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濕疹

濕疹原因

1、遺傳因素。

嬰兒濕疹是特應性皮炎嬰兒期的表現, 特發性皮炎又叫異位皮炎、異位性濕疹、遺傳過敏性皮炎、遺傳過敏性濕疹等, 這與遺傳過敏性體質有關。

爸媽如果有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 患兒存在免疫學異常。 濕疹患兒的血漿中IgE含量高出正常嬰兒幾倍至幾十倍, 這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 有些寶寶在濕疹發生時或發生以後, 可能會有支氣管哮喘或過敏性鼻炎等其他變態反應性疾病發生, 這和遺傳性過敏體質有密切關係。

2、蛋白質過敏。

高蛋白飲食可能會成為引發嬰兒濕疹的外在致病因數。

Advertisiment
在濕疹患兒媽媽裡面, 有92.7%的媽媽曾經在妊娠期十分注重營養, 以雞、鴨、魚肉蝦等高蛋白飲食為主, 有的喜歡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另外, 也有些哺乳期的媽媽為了加強營養, 以雞蛋、牛肉、羊肉等為主。 哺乳期媽媽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海鮮產品也可能會使患兒濕疹加重。

所以, 媽媽在孕期或哺乳期, 如果發現寶寶有過敏現象, 可考慮是否對蛋白質過敏而誘發濕疹。

3、環境因素。

(1)室內溫度、濕度對嬰兒濕疹的發病有一定的影響。 很多媽媽為了避免寶寶受涼, 很少開窗通風換氣, 造成室內比較潮濕或過熱;有的居住在過於潮濕或乾燥的地方, 也會造成濕疹加重。 患兒在炎熱的夏季、其他季節室內溫度過高、用熱水洗澡、穿衣服過多、不注意衛生都可能會使病情加重。

Advertisiment

(2)有些媽媽把寶寶的尿布等衣物在家中晾乾或烤幹, 造成嬰兒濕疹發生或加重。

(3)有的患兒對日常生活用品過敏, 如肥皂、洗衣粉、合成纖維的衣服、橡皮泥、塑膠玩具等。

(4)氣候變化(日光、紫外線、炎熱、乾燥、寒冷等), 生態環境破壞, 大氣污染(空氣中含過量的有害氣體或粉塵)也能誘發或加重嬰兒濕疹。

(5)患兒吸入塵蟎、花粉等, 接觸各種動植物毛屑、羽毛等, 食用魚、蝦、蛋等食物。

(6)應用某些藥物也可誘發或加重本病。

4、心理因素。

由於害怕濕疹復發或病情加重, 爸媽經常擔憂寶寶對某種物質可能過敏, 容易出現潔僻、飲食過分單一、限制其活動範圍等, 使患兒易出現營養不良或免疫功能失衡,

Advertisiment
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降低, 使嬰兒濕疹變得更加頑固難治。

5、差別城鄉。

據報導, 農村的發病率低於城區, 這說明農村生活及衛生條件差, 媽媽的飲食狀態對寶寶的影響不大, 溫度、濕度都低於城區, 避免了對誘發濕疹的影響。 爸媽對這種環境的適應, 因遺傳等因素關係, 寶寶也適應這種環境。

6、用藥及護理不當。

嬰兒濕疹在中醫裡面稱“奶癬”, 有的爸媽就用治療“癬”的藥物來治療嬰兒濕疹, 結果使病情加重。

有些爸媽用激素類乳膏, 見效快, 就大面積、長期應用, 寶寶皮膚薄嫩, 往往造成藥物的依賴或加重病情。 寶寶皮損糜爛、滲出明顯, 有的患兒爸媽用刺激性的中藥擦洗皮損;患兒皮損已乾燥, 爸媽過度清潔皮損或用熱水燙洗、或用鹽水洗等造成症狀加重。

Advertisiment
有的患兒瘙癢劇烈、影響睡眠, 有的繼發感染, 爸媽仍堅持不給患兒內用藥, 造成症狀加重。

7、其他。

此外藥物、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也可導致本病發生。 過度搔抓、繼發感染、冷熱刺激以及影響排汗等都容易使嬰兒濕疹加重。

