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中耳炎怎么治療

中耳炎, 俗稱“爛耳朵”, 是鼓室粘膜的炎癥。 病菌進入鼓室, 當抵抗力減弱或 細菌毒素增強時就產生炎癥, 其表現為耳內疼痛(夜間加重)、發熱、惡寒、口苦、 小便紅或黃、大便秘結、聽力減退等。 如鼓膜穿孔, 耳內會流出膿液, 疼痛會減輕, 并常與慢性乳突炎同時存在。 急性期治療不徹底, 會轉變為慢性中耳炎, 隨體質、 氣候變化、耳內會經常性流膿液, 時多時少, 遷延多年。 中醫將本病稱為“耳膿”、“耳疳”, 認為是因肝膽濕熱(火)邪氣盛行引起。

發病原因

專家指出, 這主要與寶寶的耳部解剖特點有關。 與成人相比, 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平狀,

Advertisiment
且較寬、直、短, 故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 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侵及中耳, 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患中耳炎的寶寶還常伴有發熱、畏寒、嘔吐及腹瀉等癥狀。

專家提醒

如果孩子有不肯吃奶、夜間啼哭、磨擦單側耳朵、部分聽力喪失或耳朵出現排泄物等癥狀, 就應該考慮是否為小兒中耳炎。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 耳內滲出的積液如果留存達3個月患兒就可能喪失部分聽力。 因此, 不論是急、慢性中耳炎, 家長都應帶寶寶積極治療, 不可拖延。

65%的寶寶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內, 至少會受到一次耳炎或其他聽覺器官疾病的侵擾。 如果染病寶寶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 可能會導致失聰甚至危及生命。

Advertisiment
另外, 寶寶反復患急性中耳炎, 還可能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系, 最好去正規的耳鼻咽喉科室確診。 一般來說, 寶寶中耳炎在感染完全控制、炎癥完全消退后, 穿孔的鼓膜可以自然愈合。 即使有的不能自然愈合, 也可以通過手術進行修補。

特別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 現在還有不少家長用偏方治中耳炎, 也就是將某些中藥或藥片磨成粉吹進耳朵里, 這是很危險的。 如果藥末堵塞鼓膜的穿孔處, 內耳鼓室內的膿液引流不暢, 長期刺激、腐蝕鼓膜, 可使炎癥向周圍組織擴散。 嚴重時膿液可向顱內蔓延, 引起硬腦膜外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并發癥。 顱外并發癥如耳后骨膜下膿腫、迷路炎和周圍性面癱等, 這些并發癥的發生將會有生命危險。

Advertisiment

積極預防

預防寶寶中耳炎, 必須做好寶寶的冬季防寒, 積極預防感冒, 避免病菌感染。

嬰幼兒患中耳炎往往和喂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 有的媽媽或保姆在喂乳時圖省事, 讓嬰兒平臥喂奶, 或人工喂養時喂奶過多、過急, 使嬰兒來不及吞咽而嗆咳, 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 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 因此, 預防中耳炎, 需注意喂乳姿勢, 應該抱起嬰幼兒來喂乳, 人工喂奶時不要太多, 太急。

居家護理

平時要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 寶寶感冒后鼻腔分泌物較多時, 不要捏住兩側鼻孔擤鼻涕, 正確的方法是壓住一側鼻孔擤鼻涕, 然后換另外一側。 但當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 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

Advertisiment
引致急性中耳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