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過分疼愛寶寶引起寶寶心理障礙

媽媽生下寶寶後就把他交給爺爺奶奶飛往美國。 爺爺奶奶就這一個寶寶, 真不知該如何愛才讓兒子媳婦放心。 孩子吃喝拉撒玩, 每一個細節都照顧得無微不至。 孩子三歲了, 身體長得挺結實, 真招人喜歡, 一個人玩得很自在, 不過就是不太喜歡說話。 媽媽從美國回來看孩子, 寶寶不認識媽媽, 也不喊“媽媽”, 而且也不要媽媽。

媽媽發現奇怪的是孩子除了喃喃自言自語外, 很少與人說話, 他要做什麼, 他的眼神, 他的舉止, 爺爺奶奶一看就知道, 孩子未張口, 一切都辦好了。 可見爺爺奶奶養這孩子真是費了不少心血,

Advertisiment
下了真功夫, 對得 起遠在海外的兒子媳婦。 但幾天下來, 媽媽越看越不對勁, 兒子對她老是不理不睬, 整天呆在家裡也不想出去玩, 更不願意與其他小朋友玩, 總覺得寶寶與別的孩子不一樣, 心理上一定有問題。 於是帶著寶寶到兒童醫院看心理醫生, 大夫瞭解情況後說, 這孩子患有自閉症。

我的兒子怎麼患有自閉症呢?媽媽百思不得其解。 “我們雖不在寶寶身邊, 但孩子有爺爺奶奶的精心照料和呵護, 比一般孩子生活得更好, 這究竟為何?”大夫說問題就出在爺爺奶奶對寶寶的疼愛太過分了。 過去孩子患有自閉症大都是由於父母對孩子關心太少, 孩子缺乏父愛母愛的親子關係, 導致自閉症。 但是若孩子照顧得太周到,

Advertisiment
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 甚至連吃飯穿衣都是大人包了, 孩子不必說話, 不必動身, 大人就滿足了他的一切要求, 這樣孩子也就沒有機會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交流能力和交往能力。

若孩子不願說話和不願意與別的孩子玩時, 沒有及時引起大人的關注, 時間一長, 就漸漸形成自我封閉。 很多家長過分溺愛心疼孩子, 看到孩子將手指向一物品, 就立即拿給他, 甚至孩子的目光落到哪兒, 家長就立即將東西拿過來, 這樣其實抑制了孩子的正常成長。 過分滿足孩子, 使孩子既不需要動手, 也不需要動口, 慢慢孩子會感覺什麼都不必做, 不用說話就能滿足需求, 沒有語言刺激, 沒有語言交流, 就失去了對語言的敏感, 逐漸就會沉浸到自己的世界裡。

Advertisiment
父母和孩子的看護者在帶孩子的時候要多與孩子互動, 發展他的多種能力:

★當幼小的孩子將手伸向某件東西時, 大人應告訴他所指的東西是什麼, 再問他要這個幹什麼, 如孩子手要拿筆時, 大人要說“這是筆, 用來寫字的”。 並握著孩子的小手, 在紙上寫字或畫畫。

★1到2歲之間的孩子是語言形成的最好時機, 最渴望得到啟發式教育, 父母應想盡辦法刺激孩子的語言。 像唱兒歌, 學動物聲音等吸引孩子注意, 多給孩子一些語言的刺激, 相互交流, 孩子的語言天賦才能被啟動。

★若發現孩子不說話、很少說話或說話不清晰, 不要認為孩子小, 還沒到開“金口”的時間, 就馬馬虎虎。 一定要帶他去看醫生, 查明到底是何原因,

Advertisiment
及早發現問題會容易治好身體或心理方面的問題。

★領著孩子與其他小夥伴一起玩, 他們在一起玩遊戲、玩具和合作能夠刺激孩子們的語言發展, 智力發展和社交技能發展。

★適當的戶外活動, 讓寶寶認識大世界, 不單是增加知識, 而且使孩子心情舒暢, 學習與人交往的知識。 有的父母, 尤其是老人, 總是怕外面的世界, 一天到晚把孩子關在家裡, 這種過分保護容易使孩子走向自我封閉。

★若早期發現孩子真患有自閉症(非先天性), 就要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訓練, 經過一段時間有耐心的練習, 一般都會取得一定的實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