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我也是你親生的

最近跟CC一起玩, 她開始有意識地把玩具或是書搶過去, 然後板起一臉橫肉、揚著下巴磕對我說, “給我, 我是弟弟!”開始幾次我還覺得好笑, 覺得是她分不清性別, 我糾正她, 你是妹妹也或許是姐姐, 但不是弟弟或哥哥, 你是女生哦。

但是幾次之後依然沒有效果, 結合她一臉的橫肉, 我開始反思, 也許真的不是性別的問題。

直到週末又見到CC小表弟。

我才了然。

原來這孩子是在尋找特權。

這也讓我對二胎, 稍微有了一點意識。

我們並未格外偏向過哪一個, 任何人抱小表弟的時候, CC也沒有表現出嫉妒。

而且她滿嘴念叨小弟弟,

Advertisiment
一看見便摸他、逗他。

我一度以為, 我家CC還蠻大度的嘛。

直到意識到, 她說出“我是弟弟”真正的意義。

真正的意義就是, 我是弟弟, 所以你要讓著我, 你要優先考慮我的感受與選擇。 2可是, 我們明明很注意, 從沒有人說過, 你要讓著弟弟之類的話, 而且弟弟太小, 小到我們覺得他對CC來說沒有任何威脅。

但是我們的行為卻出賣了我們的心, 甚至自己都沒有感覺。 人心都是優先顧念弱勢群體的, 小的之於大的, 就是弱勢。

所以, CC在小弟弟躺著的床上蹦蹦跳的時候, 我們會溫柔的告訴她, “別跳了, 這樣會把小弟弟跳暈。 ”

在屢禁不止之後, 我也會板起臉說, 再跳就不允許在這個房間玩兒。

但是, 她接受的資訊就是, 不能跳, 因為弟弟。

Advertisiment

我們卻忘了, 有弟弟之前, 沒有任何人限制過她在任何一個床上蹦跳。 所以, 當她歡喜的摸弟弟的頭時, 我們會大驚小怪的制止說, “不要摸頭!”雖然我也緊接著解釋, 囟門這裡很軟的, 現在還不能摸, 等弟弟長到CC那麼大就可以了。

她接收到的資訊就是, 不能摸, 因為是弟弟。

所以, 當她興奮地跑過來跟我們說什麼事的時候, 我們不會先聽她說什麼, 而是先脫口而出, “小聲一點哦, 弟弟剛睡著。 ”雖然我們覺得用詞溫和恰當、指責並不明顯。

她接收到的資訊就是, 不能喊, 因為弟弟。 這一切, 都讓她覺得, 做弟弟更好, 做弟弟就有特權, 做弟弟就可以被遷就。

所以她才會說出“我是弟弟!”, 因為弟弟讓她有了羡慕之心。

儘管, 就怕她有所誤會,

Advertisiment
我已經用盡了我的溫柔, 努力的克制不讓她覺得我們有區別對待。

但是我們的行為還是明確的表示出, 做弟弟這件事明顯更好。 3雖然我沒有養二胎的經歷, 但只憑這些蛛絲馬跡, 二胎相處之難也能略見一斑。

然後, 我就憑我這丁點經驗, 在發現了一點點苗頭之後, 立馬做了一些改變。

如果放任不管, CC下一步就不只是想當弟弟了, 而會從羡慕升級為嫉妒。

首先, 我知道孩子的各種行為, 在“最開始”的時候一定不是惡意的。 比如在床上蹦、進屋大聲分享她看到的趣事。

儘管這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了弟弟, 但是這也是CC長期作為家中唯一一個孩子, (包括在姥姥姥爺家裡)早已經養成的行為習慣。 (某一些甚至有些不禮貌)如果這些習慣,

Advertisiment
要因為多出來的弟弟而改變, 而家長只提硬性要求, 而不講究委婉迂回的策略, 難免她會把怨氣轉移給弟弟。

所以, 再一次, 她在床上蹦蹦跳的時候, 我沒有立即制止她蹦, 在抱起弟弟的同時, 我告訴她, “要不要去另一個房間的床上蹦?媽媽跟你一起蹦?”她欣然同意。

蹦了幾下之後, 我又說, CC像小弟弟那樣躺好不要動, 媽媽像CC一樣蹦, 好不好?她以為是遊戲, 又欣然同意。

我蹦的她晃來晃去, 果然不出幾下, 她就坐起來大叫, 不要蹦了, 好難受!

