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搖晃症候群

什麼是嬰兒搖晃症候群

所謂“嬰兒搖晃症候群(Shakeninfantsyndrome)”, 是指瞬間以不當的方式劇烈搖晃嬰幼兒, 或長時間無數次的快速搖晃嬰幼兒, 造成其腦部傷害, 甚至死亡。

目前臨床病例多發生於0-4歲的嬰兒或幼小兒童, 但主要好發對象為0-8個月大的嬰兒, 原因是嬰兒頸部較為柔軟、脆弱, 及其身體比例和大人有差異, 嬰兒的頭部比例約占身長得1/4, 且嬰幼兒期腦部發育較快, 因此, 寶寶頭部的重量也約占全身重量的1/4, 加上嬰幼兒顱底較為平坦, 腦部不易固定, 頸部又欠缺支撐力, 因此, 當大人或外力施予部當激烈搖晃,

Advertisiment
或是將嬰幼兒背在大人背上, 卻疏忽給予他們頸部支撐, 都有可能導致嬰幼兒永久性的腦部傷害, 產生許多後遺症, 造成無法抹滅的遺憾。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表現

1、腦出血不論大人還是孩子, 腦內組織都如“豆腐”般脆弱, 必須避免受到外力的撞擊, 才能保護大腦組織的安全, 特別是不滿1歲的寶寶, 更需要注意頭部的安全。 因為出生時嬰兒大腦的重量已接近成人的二分之一, 但體重大約只有成人的二十分之一, 並且嬰兒的頸部肌肉群肌力比較弱, 不足以支撐寶寶的頭部。 另外, 嬰兒顱底及內面較平滑, 腦組織固定不是很結實, 受到強大的外力時容易晃動, 大腦表面與頭骨下的靜脈相接的血管也會晃動。 晃動的大腦組織很容易被突然改變的外力“撕裂”,

Advertisiment
引發硬腦膜下或蜘蛛膜下腔出血等急症, 眼球玻璃體也會因劇烈搖晃而引起視網膜出血。

2、意識不清醒出血之後, 顱內壓會急速上升, 從而產生一系列症狀, 如食欲不振、嘔吐、嗜睡、抽搐、四肢無力、意識昏迷等神經系統症狀。 這種因人為劇烈搖晃而引發腦出血, 並引起諸多神經系統的症狀, 就是“嬰兒搖晃症候群”。 值得注意的是, 這些受傷害的嬰兒並無明顯外傷, 卻都受過力道大小不一的搖晃或撞擊。 有搖晃症候群的寶寶, 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煩躁不安, 接著出現抽搐或意識不清等現象。 抽搐也許是偶發或局部抽搐, 但也有可能頻繁發生, 嚴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

Advertisiment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預防

切忌盛怒下激烈搖晃寶寶!! 一般而言, 嬰兒搖晃症候群絕大多數為嬰幼兒遭受到家暴或保母虐待所導致, 但是也有少數父母是再和嬰幼兒遊戲時疏忽其頸部支撐;或嬰幼兒哭鬧不休, 嘗試安撫孩子的大人不得要領, 再心煩意亂且氣憤的情形之下, 暫態失去控制, 用力搖晃嬰兒!!多數焦躁無法安撫寶寶的大人, 會將雙手置於孩子兩側腋窩劇烈搖晃, 搖晃時間大部分在2-20秒鐘, 每秒快速搖晃3、4下, 搖晃時, 頭部以頸部為軸心, 向各個方向瞬間猛烈的加速, 這時嬰幼兒的頭部儘管沒有直接碰撞到堅硬的物品, 但是, 造成腦部傷害的風險很高!!這是因為嬰兒腦部水分含量高, 較成人腦部柔軟脆弱, 再被激烈搖晃時,

