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生長發育的過程和護理要點

嬰兒首先學會頭部的運動。 嬰兒都要經歷一個緩慢的過程, 才能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 最初先從頭部開始, 然後逐漸向下過渡到軀幹、手和腿。 許多早期的運動早已預先設定在大腦裡了。 在孩子出生之前, 他就知道應該如何吮吸了。 如果什麼東西碰到了他的臉蛋——比如新媽媽的乳☆禁☆頭或者手指——他就會努力地用嘴去夠。 用不了幾天, 他就能十分熟練地吃奶了。 如果新媽媽想按住他的頭不讓他動, 他馬上就會生氣, 而且還會扭動腦袋想要掙脫出來。 (或許這就是嬰兒與生俱來的防止窒息的本能。

Advertisiment
)一般最晚到一個月左右, 嬰兒就會用眼睛去跟蹤物體, 還會用手去夠東西。

學會用手

有些嬰兒剛一出生就能隨意地把拇指或者其他手指放進嘴裡。 懷孕期間的超聲波檢查顯示, 寶寶在出生前就會吃手指。 然而, 大多數嬰兒直到兩三個月大的時候, 才能有規律地把手放進嘴裡。 同時, 由於嬰兒的小拳頭這時還攥得很緊, 所以他們一般都要再等一段時間才能單獨叼住拇指。

但是許多嬰兒在大約兩三個月的時候, 竟然能一連幾個小時目不轉睛地看著自己的手。 他們把手高高地舉著, 直到突然一下砸在自己的鼻子上為止——然後, 他們會伸出胳膊, 重來一遍。 這便是手眼協調的開始。

手的主要作用是抓住東西和操縱物體。

Advertisiment
嬰兒似乎事先就知道他下一步要學什麼。 在他真正能夠抓住一件物體的幾周之前, 他好像很想努力地抓住物體。 在這個階段, 如果新媽媽把一個撥浪鼓放在他手裡, 他就會抓住它搖晃。

到半歲左右, 寶寶就學會了如何去夠離他有一臂距離的東西。 也是在大約這段時間, 他還會學著把一個東西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上。 逐漸地, 他就能更加熟練地擺弄東西了。 從大約9個月開始, 他會很喜歡小心翼翼而又專心致志地撿拾一些小東西, 尤其是那些新媽媽不希望他們去碰的東西(比如一點塵土)。

右撇子還是左撇子

孩子習慣用哪一隻手是個令人迷惑不解的問題。 大多數嬰兒在最初的一兩年裡都是雙手並用的,

Advertisiment
而且兩隻手同樣靈活, 然後, 才會慢慢地偏向使用右手或者左手。 很少有嬰兒在6~9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偏愛使用某一隻手。 左撇子或者右撇子是天生的。 大約有10%的人習慣使用左手。 習慣用哪只手做事與家族因素有關, 有的家庭會有好幾個左撇子, 而有的家庭則一個也沒有。 強迫習慣使用左手的孩子改用右手, 會使孩子的大腦出現混亂, 因為大腦早已形成了一套不同的工作方式。 順便說一下, 習慣用右手還是習慣左手的現象跟使用左右腿的偏好以及優先使用哪只眼睛的情況是相似的。

學會翻身和滾落的危險

嬰兒學會控制頭和胳膊的年齡各不相同, 他們學會翻身、獨坐、爬行和站立的時間就更是因人而異了。 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性格和體重。

Advertisiment
體瘦、結實、精力充沛的孩子總是急於運動, 而身體較胖的好靜的孩子可能希望再等一等。

到了嬰兒開始學翻身的時候, 千萬不要把他獨自放在桌子上, 哪怕只是一轉身的工夫也不行。 因為新媽媽無法準確地預測他什麼時候就會成功地翻過身來。 所以最保險的做法就是, 只要孩子在高處, 就要用一隻手扶著他。 在2~6個月之間, 等寶寶能夠翻身的時候, 即使把他放在成人用的大床中間也是不安全的。 別小看那個小東西, 他翻到床邊的速度快得令人難以置信, 所以許多孩子就從大床上掉到了地上, 這使做父母的感到非常內疚。