我假裝不知道, 啊?不舒服麼?

她點頭。

我自告奮勇地說, 那我也試試, 我躺下, CC蹦, 我看難不難受, 好不好?

她開始跳, 沒幾下, 我也趕緊起身“哎喲, 蹦的我頭好暈啊!(此處請自帶演技哈)

然後我說, 你看,

Advertisiment
只要有人躺在床上, 其他人蹦跳別人就好難受是不是?那下次就等床上沒人的時候, CC在蹦蹦跳好不好?

她趕緊跑去弟弟的房間跟姥姥獻寶, “躺在床上, 不能蹦!一蹦好難受!頭好暈。 ” 4當她再一次大喊大叫跑進屋的時候, 我在第一時間攔住她, 然後問, CC有話要跟我們說是麼?媽媽教你一個好玩的好不好?

你想跟媽媽大聲講話的時候, 就可以跟媽媽做手勢, 我就去客廳聽你說好麼?

看, 握緊拳頭, 然後伸出食指勾勾手, 媽媽就會出來啦!

試一次, 很好用, 媽媽果然出來了對不對。

這樣你又能玩遊戲, 又不會吵到別人, 你睡到一半爸爸叫醒你的時候, 你是不是很生氣?爸爸吵醒媽媽的時候, 媽媽是不是也發脾氣了?

所以, 有人睡覺要小聲說話, 現在誰在睡?CC回答是弟弟。

“恩,那如果現在睡覺的是姥姥呢?我們是不是也不能大聲喊?”我故意把注意力從弟弟身上移開。

CC說不能喊,媽媽睡覺不能喊,爸爸睡覺也不能喊,弟弟睡覺也不能喊。

這兩個小例子不是重點,重點是,父母要通過一些語言或是行為,弱化改變的原因是為了弟弟,而是因為不恰當的行為本身:因為誰躺著被蹦跳都很難受,誰睡著被吵醒都不舒服,所以這些不是弟弟的專利,CC也不是因為弟弟刻意改變。

初期,在兩個孩子沒有非常深的感情基礎的時候,就別拿感情來說事兒了,等感情深了,不用你說,單單是出於手足間的情感,兩人也會願意做出很多讓步。比如說,現在CC小姨和我,即便是我最不愛吃的東西,也會因為她喜歡給她備下;她再不屑的物件兒,也會因為我的喜歡,幫我買下;這些靠的是幾十年培養出來的手足之情,但你若在人生的頭幾年,以同樣的標準要求孩子,那真是太勉強她了。 5我也不再強調,CC不能如何如何,因為弟弟在如何如何。

而是直接告訴她那些值得鼓勵的行為,而不是指出不鼓勵的行為。

我們不再說,不要摸弟弟的頭,而是告訴她,可以摸弟弟的腳,還有手。

不再說,不要用弟弟的奶瓶喝水,而是告訴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水杯,大家都用自己的水杯喝水,這樣更衛生。

不再說,那是弟弟的尿不濕,CC大了不需要再穿,(是的,她看見弟弟穿尿不濕居然也要求穿,她明明早就戒掉尿不濕3個月了)而是翻出來原來剩的,給她穿上,只一夜,第二天她就不再要求了。

也不再說,CC已經不需要再吃母乳了,而是撩起來告訴她,可以試試吃,但是我不覺得那比優酪乳更好喝哦。

要讓他知道,做小嬰兒有大孩子沒有的好處;但是做大孩子,也有小Baby比擬不了的優勢。

這兩者各有千秋,關鍵是,都一樣值得被愛。 6有人會說,養個孩子至於那麼嬌氣、那麼矯情麼?連尊老愛幼這種最基本的做人美德,還得勞煩父母手把手費心,養孩子是不是太玻璃心?

我只想說,雖然那種老大虐待老二的極屬少數,但如果父母的一點點注意,一點點改變,就能給老大一個更平等的心態,給老二一個更寬鬆的生存環境,又有什麼不好呢?