Advertisiment
嬰幼兒腦部很容易被扭曲壓迫。

寶寶哭鬧是有原因的, 可能是沒睡好、想喝好、尿濕、身體不舒服等等。 家長應給予愛心和耐心, 找出孩子哭鬧的原因。 切忌不要在情緒用力激烈搖晃寶寶, 造成其永久性腦部傷害。 除了激烈搖晃寶寶之外, 在日常生活中, 在抱或背的時候, 必須給予寶寶頸部有力的支撐, 並固定其頸部, 避免搖晃寶寶頸部。 遊戲也可能造成傷害!! 值得關切的是, 除了激烈搖晃寶寶, 和寶寶玩遊戲也可能會導致“嬰兒搖晃症候群”。 例如:將小孩拋到空中再接住、抱著寶寶旋轉等, 都有可能造成傷害。 寶寶在和大人玩遊戲時, 有時會笑得很大聲開懷, 但並不代表寶寶很快樂舒服, 有時可能是因為驚嚇過度而大笑,

Advertisiment
且嬰幼兒過度興奮, 往往會引起做惡夢或精神狀態不穩的不良效果。

因此, 要避免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發生, 要儘量避免搖晃四歲以下的嬰幼兒, 無論是遊戲、日常生活安撫, 都要避免激烈晃動寶寶的身體和頭部, 及隨時注意給予孩子頸部支撐, 並且, 讓家中的長輩、保母或較年長的幼童瞭解搖晃寶寶的危險性, 若不幸出現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病徵, 應立即送醫, 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複健減緩後遺症罹患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 由於腦部受損程度不等, 因此, 症狀有輕重之分, 輕微者可能幸運不會留下後遺症;嚴重者可能會有智力發育遲緩、學習障礙、動作發育遲緩、肢體偏癱等腦性麻痹、視力受損甚至失明、語言障礙、運動障礙、癲癇等後遺症, 因大腦損傷程度由外觀無法評斷,早期也無法判斷輕重,所以,更要注意其後續變化。儘管可能受損嚴重,由於嬰幼兒的自我修復能力較成人佳,且腦部神經有代償作用,會建議已罹患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孩子,應勤做複健,刺激腦神經復原,減緩所遺留的後遺症。

嬰兒搖晃症候群六種危險動作勿做

1、不要以劇烈搖晃的方式安撫寶寶。

2、在空中拋接寶寶。

3、將寶寶拋到床上。

4、抱著寶寶旋轉。

5、讓寶寶坐在大人膝蓋上,往後用力翻躺。

6、不要過度依賴搖籃,控制使用的時間與搖晃的程度。

抱寶寶時要支撐頸部寶寶的頸部能自行支撐頭部,約在6個月大時,在這之前,只要抱著寶寶,家長都應以手掌支撐住寶寶的頸部。若使用背帶,應選擇適合月齡並要有支撐頸部的功能的背帶,避免頭部少了支撐力而搖晃。但現在有的寶寶似乎很早就能自行挺直脖子,究竟該如何確定寶寶的頸部真的可自行支撐頭部。一般來說,當寶寶會翻身後,就表示頭部的支撐力已足夠。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危害

由於臨床症狀與受搖晃次數、程度有很大的關係,一次劇烈的搖晃會造成搖晃症候群,但即使搖晃動作不劇烈,若長期反復地施行,累積數次後,也容易讓寶寶出現這種症狀。有搖晃症候群的寶寶,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煩躁不安,接著出現抽搐或意識不清等現象。抽搐也許是偶發或局部抽搐,但也有可能頻繁發生,嚴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有時即使性命保住了,卻帶著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

神經系統疾病的預後情況與送醫時機有很密切的關係,要及時送至大型醫院急救,或許可降低傷害程度。不論是一次造成或累積數次而成,通過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都能看出新舊傷痕的狀況。送到醫院急救的寶寶,有的只有出血狀況,有的則伴隨其他皮膚外傷,醫生除了根據精密的儀器檢查外,還會詳細地詢問病史,如平日由誰照顧、照顧習慣等。

