前3~4個月內,這些逐漸發育中的胎兒還很小,可以說就是浮游在羊水中,它的方位隨時在變,根本無所謂胎位的認定,也就毫無意義可言。在妊娠5個月左右,幾乎有將近一半左右的胎兒其胎位不正。隨著妊娠周數的增加,胎位不正的比率亦隨之迅減。到了妊娠6~7個月左右,胎位不正的比率即驟降到四分之一左右。而在8個月左右時大約只有10%是胎位不正,而到了懷孕9個月時大約只剩下5%左右,這表示在懷孕過程中,約9成的胎位不正會自動轉成正常的頭下腳上的產位,而且周數越小,機會越大。所以說,在妊娠初期,聽到醫生告訴你寶寶胎位不正時大可先不必驚慌,因為由以上發生的比率來看,胎位不正本來就是蠻常見的情況,尤其在懷孕初期,甚至多達2~4人之中就有一位是胎位不正者。

胎位不正的發生原因

至於胎位不正的發生原因,與胎兒妊娠周數大小、骨盆腔大小與形狀、子宮內胎盤大小與著床的位置、多胎次經產婦鬆弛的腹肌、多胞胎妊娠、羊水不正常、臍帶太短、是否有子宮內腫瘤(如子宮肌瘤等)或子宮先天性發育異常(例如雙角子宮或子宮內膈膜)等因素有關。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胎位不正的原因並不一定可以歸類,也就是所謂的不明原因。

一般而言,婦產科醫師認為在懷孕36周仍為胎位不正時,幾乎就表示診斷確定,雖然有極少數產婦在臨盆生產前仍有胎位改變的機會,然而若在妊娠36周時還是胎位不正時,就應該與孕婦充分溝通、討論,並決定生產的方式。


孕婦在分娩時候要小心這四種危險胎位

預防胎位不正的方法

事實上,由以上胎位不正的造成因素可以知道,胎位不正可以說是無法預防的。不過,或許可以經由一些方法來矯正胎位。我們最常建議孕婦嘗試的就是在懷孕七八個月之後,在家中施行膝胸臥式運動,經常做可以幫助胎位早日轉正。方法是:1.孕婦在床上,采跪伏姿勢,兩手貼住床面,臉側貼床面,雙腿分開與肩同寬。2.胸與肩儘量貼近床面。3.雙膝彎曲,大腿與地面垂直。4.維持此姿勢約2分鐘,慢慢適應後可逐漸增加至5分鐘,10分鐘,每日做兩至三次。

其實,胎位不正即使不去理會它,到足月臨盆時,也不過5%左右仍然維持胎位不正的幾率。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所作的處置可能是多此一舉,也可能徒勞無功。更何況,仍有為數不少的醫生認為膝胸臥式運動事實上效果不彰,並且在懷孕時期做這種運動並不舒服且不容易持久,以至於很多孕婦都半途而廢。即使如此,大多數產科醫生仍然會建議孕婦在不致引起身體不適的狀況下,嘗試這些行為。但筆者認為並不需要太過於勉強,以免適得其反。

胎位不正會不會產生合併症

一般而言,除了生產方式的改變,胎位不正並不會增加妊娠合併症,例如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但要注意早期破水的情形。由於產道並沒有胎頭來卡住,因此一旦破水後,特別要注意臍帶脫垂或子宮內感染的可能,因為前者容易造成胎兒立即致命的危險。胎位不正經陰☆禁☆道分娩者,需要擔心胎兒臀部娩出之後,胎頭分娩時可能發生拉扯傷害、難產、窒息或生產損傷等不良後果。橫位、斜位等胎位不正更是不可能經由產道分娩,必須及時作剖腹產處置。

如何將胎位轉正?

· 不正的胎位多會自然轉正

很多胎兒在懷孕中期以前會呈現胎位不正的狀態,但大部份的胎兒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自然矯正過來。

· 「膝胸臥式」可矯正胎位

陣痛是因胎頭壓迫子宮頸口所引起,但臀位妊娠時,其先露部如腳和膝蓋的力道不足,只能引起微弱的陣痛,致使子宮頸口難以打開。因此為了能順產,除了等待胎兒自己矯正外,可以利用「膝胸臥式」來加以矯正--趴在地上,臉貼在地板上,將膝蓋貼近胸部,提高臀部。或將棉被折疊,仰臥在棉被上,使身體向後彎曲。這些動作比較溫和,鮮有副作用產生,值得一試。

· 由醫師施行「轉向術」

轉向術並非是萬靈丹!

