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幼兒餵養的誤區

誤區一:咀嚼過的食物易於消化吸收

有些家長認為, 嬰幼兒胃腸功能尚不成熟, 給他們餵食咀嚼過的食物, 更易於消化吸收。 其實, 這是一種不科學、不衛生的餵養方式。 人體的口腔本身就是一個多菌的環境, 給嬰幼兒喂咀嚼過的食物, 易將成人口腔中的細菌傳給嬰幼兒, 從而引起感染。 實際上, 初生嬰兒已具備較好的咀嚼和消化食物的能力, 讓寶寶自己咀嚼食物, 不但可以促進其牙齒的生長, 還有利於培養他們咀嚼和吞咽的良好習慣。 但要注意的是, 應避免給寶寶餵食生硬、粗糙、油膩或過於刺激的食物。

Advertisiment

誤區二:人工餵養方便易行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 婦女廣泛參加各項社會工作, 她們可能尚在哺乳期就不得不回到工作崗位上, 因而不能按時按需給寶寶母乳餵養, 加之目前市面上可供選擇的乳製品、優質代乳品琳琅滿目, 許多家長可能就會過早地採取以人工餵養法代替母乳哺育。 而實際情況是, 過早地以人工餵養代替母乳餵養, 並不利於寶寶的生長發育。

眾所周知, 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它不僅營養豐富, 易於消化吸收, 並且含有多種免疫成分。 因此, 母乳餵養的嬰兒患病率往往較低, 而哺乳時的母嬰直接接觸, 使嬰兒患病也較容易被及時發現。

此外, 母乳還有經濟方便、溫度適宜、不易過敏等優點。

Advertisiment
健康母親的乳汁分泌量已可滿足4~6個月以內寶寶對營養的需求, 若過早地以人工餵養代替母乳, 則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 還會因所選代替品(如米糊、豆奶等)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完全而引起營養不良。

誤區三:奶粉越濃, 營養成分越多

在給新生寶寶餵食乳製品時, 許多家長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 “奶粉越濃, 營養成分越多, 就越有利於寶寶生長發育”, 於是, 他們往往喜歡給寶寶餵食高濃度的奶粉。 誠然, 新生兒生長發育迅速, 他們對能量及營養的需求特別高, 但另一方面, 我們還必須注意到, 新生兒胃腸發育尚不成熟, 他們對能量及營養的耐受性亦相對較差。

奶粉配製過稀, 固然易引起營養不良, 但配製過濃了, 則可能加重胃腸道負擔,

Advertisiment
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腸脹氣等問題出現, 這同樣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因此, 我們強調配製奶粉時, 應按照奶粉罐上的詳細配製說明, 選擇適宜的濃度。

誤區四:保健品有益健康

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 自我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 不少愛子心切的父母認為蜂乳、人參等是高級營養品, 為了使孩子更健康, 在每日吃飯、飲水時都給他們喝一些, 有的甚至以此代替牛奶給寶寶吃。 誠然, 嬰幼兒期營養充足是個體生長發育的關鍵, 但上述補品均含有一定量的激素(如雌二醇, 或能與雌二醇抗體交叉結合的雌激素樣物質), 其濃度相當於正常未發育兒童的8~34倍。

即使“兒童專用補品”中的某些品種,

Advertisiment
也不能排除其含有類似性激素和促性腺因數的可能。 因此, 當機體攝入這些外源性激素後, 可能促使性功能發育提前啟動, 以致發生性☆禁☆早☆禁☆熟現象。

再者, 保健品中所含的營養成分也並不完全, 不能供給較多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若長期以這些保健品代替牛奶, 容易出現營養缺乏症, 更會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 此外, 蜂乳、人參糖漿等通常含糖量較高, 經常吃還會影響嬰幼兒的食欲。

其實, 正常健康的寶寶, 只要根據實際需要, 按比例進食牛奶、雞蛋、肉類、糧食、青菜、水果、豆製品等日常食品, 已完全可以得到充分的營養。 盲目進補, 其結果只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誤區五:喝高濃度糖水有助於補充體能

有的家長聽說糖分能補充體內碳水化合物和熱能的不足,

Advertisiment
於是, 他們有空就給寶寶喝些糖水, 或在牛奶中加糖, 而且越甜越好。

實際上, 糖水濃度過高, 一方面, 容易滿足食欲, 刺激胃腸道產生腹瀉、消化不良等, 寶寶因而不願再進食其他食物, 從而造成食欲不振, 長此以往, 導致營養不均衡, 甚至出現營養缺乏症。

據資料顯示, 新生兒常吃高糖的乳和水, 會使壞死性小腸炎的發病率增加。 另一方面, 由於糖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 長期食用, 當其供給的熱量超過機體需要時, 就會轉化為脂肪儲存於體內, 從而造成小兒體重增加, 肌肉鬆弛, 繼而出現肥胖症。 此外, 糖分在口腔中溶解後還可能腐蝕牙齒, 使寶寶易患齲齒。 因此, 我們並不提倡讓小兒喝高濃度糖水。

誤區六:蛋類食品營養豐富,多吃無妨

誤區六:蛋類食品營養豐富,多吃無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