正確安撫哭鬧寶寶避免搖晃症

揭秘:寶寶哭泣的真實原因

1、撒嬌哭的聲音偏高,且哭了很久連一滴眼淚也沒掉,這是撒嬌的哭聲,也是想要媽媽抱抱。

2、尿布濕了若是聽起來較為刺耳的哭聲,哭音尖銳並夾雜低音,就是寶寶尿布濕了,希望媽媽快幫忙換尿布。

3、饑餓仔細聽寶寶的哭音,可發現哭音中有“M”的音節,這是寶寶肚子餓了。

4、想睡覺哭聲聽起來比較低沉,則代表寶寶想睡覺了。

5、生病如果哭聲持續且反復發作,可能代表寶寶生病了。如果哭聲尖銳異常或聲音由強變弱,就需要爸媽提高警覺嘍!

招數:如何辨別寶寶哭聲含義

1、父母應試著辨別新生兒哭聲代表的意義。

2、先確認是否尿布濕、肚子餓。

3、檢查身上有無起疹子、蚊子咬,或是因溫度太熱,導致不舒服。

4、觀察寶寶的表情、肢體動作,以及量體溫,判斷有無異常。

5、若安撫超過15分鐘仍哭鬧不休,且食欲不好,可能是腸胃炎或其他疾病,應盡速就醫。

方法:如何正確安撫寶寶

1、掌控寶寶情緒。面對寶寶哭鬧不休,的確會讓許多父母深感頭痛,尤其是新手父母因照顧經驗不足更容易手足無措。醫生提醒,雖然寶寶的哭聲會令家長心煩意亂,但是必須瞭解到,“哭”是嬰兒對外溝通的語言,他們只能用不同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感和要求。父母若能常與寶寶玩遊戲,觀察、瞭解他的喜怒哀樂,並適時給予回應,就能與寶寶建立親密的互動關係。充分掌握寶寶的情緒狀況後,家長才能“見招拆招”,也不致于發生寶寶哭個不停,父母卻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

2、幫寶寶按摩。究竟該如何安撫哭泣的寶寶,除了耐心以對外,父母可幫寶寶按摩,還可以通過身體的親密接觸以緩解寶寶的情緒,避免抱著搖晃且疏忽力道的拿捏而不慎傷害寶寶。父母可拿玩具或外出散步吸引寶寶以轉移注意力,讓寶寶停止哭泣。如果自覺快要失去耐心了,也不要勉強,應該請家中其他有經驗的成員幫忙哄寶寶,給自己鬆口氣的時間,避免因自身情緒失控做出令人遺憾的事情。

3、及時送醫治療。如果安撫了很久還無法讓寶寶停止哭泣,這時最好考慮送醫,因為在2~3個月大時,有嬰兒性腸絞痛的問題,5~9個月大則是腸套疊的好發年紀,需要專業的兒科醫師檢查,做綜合性的評估,才能真正解決寶寶的問題。

因大腦損傷程度由外觀無法評斷,早期也無法判斷輕重,所以,更要注意其後續變化。儘管可能受損嚴重,由於嬰幼兒的自我修復能力較成人佳,且腦部神經有代償作用,會建議已罹患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孩子,應勤做複健,刺激腦神經復原,減緩所遺留的後遺症。

嬰兒搖晃症候群六種危險動作勿做

1、不要以劇烈搖晃的方式安撫寶寶。

2、在空中拋接寶寶。

3、將寶寶拋到床上。

4、抱著寶寶旋轉。

5、讓寶寶坐在大人膝蓋上,往後用力翻躺。

6、不要過度依賴搖籃,控制使用的時間與搖晃的程度。

抱寶寶時要支撐頸部寶寶的頸部能自行支撐頭部,約在6個月大時,在這之前,只要抱著寶寶,家長都應以手掌支撐住寶寶的頸部。若使用背帶,應選擇適合月齡並要有支撐頸部的功能的背帶,避免頭部少了支撐力而搖晃。但現在有的寶寶似乎很早就能自行挺直脖子,究竟該如何確定寶寶的頸部真的可自行支撐頭部。一般來說,當寶寶會翻身後,就表示頭部的支撐力已足夠。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危害

