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你就能不能安安靜靜的做個美媽咪!

尊重, 是所有良好關係的開端

父母要尊重、認同、接納孩子, 然後在真誠和熱情的基礎上積極關注孩子。 父母要接納孩子, 那怕是孩子不足的地方, 都不會採取打擊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樣, 能積極關注孩子的父母, 就能及時發現問題, 甚至在事情發生以前, 就做好預防工作, 防範于未然。

減壓, 是所有父母首先應該做的

嘮叨的根源是在於父母的焦慮, 雖然適度的焦慮對人是有好處的, 但不能在自己生活中的壓力和不得志, 轉嫁到孩子身上。 孩子終歸是孩子, 要允許他們犯錯和給予改過的機會,

Advertisiment
過高的期望與浮燥的情緒都不足取。

另外, 情緒輕鬆的父母, 會使孩子降低“防禦”心理, 顯得比較聽話。

語調, 是孩子能否聽進去的關鍵

父母要注意說話語調, 要低聲和悅的說, 不要帶有抱怨情緒。 孩子判斷父母的情緒, 除了看表情和神態以外, 主要靠說話的語調。

當孩子接收到悅耳的話語, 先感受到的是舒服, 他們不會先採取“自我保護”的方式, 從而更好的接受。 所以, 對孩子使用親切的語言, 遠比採取命令、喝斥要好。

字條, 也是一種不錯的溝通方式

如果家長事無巨細, 都對孩子反復強調和叮囑, 不僅使孩子聽到後面就忘記前面, 同時也因為話太多都沒有講到點子上, 孩子也不知道到底那個是重點, 結果會適得其反。

所以,

Advertisiment
對一些孩子真不容易記住的事情, 與其不停地用嘴說, 還不如動用“爛筆頭”, 給孩子寫一個備忘的紙條, 放到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獨處, 讓孩子學會自己思考

對於孩子學習來說, 他們最需要的是學會思考, 以及做事認真和耐心。 可實際情況是, 許多父母借著“關心”孩子, 不停地對孩子問寒問暖, 這就等於不斷打擾孩子的注意力或影響思考。

所以, 在孩子學習時, 父母不能因為過分關注分數, 就不停地嘮叨讓孩子倍感壓力。

控制, 當你忍不住說多的時候

當自己有情緒而不停的說, 容易變成情緒發洩, 這對解決孩子的問題是于事無補的。 所以, 家長就暗中計時, 說到1分鐘就不再說了, 把其他要說的話“咽”下去, 告訴孩子他們現在有說話的權利。

Advertisiment

這不僅能調整自己的情緒, 也給孩子留下辯解的時間。 如果孩子不說, 那也一定要等超過自己說的時間後, 才能接著說。

傾聽, 解決問題的錦囊妙計

人的交流都是一個說一個聽, 兩個都說是吵架, 兩個都不說是頂牛。 讓孩子多說一點, 家長必然要少說, 這不僅對判斷孩子的實際情況和瞭解真實想法大有幫助, 也對最後問題的解決, 提供有效的方法。

所以, 家長要靜下心來, 讓孩子把話說完, 有不同的意見也不要著急打斷和進行指責。

回應, 是父母應該教會孩子的

嘮叨, 從形式上看, 正是因為對方沒有回應, 說話人為了避免過早結束而不得已採取的方法。 所以, 家長要要求孩子要有及時的回應, 並根據要求是否合理進行說明。

Advertisiment

這樣示範以後, 孩子自然知道, 父母說對時就要明確表示認可, 對父母不正確的要明確表示不同意, 並說明理由。 父母得到回應, 也就不會再嘮叨了。

重點, 話說之前要計畫好

嘮叨在表現上就是說車軲轆話, 這就是其思維混亂、沒有重點。 長此以往, 孩子也會分不清輕重緩急, 還將直接影響到正常的學習。

所以, 父母不要指望孩子能一次改掉N個問題, 他們每次能保證一個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同時, 孩子在行動上自然會有輕重緩急。

放權, 孩子的問題沒那麼可怕

父母的嘮叨的出發點也是希望孩子好的。 如果父母從小敢於撒手, 孩子早一點摔跤、犯錯誤就比他們長大以後再出類似情況要好。

Advertisiment

也許家長就會發現, 當孩子獲得大量的直接經驗以後, 孩子根本就不給你嘮叨的機會了, 因為他們已經學會自我控制和情緒管理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