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媽媽的溺愛讓孩子出現攻擊行為?

寶寶在嬰幼兒階段會出現抓人、咬人、撕毀物品、破壞東西等行為, 寶寶此時并沒有“惡意”, 他們只是類本能的發出其需求信號, 但是, 如果父母處置不當, 則容易形成不良影響。

媽媽要教會孩子懂得接納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通過正當渠道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泄出來, 盡可能將攻擊行為降到最低限度。

丁輝一直為自己的壞脾氣而苦惱。 在他的記憶里, 每當別人不同意自己的觀點或者質疑自己時, 自己便會惡語相向, 有時甚至會有身體沖突, 過后又會后悔不迭, 回頭道歉。 但是時間長了, 大家都對他都是敬而遠之。

Advertisiment

經深入溝通得知, 丁輝的父母從小對孩子非常溺愛, 無論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盡量滿足。 而且, 一旦出現不能滿足的情況, 媽媽總會說“怪媽媽, 來, 打媽媽”, 于是, 小丁輝便在揮舞著小手打向媽媽的過程中慢慢平靜下來。

小時候, 丁輝經常搶周圍小朋友的玩具, 小朋友不給, 便會強取, 同時根本不管對方的哭泣, 還要對小朋友踩上一腳。 家人也覺得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屬于正常, 并未放在心上, 總覺得孩子長大了就會自然變好了。

臨床診斷:幼兒期得到過度滿足與關注讓他充滿攻擊性

當父母給孩子過多的關注和過度的保護時, 伴隨著孩子的成長, 他們容易變成為自私、冷酷、懷疑他人的人, 不能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Advertisiment
不懂得愛。 不能對別人感情給予回報, 對親密關系感到不舒服。 由于相對冷酷和過度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在遇到挫折時就會表現出攻擊性。

【媽媽的溺愛讓他形成錯誤的認知模式】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他的社會學習理論中指出, 像其他的行為一樣, 攻擊行為是學會的。 之所以如此, 在于攻擊行為的獲益性, 也就是說, 通過攻擊行為可以獲得自己需要的滿足。

丁輝的幼兒時期得到一種過度的滿足和關注, 這造成丁輝的自私和“冷酷”, 他可以隨便搶別人的玩具, 這里的攻擊是一種索取, 以此滿足自己。 當自己不能滿足時, 媽媽的做法是“怪媽媽, 來, 打媽媽”, 然后他在“打媽媽”的過程中平靜下來。 這種做法會讓丁輝在認知上形成一種歸因模式:自己的不滿足或者挫折都是別人造成的,

Advertisiment
以攻擊解決是理所當然的。

溺愛型的父母完全以孩子為中心, 甚至會提前和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 對孩子的需求有求必應, 甚至達到放任、姑息和縱容的地步。 因此, 丁輝的認知模式是:“我的需要必須是要得到無條件滿足的”、“我不需要去爭取滿足”、“別人總會發現我的需要并順從我”……這種模式會造成丁輝無法應對“延遲滿足”, 如果有延遲或者受挫, 那一定是由于別人的錯或者是客觀原因導致的, 于是便會出現攻擊行為。

【孤獨和焦慮讓他產生攻擊行為】

媽媽對丁輝放任的態度, 令其真實的心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這會讓他產生孤獨和焦慮的感受。

Advertisiment
而攻擊行為可以緩解焦慮, 減少孤獨。 當丁輝去搶周圍小朋友的玩具時, 媽媽采取的是放任的態度, 缺乏適當引導。 但是, 孩子是不會天然知道是非觀念的, 這需要社會化。 放任意味著孩子的攻擊行為是被容許或默認的, 是“合理”的。

班杜拉認為, 孩子的成長主要通過對重要人物、榜樣的模仿學習進行, 而父母尤其是媽媽, 是孩子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榜樣人物。 放任不是一種積極的做法, 沒有互動, 沒有良好榜樣, 沒有重要人物的評價, 這會挫傷孩子的情感需要, 事實上, 有時候攻擊可能是孩子尋求互動的方式之一, 但卻經常被忽略。 丁輝不能容忍別人不同意自己或質疑自己, 口舌相向甚至拳腳相加之后, 又是道歉,

Advertisiment
說明內心是沖突與孤獨的, 而大家了解他后的敬而遠之, 又會加劇這種更孤獨感。


育兒建議:用接納和理解 化解寶寶的攻擊性行為

寶寶在嬰幼兒階段會出現抓人、咬人、撕毀物品、破壞東西等行為, 寶寶此時并沒有“惡意”, 他們只是類本能的發出其需求信號, 但是, 如果父母處置不當, 則容易形成不良影響。 那么媽媽應該怎樣做呢?

