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走路

寶寶什麼時候開始學走路

嬰兒動作發展的基本順序是:頭、肩、胳膊、腰、腿、腳, 大概7、8個月的時候嬰兒可以坐起來, 一旦能坐起來便開始爬行。 但也有的嬰兒跳過爬行直接能扶東西站起來, 從發育過程看, 爬行並不是站立行走的前一個階段。

由扶著東西能夠站起來到能夠扶著東西走路的過渡比較快, 大多數嬰兒在9-12個月開始邁出人生的第一步, 1周歲後基本能單獨行走。 值得注意的是, 即便孩子1歲3個月還不能行走也沒有問題, 但是1歲6個月還不能單獨行走, 就需要接受診查, 以及早確定原因。

嬰兒學走路的好處

1.協調身體平衡

Advertisiment

人類是動物中少有的用兩條腿走路的動物, 兩條腿需要掌握的平衡性更高。 學習走路能更好地促進人的平衡性發展。

2.刺激大腦發育

學習走路後, 直立的姿勢可以擴大嬰兒的視野, 視野面大了就會獲得更豐富的感官刺激, 視覺的、聽覺的發展對於大腦的進一步發育有很重要的意義。

3.促進食欲的增長

學習走路會提高寶寶的代謝率, 促進消化進而增強食欲。 走路對寶寶而言是一項耗費體力的運動, 體力耗費得多, 寶寶自然會吃得多睡得好。

學步期孩子的發育情況

第一階段:8-10月

寶寶開始借助物體或者成人嘗試站起來, 逐漸熟悉站立的姿勢, 慢慢掌握平衡。 此時爸爸媽媽要做到的事情就是給予寶寶支持,

Advertisiment
幫助寶寶站起來。

第二階段:10-12月

這一階段要讓寶寶練習蹲和站的連貫動作, 爸爸媽媽要給寶寶示範如何彎曲膝蓋, 然後再站起來, 這能緩解寶寶摔倒時的疼痛感。

第三階段:12個月以上

當寶寶開始站起來並且扶著你的手獲得平衡時, 幫助寶寶向前走幾步, 這會使他獲得信心。 不斷練習是這一階段寶寶學習走路的關鍵。

第四階段:13個月左右

當寶寶開始使用牆壁和傢俱在屋子中來回走時, 鼓勵孩子這麼做, 不過要確保傢俱是穩固和安全的。

第五階段:13-15個月

寶寶基本上能夠很好地自己行走。 如果孩子超過15個月還不能很好地行走, 那麼需引起重視, 若18個月後孩子依然無法單獨行走, 建議及早就醫診治。

嬰兒怎麼學走路

· 頭三個月

Advertisiment

寶寶的腿還沒有力, 做不到支撐自己的身體。 但是只要扶著他, 他就能用雙腳蹬地面, 這就是早期寶寶所做的走路準備, 這種行為可以延長至四五個月大的時候。

· 四五個月

到五個月左右, 家長就可以在腋下扶著寶寶在腿上蹦蹦了, 接下來一段時間, 寶寶會一直喜歡這樣蹦, 這是通過鍛煉來加強他的腿部肌肉。

· 八個月

寶寶能自己借助傢俱或者其他的支撐物站起來, 因此這時家長就要確保家中傢俱和物品的穩定性以防寶寶會摔倒。 這種練習對於走路的發展很有幫助, 不久之後寶寶就會扶著東西走幾步。 有時還能獨自站一會, 只要成人扶著他, 他還能走幾步。

· 九或十個月

寶寶可以自己站著彎曲膝蓋,

Advertisiment
做這種蹲起的動作需要掌握許多的技巧, 是相對而言比較難的。

· 十一個月

一般而言寶寶可能會獨立站立了, 而且學會了彎腰和蹲下的動作, 他或許還經常拉著你的手向前走幾步, 但真正能自己獨自走路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

· 十三個月

大部分的寶寶都會了走路, 有的可能還走得不太穩, 但是這也很正常, 走路是一項頗有難度的技能, 還需要一些時間來練習才能獨立行走。

嬰兒走路前的準備工作

1.準備安全的家庭環境

家中凡是寶寶練習走路能夠到的地方都要加強防護措施。

·首先檢查桌椅, 是否有尖角, 是否排放整齊, 還需留出充足的空間讓寶寶練習走路。

·其實檢查門窗, 因為寶寶練習走路是經常會手扶門把手,

Advertisiment
要謹防孩子被門縫夾住手, 最好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 窗戶如果是寶寶能夠到的地方最好有防護欄, 窗簾不要選有簾繩的, 以防發生纏繞寶寶脖子造成窒息的事故。

·家中的電源插座要遠離孩子, 或者可以給它們套上塑膠殼, 寶寶的好奇心很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

2.提供幫助走路的物質條件

好的裝備可以讓寶寶心無旁騖地學走路, 首先要給孩子穿上合適的紙尿褲, 最好有褲襠的設計, 要舒服、貼身、乾爽, 側面的彈力要好, 有足夠的拉伸度。 其次是選擇合適的鞋子, 最好是稍大一點, 因為寶寶長得很快, 此外鞋底要適當軟一些。