從床上摔下來以後, 如果寶寶立刻大哭起來, 幾分鐘之後就止住哭鬧,

Advertisiment
並且恢復了正常, 就表示他沒有受傷。 如果幾個小時或者幾天以後, 新媽媽發現他有任何行為上的變化(比如愛哭、嗜睡、不吃東西等), 就要打電話給醫生, 向他們說明當時的情況。 在大多數情況下, 新媽媽都可以放心, 孩子一般是不會有事的。 如果寶寶失去了意識, 哪怕只是很短的時間, 新媽媽也最好立即給醫生打電話。

獨立坐

大多數孩子在7~9個月的時候, 不用扶就能坐得很穩。 但是, 在他具備那樣的協調能力之前, 他可能就已經迫不及待了。 如果新媽媽拉住他的雙手, 他就會試著把自己拽起來。 孩子的表現總是讓父母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再過多久我才能讓他靠著東西坐在嬰兒車裡或者高腳椅上呢?一般說來, 最好還是等到他能夠自己穩穩地坐上幾分鐘的時候,再讓他靠著東西筆直地坐著。但這並不是說父母不能讓孩子坐著開開心,新媽媽可以讓孩子坐在新媽媽的腿上,還可以讓他靠著傾斜的枕頭坐在嬰兒車裡,只要孩子的脖子和後背挺直就行。最不可取的是讓孩子長時間地彎著腰坐著。

高腳椅的最大優點在於,它可以讓孩子和家人一起進餐。但在另一方面,孩子從高腳椅上摔下來的危險卻是讓人十分擔心的,何況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如果新媽媽要使用高腳椅,就要選一個底座寬大的,以免椅子翻倒。還要用配備的安全帶把孩子扣住。無論孩子是坐在高腳椅上、還是坐在矮椅子上,都一定要有人照看。

拒絕換尿布

寶寶永遠都學不會的事情之一就是換尿布和穿衣服的時候躺著不動。那是因為這完全違背孩子的天性。從孩子學會翻身到1歲左右,也就是他們能夠站著穿衣服的時候,他們會憤怒地哭喊、掙扎著不想躺下去,就好像那是一種他們從沒聽說過的暴行一樣。

有幾種辦法多少會有點幫助。有的孩子能被父母發出的有趣的聲音吸引,有的孩子的注意力可以被一小塊薄脆餅乾或者小甜餅轉移。新媽媽還可以用一個特別好玩的玩具來吸引他,比如音樂盒或者活動玩具什麼的,而且只在穿衣服的時候才專門把它拿出來。在新媽媽讓寶寶躺下來之前就應該分散他的注意力,不要等到他開始喊叫的時候再去想辦法。

匍匐和爬行

匍匐,就是寶寶開始拖著自己的身體在地板上爬。這個進步一般出現在6~12個月之間的某個時候。爬行,就是他們用雙手和膝蓋支撐起身體到處移動,這往往要比匍匐晚幾個月。偶爾也有一些完全正常的嬰兒根本不會匍匐或者不會爬行,他們只是坐在那兒,蹭過來蹭過去,直到學會站立為止。

嬰兒匍匐和爬行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當他們熟練了之後就會改變方式。有的孩子先學會向後爬,有的則像螃蟹一樣往兩側爬,有的嬰兒直著腿用雙手和腳趾爬行,有的用雙手和雙膝爬行,還有的則使用一條腿的膝蓋和另一條腿的腳來爬行。爬行速度快的孩子可能走路會晚一些,而爬得比較笨拙或者從來就不會爬的孩子卻具備了早學走路的動力。

