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支招: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

旦旦媽:我兒子從小體質瘦弱。 雖然我們精心餵養, 可他對吃飯還是不感興趣’有時候簡直就是深惡痛絕。 書上說小孩喜歡純天然口味, 我們就把雞、裡、肉、蛋改成各式水果、玉米、豆類, 但他一樣沒興趣。 要命的是他對吃幾乎從來沒有欲望, 即使餓他一整天, 他也不會想要東西吃。 因而, 每次給兒子餵飯就成了我最緊張的事。 為了讓他知道我態度的堅定, 餵飯時我從不言笑。 一次, 兒子說:“媽媽, 我給你餵飯好不好?”“好呀!”我驚喜。 讓兒子當一次“媽媽”, 看看我這個“孩子”是怎麼又快又好的吃飯的。 沒想到他剛把一小匙飯放進我嘴裡,

Advertisiment
還沒等我來得及嚼, 就學我高八度的聲調喊道:“快往下嚥, 別包在嘴裡!”我脆得差點把飯噴出來, 緊接著, 又聽見他喊:“趕快吃別往外吐, 要不然打你屁股!”

娟娟媽:現在我最頭疼的事, 莫過於喂女兒吃飯了, 女兒一見我端著碗, 就從吃飯桌這邊跑到那邊。 她嘻嘻笑著, 覺得這樣吃飯很好玩。 此時, 她的奶奶上陣了, 奶奶裝作與她搶飯的樣子, 張著沒牙的大嘴, 女兒也跟著張大嘴把一勺飯吃掉。 這辦法開始很靈, 但幾次下來就又失敗了。 這時, 我就只好把電視打開, 做出把飯給電視上的小朋友吃的樣子, 女兒才來搶吃了幾口。 不一會兒, 這個辦法又失靈了。 實在不行, 我還得把鄰居小孩叫過來陪吃飯, 他一口, 女兒一口……

Advertisiment

要把握好關鍵期

桐桐現在一歲兩個月, 到目前為止, 吃飯很香, 也很省事。 不挑食, 自己能吃半頓飯。

我的經驗是一定要把握好關鍵期, 我是母乳餵養, 四個月添加輔食, 七個月用小飯桌, 練阻嚼, 一歲自己用勺。 我沒怎麼給寶寶喝果汁, 一般都是給果泥。 添加輔食後, 寶寶很喜歡看大人吃飯, 我們就在吃飯的時候, 把寶寶放在躺椅上, 讓寶寶看著, 有不咸的菜湯, 還沾一滴, 抱起寶寶, 點在他舌頭上。 六七個月時就給寶寶一些煮熟的菜, 讓寶寶拿著吃, 這樣就會咀嚼了。 養成寶寶良好的進食習慣。 從不給吃零食。 就是一日幾餐, 上下午再各給一次水果。 寶寶會坐餐椅後, 都是正餐坐在餐椅上。 現在會自己用勺了, 就再給他穿上罩衣,

Advertisiment
洗手, 擦小桌, 寶寶會很自覺地按這套程式走。 我不鼓勵寶寶過度進食, 寶寶吃飽了, 就會有一些舉動, 比如反過來喂大人玩。 這時就告訴寶寶不吃就把勺放下, 寶寶就會把勺放在碗裡不吃了。

另外, 管理好寶寶的排泄也很重要。

每天(時會忘)寶寶捏捏脊。 寶寶積食是一定不會喜歡吃飯的。

給寶寶一個愉快的進餐環境, 總是在誇寶寶, 而不是訓斥他。 我曾見過父母兩人為了一個四歲的寶寶吃飯, 一人一句, 一會勸, 一會說, 連我都沒胃口了。 同桌的我們根本不管寶寶, 只是一邊留意, 一邊讓寶寶自己吃, 結果寶寶很快就自己吃飽了。