濕疹症狀

濕疹症狀新生兒濕疹出現的主要症狀是皮膚表面出現紅斑、米粒樣丘疹、皰疹、糜爛、滲液和結痂, 炎症反應明顯, 局部皮膚有灼熱感和癢感。

通常在寶寶的頭、面頰、外耳部, 甚至可以遍及整個顏面部和頸部, 嚴重的手、足和胸腹部都可見到。

濕疹起初為鮮紅色, 略帶水腫, 邊界清楚, 表面濕潤, 繼而轉成主要症狀。

嬰兒濕疹也就是常說的奶癬,

Advertisiment
是由於小兒對某些物質如乳類、雞蛋、魚蝦等敏感性比正常的嬰兒高, 有時吸入粉塵、花粉, 吃番茄、橘子也會過敏。 母乳餵養的孩子如果母親進食這些容易過敏的食物, 通過乳汁誘發患兒得濕疹。 嬰兒濕疹常見於1-3個月的嬰兒, 6個月後逐漸減輕, 1歲後能夠自愈, 初起時濕疹主要集中在面部, 隨著病情加深, 逐漸蔓延至頸、四肢甚至全身。

濕疹治療方法

1、總體治療原則:

寶寶濕疹可以使用的藥物種類繁多, 爸媽應該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凡更換新藥前, 一定把以前所用藥物清除乾淨。 在更換藥物時最好先在寶寶的皮膚上小塊濕疹塗擦, 觀察效果, 以決定是否使用。 避免因藥物使用不當加重病情。

嬰兒濕疹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治療, 要依據濕疹表現而定,如局部紅斑、丘疹、鱗屑、結痂,可使用純植物製劑的滴護嬰兒植物奶癬膏,不可用含有激素類藥品及油膏。如表現潰爛滲出液多,應使用溶液冷濕敷,等結痂後再塗奶癬膏。

對濕疹不嚴重的寶寶,只需局部用藥,但不能自行濫用藥物,以免引起皮膚損害或感染。

2、冷濕敷:

(1)常用1:10000高錳酸鉀溶液濕敷(注意一定要使高錳酸鉀完全溶解,未溶解的高錳酸鉀會燒傷寶寶的皮膚),既使創面清潔,又起到殺菌收斂及氧化作用。

(2)4—6層細紗布,以不滴水為適度,將濕紗布敷於創面,根據濕疹滲出物的多少來決定更換的時間和次數,當紗布吸收的滲出物已達半飽和程度,將紗布更換。每日二至三次。滲出物多時,濕敷時更應勤更換敷料,避免吸滿滲出物的敷料久停留於創面上,刺激周圍的正常皮膚,致使創面擴大。

(3)對大面積的濕疹,應對藥物的性質、濃度和濕敷面積的大小,給以適當的注意。

(4)如創面紅腫逐漸消退、滲液減少,創面已乾燥,即可停止濕敷,改用糊劑。

(5)冷濕敷時請注意:濕敷面積不能超過全身面積的1/3,以免過度的體表蒸發造成寶寶脫水。

中醫治療濕疹的方法

1、蒼耳棵30克,蛇床子15克,白蘚皮15克,蒼術15克,苦參15克,生軍15克,黃柏15克,地膚子15克。水煎取濾液待溫涼後洗患處。每天1劑,早、中、晚各洗1次。

2、蛇床子9克,銀花9克,野菊花9克,生甘草6克,煎水外洗或濕敷局部,每天2-3次,每次約10分鐘。

3、蒲公英、野菊花、白鮮皮各30克,百部20克。以上中藥加水2000毫升,浸泡15分鐘,然後煮沸15分鐘。等藥液放涼時,取一塊乾淨的紗布放在藥液裡浸透,然後敷在患處15分鐘左右,每天兩次。

4、花椒能消炎、止癢;艾蒿有鎮靜、抗過敏的作用,療效相當不錯的。用花椒、艾蒿、鹽各適量放水中熬半小時,過濾後取汁液兌水來洗澡。

5、白蘚皮40克,地膚子40克,蛇床子40克(以上3味藥均研成細粉),爐甘石粉40克,青黛粉20克,香霜1500克。

用法用量:將藥充分調勻貯瓶中,用時每日3次外搽;

對兒童濕疹中藥治療結果:白蘚皮可清熱燥濕止癢;地膚子、蛇床子清熱除濕止癢;爐甘石甘平,功可收濕收斂;青黛鹹寒,清濕熱解毒是其所長。諸藥合用外搽,直至病所,發揮效用,無不良反應,比較適用于兒童濕疹的治療,同時避免了外搽激素類霜、膏所造成的副作用。