由於臨床症狀與受搖晃次數、程度有很大的關係,一次劇烈的搖晃會造成搖晃症候群,但即使搖晃動作不劇烈,若長期反復地施行,累積數次後,也容易讓寶寶出現這種症狀。有搖晃症候群的寶寶,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煩躁不安,接著出現抽搐或意識不清等現象。抽搐也許是偶發或局部抽搐,但也有可能頻繁發生,嚴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有時即使性命保住了,卻帶著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

神經系統疾病的預後情況與送醫時機有很密切的關係,要及時送至大型醫院急救,或許可降低傷害程度。不論是一次造成或累積數次而成,通過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都能看出新舊傷痕的狀況。送到醫院急救的寶寶,有的只有出血狀況,有的則伴隨其他皮膚外傷,醫生除了根據精密的儀器檢查外,還會詳細地詢問病史,如平日由誰照顧、照顧習慣等。

正確安撫哭鬧寶寶避免搖晃症

揭秘:寶寶哭泣的真實原因

1、撒嬌哭的聲音偏高,且哭了很久連一滴眼淚也沒掉,這是撒嬌的哭聲,也是想要媽媽抱抱。

2、尿布濕了若是聽起來較為刺耳的哭聲,哭音尖銳並夾雜低音,就是寶寶尿布濕了,希望媽媽快幫忙換尿布。

3、饑餓仔細聽寶寶的哭音,可發現哭音中有“M”的音節,這是寶寶肚子餓了。

4、想睡覺哭聲聽起來比較低沉,則代表寶寶想睡覺了。

5、生病如果哭聲持續且反復發作,可能代表寶寶生病了。如果哭聲尖銳異常或聲音由強變弱,就需要爸媽提高警覺嘍!

招數:如何辨別寶寶哭聲含義

1、父母應試著辨別新生兒哭聲代表的意義。

2、先確認是否尿布濕、肚子餓。

3、檢查身上有無起疹子、蚊子咬,或是因溫度太熱,導致不舒服。

4、觀察寶寶的表情、肢體動作,以及量體溫,判斷有無異常。

5、若安撫超過15分鐘仍哭鬧不休,且食欲不好,可能是腸胃炎或其他疾病,應盡速就醫。

方法:如何正確安撫寶寶

1、掌控寶寶情緒。面對寶寶哭鬧不休,的確會讓許多父母深感頭痛,尤其是新手父母因照顧經驗不足更容易手足無措。醫生提醒,雖然寶寶的哭聲會令家長心煩意亂,但是必須瞭解到,“哭”是嬰兒對外溝通的語言,他們只能用不同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感和要求。父母若能常與寶寶玩遊戲,觀察、瞭解他的喜怒哀樂,並適時給予回應,就能與寶寶建立親密的互動關係。充分掌握寶寶的情緒狀況後,家長才能“見招拆招”,也不致于發生寶寶哭個不停,父母卻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

2、幫寶寶按摩。究竟該如何安撫哭泣的寶寶,除了耐心以對外,父母可幫寶寶按摩,還可以通過身體的親密接觸以緩解寶寶的情緒,避免抱著搖晃且疏忽力道的拿捏而不慎傷害寶寶。父母可拿玩具或外出散步吸引寶寶以轉移注意力,讓寶寶停止哭泣。如果自覺快要失去耐心了,也不要勉強,應該請家中其他有經驗的成員幫忙哄寶寶,給自己鬆口氣的時間,避免因自身情緒失控做出令人遺憾的事情。

3、及時送醫治療。如果安撫了很久還無法讓寶寶停止哭泣,這時最好考慮送醫,因為在2~3個月大時,有嬰兒性腸絞痛的問題,5~9個月大則是腸套疊的好發年紀,需要專業的兒科醫師檢查,做綜合性的評估,才能真正解決寶寶的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