站立

雖然有些寶寶精力充沛而又善於運動,早在7個月的時候就能站立了,但在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在第一年的最後3個月裡學會站立。偶爾,新媽媽也能見到1歲以後還不會站立的孩子。但是這些孩子在其他所有的方面都表現得很聰明、很健康。他們當中有的胖乎乎的,性情比較溫和;有的雙腿的協調性發展得有點慢。只要醫生認為他們是健康的,他們在其他方面也都很好,就不用為這些孩子擔心。

相當多的孩子在剛開始學站立的時候,因為不知道怎麼坐下去,所以常常會陷入困境。這些可憐的小傢伙會一直站著,直到累得筋疲力盡而煩躁起來。父母同情自己的孩子,他們會趕緊把孩子從圍欄裡抱出來,讓他坐下。可是孩子立刻就把剛才的疲勞忘得一乾二淨,再一次站了起來。這一次,他沒站幾分鐘就哭起來了。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能夠採取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寶寶坐下的時候,給他一些特別有意思的東西玩,或者用小車推著他多走一會兒。令父母感到安慰的是,孩子會在一周之內學會如何坐下。不知哪天,他就會試著坐下去。他會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屁股往下蹲,等到胳膊夠著了下麵的坐墊,他就會猶豫很長的時間,然後“撲通”一下一屁股坐下去。他會發現原來摔得並不重,而且他坐的地方也墊得很舒服。

再過幾個星期,寶寶就能學會用手扶著東西來回走動了。先是用兩隻手,然後就用一隻手。這個階段被稱為“蹣跚學步”。他最終會掌握足夠的平衡能力,什麼也不扶就能走上幾秒鐘。他的精力太集中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一件多麼大膽的事情。這時候,他就為行走作好了準備。

走路

許多因素都決定著寶寶學會獨自行走的時間。其中,遺傳因素恐怕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其次就是寶寶的願望、體重、爬行的熟練程度、疾病和負面經歷等。一個剛剛開始練習走路的孩子,如果生病臥床兩周,他就會在一個多月或者更長的時間裡不願意再作嘗試。如果正在學走路的孩子摔了一跤,也會在幾周之內拒絕再次放開雙手獨自行走。

大多數幼兒都是在12~15個月之間學會走路的。有一些強壯而又有熱情的孩子早在9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走路了。也有相當數量的聰明孩子在1歲半,甚至更晚的時候才開始走路。新媽媽用不著採取任何方法去教孩子走路。當他的肌肉、神經和精神都作好準備之後,新媽媽想阻止他都辦不到。(學步車不能幫助孩子更早地學會走路,而且還非常不安全。)

O型腿、內八字和外八字

走路較早的孩子的父母或許會擔心,這會不會給孩子的腿帶來不良的影響。在我們看來,無論孩子自己想做什麼,都是因為他們的體格已經有能力承受這種動作了。在練習走路的頭幾個月裡,寶寶有時會形成O型腿或者鐮刀腿。但是這種情況既存在於走路較早的孩子身上,也存在於走路較晚的孩子身上。大部分寶寶在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兩隻腳多少都有點外八字,但是隨著他們的進步,腳尖就會逐漸向裡合攏。有的孩子一開始就像查理·卓別林那樣,腳尖筆直地分向兩側,而這些孩子後來也只不過還有一點輕微的外八字。一般的寶寶開始都會有一點外八字,而後來雙腳往往都是基本平行的。那些開始時兩腳水準朝前的寶寶則更容易在以後變成內八字。內八字腳和O型腿常常是相伴相隨的。

孩子的腿、踝關節、腳的挺直程度都取決於多種因素,其中包括孩子先天的發育模式。有的孩子似乎本來就有長成鐮刀腿的傾向,同時踝關節還容易內翻。體重較重的孩子更容易發展成這種情況。而另一些孩子似乎生來就會長成O型腿和內八字。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在那些特別活躍、體格健壯的孩子身上。另一個因素可能和孩子習慣于把腳和腿放在什麼位置有關。(比如,新媽媽有時會看到有的孩子雙腳在踝關節處形成內翻,那是因為他們總是那樣把兩隻腳對著壓在身子下面坐著。)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有的寶寶總是雙腳相對地趴著,於是就形成了內八字腳;我們已經知道俯臥的睡姿會增加嬰兒猝死綜合征(SIDS)的危險,因此這種情況就不那麼常見了。

