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吐奶有“隱情”

肥厚性幽門狹窄表現為“噴射性嘔吐”

說起新生兒肥厚性幽門狹窄這個病, 可能會讓很多家長感到陌生, 但是寶寶吐奶這個情況則所有新手家長都會遇到。 2015年1月28日, 首都兒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兒外科收治了一個剛出生29天的男孩, 患有新生兒肥厚性幽門狹窄(兒童常見病, 發病率為0.3‰~1‰, 以男孩居多)。 這個病表現為噴射性嘔吐, 多在出生後3~5周發病, 很多家長會誤認為是普通吐奶, 甚至很多基層醫院也會誤診, 認為餵奶後多拍拍就可以了。 有的醫院會考慮做B超檢查, 但如果技術欠佳, 也查不出來。

據首都兒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兒外科副主任醫師馮翠竹介紹,

Advertisiment
絕大多數新生兒都會漾奶, 吐奶也很常見, 如果躺著吐, 抱起來體位上發生改變後就不吐了, 或者抱起來拍一拍, 打幾個嗝就不吐了, 通過這種方法能夠緩解的, 通常不用到醫院來就醫。 如果孩子每天都吐, 並且有加重趨勢, 而且通過體位變化, 抱一抱、拍一拍等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體重也不見長, 甚至越來越瘦, 就一定要來醫院就醫。

據感染科主治醫師黃輝介紹, 普通吐奶很常見, 主要是嬰兒食道下端和胃的上開口——賁門肌肉力量較弱, 只要腹壓增高, 胃內容物反流進入口腔。 屬於發育中的現象, 幾個月內逐漸減輕乃至消失。 餵養不當是引發寶寶吐奶的重要原因,

Advertisiment
比如奶瓶、奶嘴沒有完全被奶充滿, 有氣, 寶寶吃進去的氣太多了, 胃裡如果含氣過多, 引起寶寶不舒服, 就會出現吐奶, 這種情況下的吐奶通過我們常說的“拍嗝”可以得到緩解。

肥厚性幽門狹窄需要手術

據馮翠竹介紹,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是新生兒最常見的消化道發育畸形之一, 占消化道畸形發病率的第三位。 一般早期和普通的溢奶很相似, 但隨著時間延長越吐越厲害, 最厲害時會從鼻口噴射出來, 醫學上稱為噴射性嘔吐, 時間長了孩子的身體電解質會發生紊亂, 營養也會出問題, 小孩就會脫水、消瘦, 如果不及時就醫甚至會危及生命。

據馮翠竹介紹, 肥厚性幽門狹窄需要手術治療, 採取幽門環肌切開術,

Advertisiment
出口不梗阻了, 病就治好了。 早期是從肚子打3個孔, 一個5毫米, 兩個3毫米, 現在用的是微創、腹腔鏡手術, 經過肚臍單孔入路, 手術時間也只要15分鐘, 縫合好後, 等肚臍長好後看不出任何瘢痕。 通常來說, 手術是安全的, 對孩子也不會造成影響。 一般情況下手術後6小時就可以開始喝水, 通常第二天就可以吃奶, 在順利的情況下, 術後48小時就可以出院了。

手術後, 患兒奶量是逐漸增加的, 從最開始每次一二十毫升, 再逐漸增加奶量。 在孩子出院後, 家長也不能讓孩子一下吃很多, 需要逐漸加量。 很多家長關心傷口問題, 一般傷口是術後3天和7天各換一次藥。 如果傷口癒合好, 術後10天左右就可以正常洗澡了。

嘔吐更多要考慮病理性因素

Advertisiment

黃輝提醒說, 嘔吐更多要考慮病理性的因素, 新生兒期及小嬰兒期要注意消化道畸形, 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胃腸道的感染, 如秋季腹瀉等;還有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 如腦炎等, 這些都可以出現嘔吐的症狀;有時呼吸道感染早期是以嘔吐為首發表現的;再有就是外科急腹症, 如闌尾炎、胰腺炎之類, 這些在嬰幼兒時候也是常見的。 再大一點兒的孩子, 比如說學齡前期及學齡期的兒童, 嘔吐最常見的可能還是胃腸炎, 有些更要注意比較嚴重的疾病, 像腦炎、暴發性的心肌炎等導致的嘔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