3.衣服要合身

過於寬大的衣服容易擋住寶寶的視線, 此外還可能絆倒寶寶, 給寶寶穿貼身的衣服即可。

4.營養要全面

多給孩子補充富含鈣質和蛋白質的食物,此外還要多曬太陽促進骨骼發育,身體健康的孩子才更有活力。

父母如何幫助嬰兒走路

第一階段:

父母可以多讓寶寶在自己的腿上蹦蹦,扶著他在腿上、床上或者沙發上走幾步,尋找一下走路的姿勢感覺。

第二階段:

幫助寶寶練習蹲起的動作,最好通過做遊戲的方式練習,有時寶寶自己丟東西在地上就讓他自己撿起來,既可以培養他不亂丟的習慣又可以練習蹲起的動作。

第三階段:

父母分開站和寶寶玩遊戲,讓他從爸爸那裡走到媽媽這裡,多給寶寶鼓勵和信心。

第四階段:

住樓房的父母可以讓寶寶學著自己爬樓梯,或者在家裡讓寶寶來回上下自己的小椅子做上下的動作練習。

第五階段:

讓寶寶走斜坡,可以帶他到公園的有坡地的地方走一走,但是傾斜度不能太大,而且父母最好還要提供一些支撐,防止寶寶滑下來,這樣的練習可以進一步鍛煉寶寶的腿部肌肉。

這五個階段的練習是依據寶寶的不同發展階段而定,家長要依據自己寶寶的發展狀況採取適當的方法。

寶寶為何走路晚

1.個體之間存在差異

發育過程中每個孩子的動作發育不盡相同,走路有早有晚都很正常,只要在18個月以內都是正常的。部分孩子可能受到遺傳的影響,如父母走路時間晚相應的孩子也比較晚。

2.缺乏鍛煉,錯過最佳時機

可能是因為家長過於溺愛孩子,或者由於其他原因錯過了讓孩子練習走路的最佳時機,孩子的腿部肌肉沒有得到有效地鍛煉,不能夠支援孩子的行走。家長最好按照寶寶的發展階段,以適宜的方式加強對寶寶的鍛煉。5個月大時,以站立的姿勢抱孩子,讓他嘗試短時間的站立;6個月以後,多讓他在大人腿上或者床上練習跳躍動作;7個月大時,練習蹲和站的動作,記住這時父母要在一旁做示範。蹲和站的連貫動作可以鍛煉寶寶的腿部肌肉;8到9個月,扶著寶寶或讓他依著傢俱站立;10個月後,當寶寶能獨自較穩地站立起來時,就接近走路了。

3.缺少鼓勵,興趣不足

學習走路需要父母的支援、關愛和鼓勵,一旦孩子獲得了走路的信心,那麼走路就會容易做到。但是如果寶寶學走路時,家中不僅缺乏精神上的支持又缺乏物質上的保障,那麼寶寶獲得走路的技能就會晚很多。培養寶寶對走路的興趣,儘量避免學習過程中的摔傷和驚嚇,不要讓他產生畏懼心理才能有助於寶寶的學習。

4.骨骼關節或者肌肉的疾病

如果孩子在18個月以上還不會走路,這時就要考慮寶寶是否患有骨骼或者肌肉等疾病。影響嬰兒走路不穩或學步延遲的疾病包括:肌肉鬆弛綜合征、先天性髖關節一側脫位、脊髓肌萎縮症等,要及時帶他去就醫確診了。

嬰兒走路的注意事項

1.注意骨骼的健康

有的孩子在學習走路時會出現踮著腳走路的方式,這時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是否經常踮著腳走路,如果孩子只是偶爾用踮著腳的方式走路那麼不用擔心,但是如果寶寶經常這樣走路,那就需要就醫檢查。通常孩子的腿部運動協調三歲之後才發展成熟,因此一般在三歲前孩子之前走路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

2.注意扭傷

這個時候的父母是最累的,因為孩子要練習走路,父母要彎著腰拉著孩子的手,幫助他走,時刻看著孩子以防有危險,這時候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扭傷最容易發生,而且由於這個階段的寶寶語言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需要靠父母仔細地觀察他們的行動來得知。父母還應注意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坡腳的情況,走路的姿勢是否正確。其次讓寶寶在床上伸一伸腿,看看是否有異常。最後,輕輕按一按寶寶腿部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出現疼痛。

3.注意安全

剛剛學走路的寶寶很容易跌傷,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在床上或者茶几這種不平或者光滑的地方走,他們的重心不太穩,腳底的受力面積小很容易摔下來。另外在戶外注意不要讓寶寶靠近河邊或者其他危險的地方。

4.注意走路的姿勢

有時因為骨骼肌肉發育不完善,寶寶容易出現內外八字的走路方式,這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要過於擔心,必要時可有意糾正孩子的錯誤方式,例如糾正內八字的孩子可以讓他平時在家穿鞋的時候反穿,左腳的鞋穿的右腳上,可以漸漸糾正改善。

