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肛門依戀期與性取向

多數研究者認為肛門意識最早是6個月出現, 多數是12~14個月出現。 馬赫來爾(Mahler,1968年)對兒童肛門期行為中的矛盾心理和兒童對肛門行為的過分注意的情況作過觀察和描述。

伽來松(Galenson,1979年)總結了近代對肛門期行為的研究, 提出了此期兒童行為表現特點主要是:

①經常改變大便的方式和次數;

②排便前行為(蹲坐、用勁的方式等)的變化;

③對大小便的興趣;

④排便後情感改變;

⑤肛門、尿道探索行為;

⑥與肛欲有關的行為改變。

莫尼(Money,1979年)認為尿道期的行為主要是嬰兒意識到並對尿道機能及其產物感到快樂。 大部分嬰兒在11~14個月開始出現尿道意識的行為表現,

Advertisiment
一般在肛門意識之後, 尿道意識與個體分化過程有關。 同時也出現探索行為。

由於肛門意識和尿道意識幾乎同時出現, 所以國內有學者統稱為“肛門(尿道)依戀期”, 並指出此期兒童性健康教育的失誤, 輕則形成不良的肛門、尿道習慣(如不良大小便習慣、便秘、遺尿等);重者可發展為同性戀、肛淫癖、尿戀、排遺戀和窺淫癖等情況。

很少有人將對孩子的大小便訓練與對他們進行性教育聯繫起來。 假如有人說一個孩子尿床是與兒童性☆禁☆欲有關, 那麼不僅僅是孩子, 而且家長也會感到十分尷尬, 應該說:

我們要對孩子進行大小便的訓練, 首先是為了遵守社會的制約, 但是訓練的方法不得當,

Advertisiment
會影響孩子的性心理發育。

一般來講, 大部分孩子在家長和幼稚園老師的約束下即能自然地度過這一時期。 因為孩子在通過培訓和訓練之後, 完全有能力控制與大小便有關的括約肌運動。

但有時候父母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控制能力, 孩子常會誤認為是父母而不是他自己在控制他的身體。 孩子在多次經歷這類特遇之後, 就會反抗, 或者會因別人控制自己的身體而感到痛苦。 他們甚至會不情願地接受這些訓練, 並樂於把這些當作某種刺激, 長時間適應以後, 會造成依賴別人刺激肛門等器官的習慣。

成人在幫助孩子學習和訓練的時候要表現出極度的耐心。 訓練中, 不要讓自己的感情因孩子的大小便而受到明顯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對孩子的失敗要耐心幫助尋找原因, 如是不是由於褲子過緊或者過早不穿開襠褲所造成, 孩子夜間偶而尿床, 可能與白天過於頑皮或興奮有關, 冬天尿濕褲襪可能是來不及脫解衣褲等等, 成人的直接幫助是非常重要的。

在孩子大小便訓練中, 要注意對孩子的肛門(尿道)不要過多予以刺激, 例如大便的手紙不要太粗糙, 肛區擦洗要輕等。

有些孩子對大小便充盈過程很感興趣, 喜歡處在大小便膨脹狀態, 不願及時排空, 久而久之會養成憋大便和憋小便的習慣。 這是肛門(尿道)欲過強的表現之一。 只要從小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就可以減少對直腸和肛門的刺激。

想玩大小便實際上是孩子的天性, 許多孩子確實有過這樣的經歷。

Advertisiment
成人的態度應是讓孩子得到某種替代性的滿足。 例如把泥砂攪搓在一起讓孩子玩, 孩子會很高興。 假如找些泥塑材料, 如橡皮泥等, 給孩子塑型, 他們會更開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