治療濕疹小偏方

1、黃瓜皮適量,水煎代茶飲。

2、鮮馬齒莧30克,水煎服,每次50毫升,分3次服。

3、炒槐米、香油各適量,將槐米研細,加香油調成糊狀,塗患處。

4、紅薯適量,搗爛取汁,用消毒紗布放在紅薯汁內浸透,折成兩層,貼患處,然後用幹紗布包好,每日換藥1次。

5、僵蠶適量,去嘴研末,煎湯浴洗,每日或隔日一次。

6、活蚯蚓4條,白糖少許,共搗爛取汁液,擦塗患處。

7、土豆一個,切薄片,敷擦患處。每日數次。

8、蛤蟆草30克,水煎溫洗,每日數次。

9、包雲膏:松香末60克,硫磺末30克,研勻,麻油拌成糊狀,攤於紗布上卷成如指頭粗條 ,用線紮緊,再入麻油中泡1天,取出。用火點一頭,下用粗碗接著。布灰陸續剪去,取所 滴藥油,浸冷水中一夜,外搽用,尤適合伴局部感染者。

10、茄子1個,雄黃、枯礬各15克,先將茄子挖一個小孔,將上藥灌入孔內後封口,用草木灰火烤,將茄子烤軟,枯礬、雄黃滲透到茄肉內,再將茄子放患處輕輕磨擦5-10分鐘。一般邊擦邊止癢,治急性濕疹有良效。

11、黃丹15克,冰片6克,氧化鋅20克。共研末,調香油外塗患處。1日3次。

12、蛇床子、大黃、苦參30克,楓球15克,黃柏12克,水煎外洗患處,1日3次,每次外洗30分鐘即可。一般用1次急性濕疹即消。

13、土豆洗淨,切碎搗爛,敷患處,用紗布包紮,每晝夜換藥2-3次。

14、雞蛋餾油:雞蛋7個,煮熟取蛋黃,鍋內放麻油50-100克,文火將蛋黃內油熬出,待蛋 黃呈焦糊狀即可,取油頻塗患處。

濕疹不能吃什麼

新生兒濕疹不能吃什麼:寶寶如果對牛奶過敏,可以煮久一點,使蛋白變性,這樣可以減少致敏物。

新生兒濕疹媽媽不能吃什麼:

1、忌致敏食物。如果在飲食方面發現有致敏的食物,如魚、蝦、蟹、牛肉、羊肉、雞、 鴨、鵝、花粉等引起,應徹底禁忌這些食物,以免引起變態反應,導致寶寶濕疹復發或加重病情。

2、忌辛辣刺激食物。不要吃蔥、大蒜、生薑、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耗陰助陽,對濕疹是一種刺激,應該避免食用。

3、忌發濕、動血、動氣食物。中醫認為對皮膚濕疹的人來說,應該要忌吃發濕的食物,如竹筍、芋頭、牛肉、蔥、薑、梨、蒜、韭菜等;動血的食物,如慈菇、胡椒等;動氣的食物,如羊肉、蓮子、芡實等。

要依據濕疹表現而定,如局部紅斑、丘疹、鱗屑、結痂,可使用純植物製劑的滴護嬰兒植物奶癬膏,不可用含有激素類藥品及油膏。如表現潰爛滲出液多,應使用溶液冷濕敷,等結痂後再塗奶癬膏。

對濕疹不嚴重的寶寶,只需局部用藥,但不能自行濫用藥物,以免引起皮膚損害或感染。

2、冷濕敷:

(1)常用1:10000高錳酸鉀溶液濕敷(注意一定要使高錳酸鉀完全溶解,未溶解的高錳酸鉀會燒傷寶寶的皮膚),既使創面清潔,又起到殺菌收斂及氧化作用。

(2)4—6層細紗布,以不滴水為適度,將濕紗布敷於創面,根據濕疹滲出物的多少來決定更換的時間和次數,當紗布吸收的滲出物已達半飽和程度,將紗布更換。每日二至三次。滲出物多時,濕敷時更應勤更換敷料,避免吸滿滲出物的敷料久停留於創面上,刺激周圍的正常皮膚,致使創面擴大。

(3)對大面積的濕疹,應對藥物的性質、濃度和濕敷面積的大小,給以適當的注意。

(4)如創面紅腫逐漸消退、滲液減少,創面已乾燥,即可停止濕敷,改用糊劑。

(5)冷濕敷時請注意:濕敷面積不能超過全身面積的1/3,以免過度的體表蒸發造成寶寶脫水。

中醫治療濕疹的方法

1、蒼耳棵30克,蛇床子15克,白蘚皮15克,蒼術15克,苦參15克,生軍15克,黃柏15克,地膚子15克。水煎取濾液待溫涼後洗患處。每天1劑,早、中、晚各洗1次。