給寶寶穿貼身的衣服即可。

4.營養要全面

多給孩子補充富含鈣質和蛋白質的食物,此外還要多曬太陽促進骨骼發育,身體健康的孩子才更有活力。

父母如何幫助嬰兒走路

第一階段:

父母可以多讓寶寶在自己的腿上蹦蹦,扶著他在腿上、床上或者沙發上走幾步,尋找一下走路的姿勢感覺。

第二階段:

幫助寶寶練習蹲起的動作,最好通過做遊戲的方式練習,有時寶寶自己丟東西在地上就讓他自己撿起來,既可以培養他不亂丟的習慣又可以練習蹲起的動作。

第三階段:

父母分開站和寶寶玩遊戲,讓他從爸爸那裡走到媽媽這裡,多給寶寶鼓勵和信心。

第四階段:

住樓房的父母可以讓寶寶學著自己爬樓梯,或者在家裡讓寶寶來回上下自己的小椅子做上下的動作練習。

第五階段:

讓寶寶走斜坡,可以帶他到公園的有坡地的地方走一走,但是傾斜度不能太大,而且父母最好還要提供一些支撐,防止寶寶滑下來,這樣的練習可以進一步鍛煉寶寶的腿部肌肉。

這五個階段的練習是依據寶寶的不同發展階段而定,家長要依據自己寶寶的發展狀況採取適當的方法。

寶寶為何走路晚

1.個體之間存在差異

發育過程中每個孩子的動作發育不盡相同,走路有早有晚都很正常,只要在18個月以內都是正常的。部分孩子可能受到遺傳的影響,如父母走路時間晚相應的孩子也比較晚。

2.缺乏鍛煉,錯過最佳時機

可能是因為家長過於溺愛孩子,或者由於其他原因錯過了讓孩子練習走路的最佳時機,孩子的腿部肌肉沒有得到有效地鍛煉,不能夠支援孩子的行走。家長最好按照寶寶的發展階段,以適宜的方式加強對寶寶的鍛煉。5個月大時,以站立的姿勢抱孩子,讓他嘗試短時間的站立;6個月以後,多讓他在大人腿上或者床上練習跳躍動作;7個月大時,練習蹲和站的動作,記住這時父母要在一旁做示範。蹲和站的連貫動作可以鍛煉寶寶的腿部肌肉;8到9個月,扶著寶寶或讓他依著傢俱站立;10個月後,當寶寶能獨自較穩地站立起來時,就接近走路了。

3.缺少鼓勵,興趣不足

學習走路需要父母的支援、關愛和鼓勵,一旦孩子獲得了走路的信心,那麼走路就會容易做到。但是如果寶寶學走路時,家中不僅缺乏精神上的支持又缺乏物質上的保障,那麼寶寶獲得走路的技能就會晚很多。培養寶寶對走路的興趣,儘量避免學習過程中的摔傷和驚嚇,不要讓他產生畏懼心理才能有助於寶寶的學習。

4.骨骼關節或者肌肉的疾病

如果孩子在18個月以上還不會走路,這時就要考慮寶寶是否患有骨骼或者肌肉等疾病。影響嬰兒走路不穩或學步延遲的疾病包括:肌肉鬆弛綜合征、先天性髖關節一側脫位、脊髓肌萎縮症等,要及時帶他去就醫確診了。

嬰兒走路的注意事項

1.注意骨骼的健康

有的孩子在學習走路時會出現踮著腳走路的方式,這時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是否經常踮著腳走路,如果孩子只是偶爾用踮著腳的方式走路那麼不用擔心,但是如果寶寶經常這樣走路,那就需要就醫檢查。通常孩子的腿部運動協調三歲之後才發展成熟,因此一般在三歲前孩子之前走路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

2.注意扭傷

這個時候的父母是最累的,因為孩子要練習走路,父母要彎著腰拉著孩子的手,幫助他走,時刻看著孩子以防有危險,這時候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扭傷最容易發生,而且由於這個階段的寶寶語言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需要靠父母仔細地觀察他們的行動來得知。父母還應注意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坡腳的情況,走路的姿勢是否正確。其次讓寶寶在床上伸一伸腿,看看是否有異常。最後,輕輕按一按寶寶腿部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出現疼痛。

3.注意安全

剛剛學走路的寶寶很容易跌傷,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在床上或者茶几這種不平或者光滑的地方走,他們的重心不太穩,腳底的受力面積小很容易摔下來。另外在戶外注意不要讓寶寶靠近河邊或者其他危險的地方。

4.注意走路的姿勢

有時因為骨骼肌肉發育不完善,寶寶容易出現內外八字的走路方式,這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要過於擔心,必要時可有意糾正孩子的錯誤方式,例如糾正內八字的孩子可以讓他平時在家穿鞋的時候反穿,左腳的鞋穿的右腳上,可以漸漸糾正改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