當臀位轉成正常頭位後,是否就保證可以自然經由陰☆禁☆道分娩呢?文獻報告顯示不儘然,轉為頭位元以後仍需要剖產,是一般正常頭位元需要剖腹產機率的2.25倍,可見轉向術並非是萬靈丹。橫位若體外轉向不成以剖腹產為宜。

馬上施行剖腹生產或借助器械助產,以確保胎兒與母親的平安,同時亦應準備完善的急救設備。

調查顯示:多數媽媽選擇剖腹產

過去的十年來各大醫院在臀位產漸漸為剖腹產所取代,這是因為多項研究發現,剖腹產胎兒的安全度,高於陰☆禁☆道生產的不確定性。這不全是醫師的原因,在孕婦及其家庭對胎兒的關心度及要求零失誤的壓力下,使得醫師及孕婦,共同選擇剖腹產。然而,在目前的環境下,個人認為第二胎以上,沒有剖腹產的孕婦,在胎兒不大,孕婦本身也沒有併發症的情形下,臀位也就是"純臀位"沒有直立腿的情形,在產程正常時,還是可以考慮陰☆禁☆道生產,不過事前與主治醫師討論利弊後再下決定,是最佳之道。

陰☆禁☆道生產的注意事項

當外轉術失敗或不適宜執行的胎位不正孕婦,在選擇陰☆禁☆道生產時必須注意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以確定骨盆是否足夠通過,同時胎兒體重需在2500至3500克之間,必須特別注意產程不可延長。由於臀部通常比頭部要小,所以下降可能較快,但不可以為頭部也很容易產出,而認為有過早生產的時機,以免引起產傷或頭部在最後生不下來的危機,若有任何產程延長則必須及早剖腹生產。

另外單腿或雙腿直立的胎位不正時也不適宜陰☆禁☆道生產,否則臍帶過早脫落垂出來引起胎兒缺氧的危機,也會比一般的正常胎位要多很多。此類胎位不正必須隨時注意,在破羊膜時要進行陰☆禁☆道檢查,確定臍帶是否有脫出的情形。

近年來臀位的陰☆禁☆道產,年輕醫師的執行經驗不多,在執行時必須有資深醫師在場協助生產,以確保胎兒的平安,同時臀位產的胎頭產鉗也必須準備使用。

臀位陰☆禁☆道生產執行不當時有如下的危機:(一)出生時缺氧;(二)腦出血;(三)脊椎受傷;(四)手神經受損;(五)骨折;(六)內臟受傷;(七)口喉部受傷等。

人工外轉胎位法

當然,另有一種選擇是人工外轉胎位法。所謂人工外轉胎位法乃是針對胎位不正時所作的體外旋轉術,這是很古老的方式,出於對安全性的考量,現在已很少在做,其成功率以有經驗的產科醫師而言約在六成左右。這種方法應保留給有極高意願想自然生產者來選用,並應慎選病人。此外羊水量必須適中,最好胎兒的背部在兩側、產婦體重適中、而且胎兒之臀部並未進入骨盆深部固定等條件下才適宜行外轉術。因為這種倒轉術有其潛在危險,可能發生臍帶纏繞、子宮破裂、胎盤早期剝離及胎兒窘迫等狀況,進而導致胎兒損傷。

人工外轉胎位法,一般於妊娠32至34周施行,施行時醫生會先替胎兒做超聲波,施行前先打安胎藥至少10至15分鐘議鬆弛子宮,醫師以外力從肚皮外將胎兒轉成頭位,施行時要持續監視胎兒狀況,若施術中孕婦難以忍受疼痛或胎心減速則應立即停止,施術完後應再做詳細的胎兒健康狀況監視,若無問題方可回家,等產兆發生再到產房待產。

臀位娩出經過胎位不正的發生率

胎位不正的發生率,就各個妊娠周數而言,並不相同,甚至於差異相當大。在妊娠前3~4個月內,這些逐漸發育中的胎兒還很小,可以說就是浮游在羊水中,它的方位隨時在變,根本無所謂胎位的認定,也就毫無意義可言。在妊娠5個月左右,幾乎有將近一半左右的胎兒其胎位不正。隨著妊娠周數的增加,胎位不正的比率亦隨之迅減。到了妊娠6~7個月左右,胎位不正的比率即驟降到四分之一左右。而在8個月左右時大約只有10%是胎位不正,而到了懷孕9個月時大約只剩下5%左右,這表示在懷孕過程中,約9成的胎位不正會自動轉成正常的頭下腳上的產位,而且周數越小,機會越大。所以說,在妊娠初期,聽到醫生告訴你寶寶胎位不正時大可先不必驚慌,因為由以上發生的比率來看,胎位不正本來就是蠻常見的情況,尤其在懷孕初期,甚至多達2~4人之中就有一位是胎位不正者。