捏脊的功效

我的孩子也有一段時間不好好吃飯, 弄得我很苦惱, 後來聽大夫的, 經常給孩子“捏脊”,

Advertisiment
情況就好轉了。 我是開始時帶孩子去醫院讓大夫捏, 後來跟大夫學會了手法, 就在家自己給孩子捏。 “捏脊”的時候會很疼, 我和孩子爸爸都在自己身上試過, 確實很疼。 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 爸爸媽媽就得狠狠心了, 每天早晚捏, 堅持一星期以上就會有成效。 其間孩子的大便會變稀、次數增多, 但漸漸就恢復正常了, 吃飯也香了。 現在我的兩個孩子已經兩歲十個月了, 幼稚園裡帶過他的老師和到我們家做過客, 看到過他們吃飯、睡覺的人, 都說他們倆特別好帶, 很省事。

讓孩子對餐桌椅有興趣

我的寶寶一歲兩個月, 我幾乎沒有為他的吃飯發過愁, 每頓飯大約在15~20分鐘之間吃完。 我還沒有小孩時, 就看見別的母親餵飯的辛苦,

Advertisiment
就發誓不讓自己的孩子這樣。 所以我從小讓他坐在固定的餐椅上, 只要他不想在裡面呆了, 就讓他出來, 堅決不追著喂。 當然要讓他有興趣呆在裡面, 就得讓他手上有食物, 或拿些飯讓他自己吃, 弄髒也不要緊, 畢竟吃飽才是關鍵。 小孩兩頓飯之間最好不要喂零食, 可以喝些果汁。

半碗飯原則

小蜜蜂沅沅十七個月了, 吃飯很香, 每頓一大碗, 比媽媽還多,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一、飯菜要香, 要適合孩子的口味和興趣, 當然就要媽媽多動點腦筋啦!二、吃飯要立規矩, 一定要養成定點、定地方吃飯的好習慣。 一天三頓大餐, 之間加點點心, 少吃零食。 要給他個吃飯的地方, 並規定只能在這裡吃, 不能邊吃邊走, 這個習慣要慢慢養成。 三、要講究吃飯的氛圍,要佈置一個愉快的進餐環境,不要大聲責駡孩子,要多表揚、多鼓勵。比如小蜜蜂吧,有時吃到一半,不想吃了。這時,我們就說,小蜜蜂乖,來吃一口飯,爸爸媽媽拍拍手,通常小蜜蜂會很樂意張開小嘴,三下五除二地吃完剩下的飯。四、半碗飯原則。剛開始吃飯可先盛半碗,等寶寶吃完了,誇獎誇獎他,再添一點,這要比一下子讓他吃完滿滿的一碗飯來得容易。

飯前洗手不光是為了衛生

適時添食。我家盈盈出生四個月後,我們先添加半個雞蛋黃(放些水和得稀稀的)。過幾天,給一個雞蛋黃,有時也吃些米扮,間隔著吃些黃瓜泥、蘋果泥(用小勺刮些瓤給寶寶吃)我著意弄些清淡的東西來培養寶寶的味覺。我想這是盈盈不厭食的原因之一。以後,寶寶能吃各種食物時,都挑以前吃過的東西吃,而讓她嘗新相對比較難。這裡,我想到很多父母不忍心給寶寶添加輔食,認為這樣就相對減少了寶寶吃奶的量,結果造成寶寶營養不均衡。實際上錯過了寶寶對食物的敏感期。

寶寶的敏感期大約在六個月的時候。有兩個線索可以幫助母親判斷此敏感期是否到來:一個是如果你把食物放在他舌尖上,他不再把這食物推出口外的時候,另一個就是在孩子開始伸手抓東西後一個月左右的時候。這些都影響孩子以後的食欲和口腔的發育。

嚴限零食。我一般不給寶寶什麼零食吃。只是在中餐和晚餐之間吃些點心或水果。早、中、晚三餐要保質保量。到現在,同事都說我這個媽媽在零食方面太不通“人情”了。可是,盈盈已經養成了習慣,別人給她,她也不要了。媽媽為了“通些人情”,平時買些有營養的食品給寶寶,比如:堅果、海副產品等。我遇到一些家長,自己沒有什麼精力或者不會做有香味的菜,就一味地買零食給孩子來做補償;有些人看到別的小朋友吃零食,不給自己的孩子買就好像虧待孩子一樣,比著買。還經常抱怨寶寶長不胖。還有些家長,主食零食兩不誤,結果孩子吃成了小胖子。一定要記住:首先要選對零食,而且吃零食也要定時定量。