【教孩子接納和宣泄自己的情緒情感】

煩惱、挫折、憤怒是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情感, 對于自控力弱的孩子來說, 它也是點燃攻擊行為的導火線。 因此要教會孩子懂得接納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通過正當渠道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泄出來, 盡可能將攻擊行為降到最低限度。

例如, 在玩具被別人弄壞時, 小寧經常會以吵架、哭鬧、生氣及攻擊性行為等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媽媽摟住小寧輕聲道:“我知道,你的玩具壞了,你很生氣。”小寧稍微平靜了一些后,媽媽設法讓小寧明白別人不是有意的,玩具修好了仍然能玩。同樣,媽媽對弄壞玩具的孩子說:“你看,他多傷心,下次玩時要小心些。”這樣的調解,使雙方努力去理解對方,從而減少了攻擊行為。

【去除攻擊行為的獎勵物】

媽媽要識別并去除攻擊行為的獎勵物,這樣可減少兒童攻擊行為的發生。如嘉嘉和莎莎在一起畫畫,嘉嘉搶走了莎莎的蠟筆。對嘉嘉來說,蠟筆就是攻擊行為的獎勵物。這時,媽媽要讓嘉嘉把蠟筆還給莎莎,以消除嘉嘉攻擊行為的獎勵物。如果不把嘉嘉手里的蠟筆還給莎莎,就等于鼓勵了他,他以后還會去搶別人的東西。

同樣,如果孩子打了人,媽媽不制止,打人就成為攻擊行為的“獎勵物”,使孩子覺得打人并沒有什么不對,以后還可以去打別人。所以,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媽媽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態度鮮明,使孩子認識到什么行為是錯的,應該怎樣做才對。

【引導有攻擊行為的孩子換位思考】

孩子身上的偶然性攻擊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種攻擊是無意的,但卻可能對別人產生傷害。如兒童無意中踩了別人的腳,弄壞了別人的東西等等。對這類攻擊性行為,媽媽主要要讓孩子明白攻擊的行為后果,并掌握道歉的語言技巧。如強強在玩耍時撞倒了瑩瑩,媽媽就及時引導強強觀察瑩瑩的表情,理解瑩瑩的感受。強強說:“瑩瑩哭了,看起來很疼。”媽媽便對強強說:“你把她弄哭了,你傷害了她”,同時要求強強向瑩瑩道歉。

對于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家長首先要給孩子指出,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后果,引導孩子想像受害者在受到攻擊后的感覺和心情。然后再讓孩子換個位置想像,如果你是受害者,你將會有怎樣的感覺和心情呢?這種方法能讓孩子從本質上消除攻擊行為。

專家介紹:

公長偉,心理咨詢與治療碩士,棗莊學院心理咨詢中心,林紫上海心理咨詢中心,資深心理咨詢師。

小寧經常會以吵架、哭鬧、生氣及攻擊性行為等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媽媽摟住小寧輕聲道:“我知道,你的玩具壞了,你很生氣。”小寧稍微平靜了一些后,媽媽設法讓小寧明白別人不是有意的,玩具修好了仍然能玩。同樣,媽媽對弄壞玩具的孩子說:“你看,他多傷心,下次玩時要小心些。”這樣的調解,使雙方努力去理解對方,從而減少了攻擊行為。

【去除攻擊行為的獎勵物】

媽媽要識別并去除攻擊行為的獎勵物,這樣可減少兒童攻擊行為的發生。如嘉嘉和莎莎在一起畫畫,嘉嘉搶走了莎莎的蠟筆。對嘉嘉來說,蠟筆就是攻擊行為的獎勵物。這時,媽媽要讓嘉嘉把蠟筆還給莎莎,以消除嘉嘉攻擊行為的獎勵物。如果不把嘉嘉手里的蠟筆還給莎莎,就等于鼓勵了他,他以后還會去搶別人的東西。

同樣,如果孩子打了人,媽媽不制止,打人就成為攻擊行為的“獎勵物”,使孩子覺得打人并沒有什么不對,以后還可以去打別人。所以,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媽媽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態度鮮明,使孩子認識到什么行為是錯的,應該怎樣做才對。

【引導有攻擊行為的孩子換位思考】

孩子身上的偶然性攻擊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種攻擊是無意的,但卻可能對別人產生傷害。如兒童無意中踩了別人的腳,弄壞了別人的東西等等。對這類攻擊性行為,媽媽主要要讓孩子明白攻擊的行為后果,并掌握道歉的語言技巧。如強強在玩耍時撞倒了瑩瑩,媽媽就及時引導強強觀察瑩瑩的表情,理解瑩瑩的感受。強強說:“瑩瑩哭了,看起來很疼。”媽媽便對強強說:“你把她弄哭了,你傷害了她”,同時要求強強向瑩瑩道歉。

對于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家長首先要給孩子指出,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后果,引導孩子想像受害者在受到攻擊后的感覺和心情。然后再讓孩子換個位置想像,如果你是受害者,你將會有怎樣的感覺和心情呢?這種方法能讓孩子從本質上消除攻擊行為。

專家介紹:

公長偉,心理咨詢與治療碩士,棗莊學院心理咨詢中心,林紫上海心理咨詢中心,資深心理咨詢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