從孩子開始站立的時候起,做常規體檢時,醫生和護師就會觀察孩子的踝關節和腿部發育情況。這就是孩子2歲期間要定期接受體格檢查的原因之一。如果踝關節無力、鐮刀腿、O型腿或者內八字等情況還在繼續發展,那就需要採取矯正措施,但是這些情況多數都會隨著時間自行恢復正常。

最好還是等到他能夠自己穩穩地坐上幾分鐘的時候,再讓他靠著東西筆直地坐著。但這並不是說父母不能讓孩子坐著開開心,新媽媽可以讓孩子坐在新媽媽的腿上,還可以讓他靠著傾斜的枕頭坐在嬰兒車裡,只要孩子的脖子和後背挺直就行。最不可取的是讓孩子長時間地彎著腰坐著。

高腳椅的最大優點在於,它可以讓孩子和家人一起進餐。但在另一方面,孩子從高腳椅上摔下來的危險卻是讓人十分擔心的,何況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如果新媽媽要使用高腳椅,就要選一個底座寬大的,以免椅子翻倒。還要用配備的安全帶把孩子扣住。無論孩子是坐在高腳椅上、還是坐在矮椅子上,都一定要有人照看。

拒絕換尿布

寶寶永遠都學不會的事情之一就是換尿布和穿衣服的時候躺著不動。那是因為這完全違背孩子的天性。從孩子學會翻身到1歲左右,也就是他們能夠站著穿衣服的時候,他們會憤怒地哭喊、掙扎著不想躺下去,就好像那是一種他們從沒聽說過的暴行一樣。

有幾種辦法多少會有點幫助。有的孩子能被父母發出的有趣的聲音吸引,有的孩子的注意力可以被一小塊薄脆餅乾或者小甜餅轉移。新媽媽還可以用一個特別好玩的玩具來吸引他,比如音樂盒或者活動玩具什麼的,而且只在穿衣服的時候才專門把它拿出來。在新媽媽讓寶寶躺下來之前就應該分散他的注意力,不要等到他開始喊叫的時候再去想辦法。

匍匐和爬行

匍匐,就是寶寶開始拖著自己的身體在地板上爬。這個進步一般出現在6~12個月之間的某個時候。爬行,就是他們用雙手和膝蓋支撐起身體到處移動,這往往要比匍匐晚幾個月。偶爾也有一些完全正常的嬰兒根本不會匍匐或者不會爬行,他們只是坐在那兒,蹭過來蹭過去,直到學會站立為止。

嬰兒匍匐和爬行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當他們熟練了之後就會改變方式。有的孩子先學會向後爬,有的則像螃蟹一樣往兩側爬,有的嬰兒直著腿用雙手和腳趾爬行,有的用雙手和雙膝爬行,還有的則使用一條腿的膝蓋和另一條腿的腳來爬行。爬行速度快的孩子可能走路會晚一些,而爬得比較笨拙或者從來就不會爬的孩子卻具備了早學走路的動力。

站立

雖然有些寶寶精力充沛而又善於運動,早在7個月的時候就能站立了,但在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在第一年的最後3個月裡學會站立。偶爾,新媽媽也能見到1歲以後還不會站立的孩子。但是這些孩子在其他所有的方面都表現得很聰明、很健康。他們當中有的胖乎乎的,性情比較溫和;有的雙腿的協調性發展得有點慢。只要醫生認為他們是健康的,他們在其他方面也都很好,就不用為這些孩子擔心。