2、蛇床子9克,銀花9克,野菊花9克,生甘草6克,煎水外洗或濕敷局部,每天2-3次,每次約10分鐘。

3、蒲公英、野菊花、白鮮皮各30克,百部20克。以上中藥加水2000毫升,浸泡15分鐘,然後煮沸15分鐘。等藥液放涼時,取一塊乾淨的紗布放在藥液裡浸透,然後敷在患處15分鐘左右,每天兩次。

4、花椒能消炎、止癢;艾蒿有鎮靜、抗過敏的作用,療效相當不錯的。用花椒、艾蒿、鹽各適量放水中熬半小時,過濾後取汁液兌水來洗澡。

5、白蘚皮40克,地膚子40克,蛇床子40克(以上3味藥均研成細粉),爐甘石粉40克,青黛粉20克,香霜1500克。

用法用量:將藥充分調勻貯瓶中,用時每日3次外搽;

對兒童濕疹中藥治療結果:白蘚皮可清熱燥濕止癢;地膚子、蛇床子清熱除濕止癢;爐甘石甘平,功可收濕收斂;青黛鹹寒,清濕熱解毒是其所長。諸藥合用外搽,直至病所,發揮效用,無不良反應,比較適用于兒童濕疹的治療,同時避免了外搽激素類霜、膏所造成的副作用。

治療濕疹小偏方

1、黃瓜皮適量,水煎代茶飲。

2、鮮馬齒莧30克,水煎服,每次50毫升,分3次服。

3、炒槐米、香油各適量,將槐米研細,加香油調成糊狀,塗患處。

4、紅薯適量,搗爛取汁,用消毒紗布放在紅薯汁內浸透,折成兩層,貼患處,然後用幹紗布包好,每日換藥1次。

5、僵蠶適量,去嘴研末,煎湯浴洗,每日或隔日一次。

6、活蚯蚓4條,白糖少許,共搗爛取汁液,擦塗患處。

7、土豆一個,切薄片,敷擦患處。每日數次。

8、蛤蟆草30克,水煎溫洗,每日數次。

9、包雲膏:松香末60克,硫磺末30克,研勻,麻油拌成糊狀,攤於紗布上卷成如指頭粗條 ,用線紮緊,再入麻油中泡1天,取出。用火點一頭,下用粗碗接著。布灰陸續剪去,取所 滴藥油,浸冷水中一夜,外搽用,尤適合伴局部感染者。

10、茄子1個,雄黃、枯礬各15克,先將茄子挖一個小孔,將上藥灌入孔內後封口,用草木灰火烤,將茄子烤軟,枯礬、雄黃滲透到茄肉內,再將茄子放患處輕輕磨擦5-10分鐘。一般邊擦邊止癢,治急性濕疹有良效。

11、黃丹15克,冰片6克,氧化鋅20克。共研末,調香油外塗患處。1日3次。

12、蛇床子、大黃、苦參30克,楓球15克,黃柏12克,水煎外洗患處,1日3次,每次外洗30分鐘即可。一般用1次急性濕疹即消。

13、土豆洗淨,切碎搗爛,敷患處,用紗布包紮,每晝夜換藥2-3次。

14、雞蛋餾油:雞蛋7個,煮熟取蛋黃,鍋內放麻油50-100克,文火將蛋黃內油熬出,待蛋 黃呈焦糊狀即可,取油頻塗患處。

濕疹不能吃什麼

新生兒濕疹不能吃什麼:寶寶如果對牛奶過敏,可以煮久一點,使蛋白變性,這樣可以減少致敏物。

新生兒濕疹媽媽不能吃什麼:

1、忌致敏食物。如果在飲食方面發現有致敏的食物,如魚、蝦、蟹、牛肉、羊肉、雞、 鴨、鵝、花粉等引起,應徹底禁忌這些食物,以免引起變態反應,導致寶寶濕疹復發或加重病情。

2、忌辛辣刺激食物。不要吃蔥、大蒜、生薑、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耗陰助陽,對濕疹是一種刺激,應該避免食用。

3、忌發濕、動血、動氣食物。中醫認為對皮膚濕疹的人來說,應該要忌吃發濕的食物,如竹筍、芋頭、牛肉、蔥、薑、梨、蒜、韭菜等;動血的食物,如慈菇、胡椒等;動氣的食物,如羊肉、蓮子、芡實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