我也是通過生活在別處,才發現CC身上一些我從未注意過的小缺點,比如公眾場合大聲說話,比如有時候不尊重別人。

我們整天跟她在一起,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小姨、姨夫,這些更是沒外人。說實話,那些小缺點已經內化成她的一部分,她大聲說話我們已不覺得是騷擾、她想要優先選擇什麼我們已視為常情、她心安理得的享受我們的付出不懂感恩我們也覺得理所當然,我們這些親友早已都是身在廬山之人,所以才不識其真面目。

這大概也是獨生子女的一大弊端。

非得走出去,跟另一個孩子和家庭相處,才能發現孩子有多熊。

而二胎家庭,自帶這種天然人際交往機會,這麼便利的條件不合理引導,豈不是太過可惜?

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體諒和照顧別人,不正是她人生的一大財富麼?

有熊孩子不可怕,孩子熊而不自知才可怕。

我是應該去自省了。

現在誰在睡?CC回答是弟弟。

“恩,那如果現在睡覺的是姥姥呢?我們是不是也不能大聲喊?”我故意把注意力從弟弟身上移開。

CC說不能喊,媽媽睡覺不能喊,爸爸睡覺也不能喊,弟弟睡覺也不能喊。

這兩個小例子不是重點,重點是,父母要通過一些語言或是行為,弱化改變的原因是為了弟弟,而是因為不恰當的行為本身:因為誰躺著被蹦跳都很難受,誰睡著被吵醒都不舒服,所以這些不是弟弟的專利,CC也不是因為弟弟刻意改變。

初期,在兩個孩子沒有非常深的感情基礎的時候,就別拿感情來說事兒了,等感情深了,不用你說,單單是出於手足間的情感,兩人也會願意做出很多讓步。比如說,現在CC小姨和我,即便是我最不愛吃的東西,也會因為她喜歡給她備下;她再不屑的物件兒,也會因為我的喜歡,幫我買下;這些靠的是幾十年培養出來的手足之情,但你若在人生的頭幾年,以同樣的標準要求孩子,那真是太勉強她了。 5我也不再強調,CC不能如何如何,因為弟弟在如何如何。

而是直接告訴她那些值得鼓勵的行為,而不是指出不鼓勵的行為。

我們不再說,不要摸弟弟的頭,而是告訴她,可以摸弟弟的腳,還有手。

不再說,不要用弟弟的奶瓶喝水,而是告訴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水杯,大家都用自己的水杯喝水,這樣更衛生。

不再說,那是弟弟的尿不濕,CC大了不需要再穿,(是的,她看見弟弟穿尿不濕居然也要求穿,她明明早就戒掉尿不濕3個月了)而是翻出來原來剩的,給她穿上,只一夜,第二天她就不再要求了。

也不再說,CC已經不需要再吃母乳了,而是撩起來告訴她,可以試試吃,但是我不覺得那比優酪乳更好喝哦。

要讓他知道,做小嬰兒有大孩子沒有的好處;但是做大孩子,也有小Baby比擬不了的優勢。

這兩者各有千秋,關鍵是,都一樣值得被愛。 6有人會說,養個孩子至於那麼嬌氣、那麼矯情麼?連尊老愛幼這種最基本的做人美德,還得勞煩父母手把手費心,養孩子是不是太玻璃心?

我只想說,雖然那種老大虐待老二的極屬少數,但如果父母的一點點注意,一點點改變,就能給老大一個更平等的心態,給老二一個更寬鬆的生存環境,又有什麼不好呢?

我也是通過生活在別處,才發現CC身上一些我從未注意過的小缺點,比如公眾場合大聲說話,比如有時候不尊重別人。

我們整天跟她在一起,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小姨、姨夫,這些更是沒外人。說實話,那些小缺點已經內化成她的一部分,她大聲說話我們已不覺得是騷擾、她想要優先選擇什麼我們已視為常情、她心安理得的享受我們的付出不懂感恩我們也覺得理所當然,我們這些親友早已都是身在廬山之人,所以才不識其真面目。

這大概也是獨生子女的一大弊端。

非得走出去,跟另一個孩子和家庭相處,才能發現孩子有多熊。

而二胎家庭,自帶這種天然人際交往機會,這麼便利的條件不合理引導,豈不是太過可惜?

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體諒和照顧別人,不正是她人生的一大財富麼?

有熊孩子不可怕,孩子熊而不自知才可怕。

我是應該去自省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