胎位不正的發生原因

至於胎位不正的發生原因,與胎兒妊娠周數大小、骨盆腔大小與形狀、子宮內胎盤大小與著床的位置、多胎次經產婦鬆弛的腹肌、多胞胎妊娠、羊水不正常、臍帶太短、是否有子宮內腫瘤(如子宮肌瘤等)或子宮先天性發育異常(例如雙角子宮或子宮內膈膜)等因素有關。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胎位不正的原因並不一定可以歸類,也就是所謂的不明原因。

一般而言,婦產科醫師認為在懷孕36周仍為胎位不正時,幾乎就表示診斷確定,雖然有極少數產婦在臨盆生產前仍有胎位改變的機會,然而若在妊娠36周時還是胎位不正時,就應該與孕婦充分溝通、討論,並決定生產的方式。


孕婦在分娩時候要小心這四種危險胎位

預防胎位不正的方法

事實上,由以上胎位不正的造成因素可以知道,胎位不正可以說是無法預防的。不過,或許可以經由一些方法來矯正胎位。我們最常建議孕婦嘗試的就是在懷孕七八個月之後,在家中施行膝胸臥式運動,經常做可以幫助胎位早日轉正。方法是:1.孕婦在床上,采跪伏姿勢,兩手貼住床面,臉側貼床面,雙腿分開與肩同寬。2.胸與肩儘量貼近床面。3.雙膝彎曲,大腿與地面垂直。4.維持此姿勢約2分鐘,慢慢適應後可逐漸增加至5分鐘,10分鐘,每日做兩至三次。

其實,胎位不正即使不去理會它,到足月臨盆時,也不過5%左右仍然維持胎位不正的幾率。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所作的處置可能是多此一舉,也可能徒勞無功。更何況,仍有為數不少的醫生認為膝胸臥式運動事實上效果不彰,並且在懷孕時期做這種運動並不舒服且不容易持久,以至於很多孕婦都半途而廢。即使如此,大多數產科醫生仍然會建議孕婦在不致引起身體不適的狀況下,嘗試這些行為。但筆者認為並不需要太過於勉強,以免適得其反。

胎位不正會不會產生合併症

一般而言,除了生產方式的改變,胎位不正並不會增加妊娠合併症,例如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但要注意早期破水的情形。由於產道並沒有胎頭來卡住,因此一旦破水後,特別要注意臍帶脫垂或子宮內感染的可能,因為前者容易造成胎兒立即致命的危險。胎位不正經陰☆禁☆道分娩者,需要擔心胎兒臀部娩出之後,胎頭分娩時可能發生拉扯傷害、難產、窒息或生產損傷等不良後果。橫位、斜位等胎位不正更是不可能經由產道分娩,必須及時作剖腹產處置。

如何將胎位轉正?

· 不正的胎位多會自然轉正

很多胎兒在懷孕中期以前會呈現胎位不正的狀態,但大部份的胎兒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自然矯正過來。

· 「膝胸臥式」可矯正胎位

陣痛是因胎頭壓迫子宮頸口所引起,但臀位妊娠時,其先露部如腳和膝蓋的力道不足,只能引起微弱的陣痛,致使子宮頸口難以打開。因此為了能順產,除了等待胎兒自己矯正外,可以利用「膝胸臥式」來加以矯正--趴在地上,臉貼在地板上,將膝蓋貼近胸部,提高臀部。或將棉被折疊,仰臥在棉被上,使身體向後彎曲。這些動作比較溫和,鮮有副作用產生,值得一試。

· 由醫師施行「轉向術」

轉向術並非是萬靈丹!

當臀位轉成正常頭位後,是否就保證可以自然經由陰☆禁☆道分娩呢?文獻報告顯示不儘然,轉為頭位元以後仍需要剖產,是一般正常頭位元需要剖腹產機率的2.25倍,可見轉向術並非是萬靈丹。橫位若體外轉向不成以剖腹產為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