相當多的孩子在剛開始學站立的時候,因為不知道怎麼坐下去,所以常常會陷入困境。這些可憐的小傢伙會一直站著,直到累得筋疲力盡而煩躁起來。父母同情自己的孩子,他們會趕緊把孩子從圍欄裡抱出來,讓他坐下。可是孩子立刻就把剛才的疲勞忘得一乾二淨,再一次站了起來。這一次,他沒站幾分鐘就哭起來了。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能夠採取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寶寶坐下的時候,給他一些特別有意思的東西玩,或者用小車推著他多走一會兒。令父母感到安慰的是,孩子會在一周之內學會如何坐下。不知哪天,他就會試著坐下去。他會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屁股往下蹲,等到胳膊夠著了下麵的坐墊,他就會猶豫很長的時間,然後“撲通”一下一屁股坐下去。他會發現原來摔得並不重,而且他坐的地方也墊得很舒服。

再過幾個星期,寶寶就能學會用手扶著東西來回走動了。先是用兩隻手,然後就用一隻手。這個階段被稱為“蹣跚學步”。他最終會掌握足夠的平衡能力,什麼也不扶就能走上幾秒鐘。他的精力太集中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一件多麼大膽的事情。這時候,他就為行走作好了準備。

走路

許多因素都決定著寶寶學會獨自行走的時間。其中,遺傳因素恐怕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其次就是寶寶的願望、體重、爬行的熟練程度、疾病和負面經歷等。一個剛剛開始練習走路的孩子,如果生病臥床兩周,他就會在一個多月或者更長的時間裡不願意再作嘗試。如果正在學走路的孩子摔了一跤,也會在幾周之內拒絕再次放開雙手獨自行走。

大多數幼兒都是在12~15個月之間學會走路的。有一些強壯而又有熱情的孩子早在9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走路了。也有相當數量的聰明孩子在1歲半,甚至更晚的時候才開始走路。新媽媽用不著採取任何方法去教孩子走路。當他的肌肉、神經和精神都作好準備之後,新媽媽想阻止他都辦不到。(學步車不能幫助孩子更早地學會走路,而且還非常不安全。)

O型腿、內八字和外八字

走路較早的孩子的父母或許會擔心,這會不會給孩子的腿帶來不良的影響。在我們看來,無論孩子自己想做什麼,都是因為他們的體格已經有能力承受這種動作了。在練習走路的頭幾個月裡,寶寶有時會形成O型腿或者鐮刀腿。但是這種情況既存在於走路較早的孩子身上,也存在於走路較晚的孩子身上。大部分寶寶在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兩隻腳多少都有點外八字,但是隨著他們的進步,腳尖就會逐漸向裡合攏。有的孩子一開始就像查理·卓別林那樣,腳尖筆直地分向兩側,而這些孩子後來也只不過還有一點輕微的外八字。一般的寶寶開始都會有一點外八字,而後來雙腳往往都是基本平行的。那些開始時兩腳水準朝前的寶寶則更容易在以後變成內八字。內八字腳和O型腿常常是相伴相隨的。

孩子的腿、踝關節、腳的挺直程度都取決於多種因素,其中包括孩子先天的發育模式。有的孩子似乎本來就有長成鐮刀腿的傾向,同時踝關節還容易內翻。體重較重的孩子更容易發展成這種情況。而另一些孩子似乎生來就會長成O型腿和內八字。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在那些特別活躍、體格健壯的孩子身上。另一個因素可能和孩子習慣于把腳和腿放在什麼位置有關。(比如,新媽媽有時會看到有的孩子雙腳在踝關節處形成內翻,那是因為他們總是那樣把兩隻腳對著壓在身子下面坐著。)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有的寶寶總是雙腳相對地趴著,於是就形成了內八字腳;我們已經知道俯臥的睡姿會增加嬰兒猝死綜合征(SIDS)的危險,因此這種情況就不那麼常見了。

從孩子開始站立的時候起,做常規體檢時,醫生和護師就會觀察孩子的踝關節和腿部發育情況。這就是孩子2歲期間要定期接受體格檢查的原因之一。如果踝關節無力、鐮刀腿、O型腿或者內八字等情況還在繼續發展,那就需要採取矯正措施,但是這些情況多數都會隨著時間自行恢復正常。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