強化吃飯概念。吃飯是愉快的,也是有規矩的。吃飯之前的洗手過程,不僅是為了講衛生,還有一個重要的暗示作用:過後將是吃飯時間,小手不能弄髒(暗示她不能亂動)。盈盈有幾次,不好好吃飯,我就借手髒之名,讓她重新洗手。兩次以後,她怕麻煩,吃飯時一般都很規矩。

大人要身體力行。一起生活的家人一定要以身作則,做一個好的進餐者。在孩子的習慣還沒有養成的時候,儘量不要去規矩不嚴的家庭做客或生活。

加強營養不是一味吃肉

好多家長為了給寶貝孩子“加強營養”,給孩子每天的飲食配餐多以肉食為主,此外還提供許多精細的副食品,如高級糕點、巧克力等。這些高糖、髙熱量的食物給孩子攝入後,會引起血糖增高,大腦飽食中樞興奮,使孩子覺得飽而沒有食欲,然後又反過來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飯”。我覺得,吃飯的時間最好要固定,要使小孩在每次餐前,保持空腹,產生“饑餓狀態”,以刺激大腦進食中樞產生食欲。這樣既可以避免偏食、厭食的發生,又同時使小孩在進餐後感到身體和情緒上的滿足,產生快樂感,這種滿足又可以進一步促進食欲的良性發展和完善。

另外,儘量將菜切得均勻,以免兒童進食時挑來撿去。

給孩子做飯應多花心思,除了合理搭配食物的色、香、味以外,還須發揮一點想像力,例如把食物拼成卡通圖案,以此刺激兒童的胃口。

三、要講究吃飯的氛圍,要佈置一個愉快的進餐環境,不要大聲責駡孩子,要多表揚、多鼓勵。比如小蜜蜂吧,有時吃到一半,不想吃了。這時,我們就說,小蜜蜂乖,來吃一口飯,爸爸媽媽拍拍手,通常小蜜蜂會很樂意張開小嘴,三下五除二地吃完剩下的飯。四、半碗飯原則。剛開始吃飯可先盛半碗,等寶寶吃完了,誇獎誇獎他,再添一點,這要比一下子讓他吃完滿滿的一碗飯來得容易。

飯前洗手不光是為了衛生

適時添食。我家盈盈出生四個月後,我們先添加半個雞蛋黃(放些水和得稀稀的)。過幾天,給一個雞蛋黃,有時也吃些米扮,間隔著吃些黃瓜泥、蘋果泥(用小勺刮些瓤給寶寶吃)我著意弄些清淡的東西來培養寶寶的味覺。我想這是盈盈不厭食的原因之一。以後,寶寶能吃各種食物時,都挑以前吃過的東西吃,而讓她嘗新相對比較難。這裡,我想到很多父母不忍心給寶寶添加輔食,認為這樣就相對減少了寶寶吃奶的量,結果造成寶寶營養不均衡。實際上錯過了寶寶對食物的敏感期。

寶寶的敏感期大約在六個月的時候。有兩個線索可以幫助母親判斷此敏感期是否到來:一個是如果你把食物放在他舌尖上,他不再把這食物推出口外的時候,另一個就是在孩子開始伸手抓東西後一個月左右的時候。這些都影響孩子以後的食欲和口腔的發育。

嚴限零食。我一般不給寶寶什麼零食吃。只是在中餐和晚餐之間吃些點心或水果。早、中、晚三餐要保質保量。到現在,同事都說我這個媽媽在零食方面太不通“人情”了。可是,盈盈已經養成了習慣,別人給她,她也不要了。媽媽為了“通些人情”,平時買些有營養的食品給寶寶,比如:堅果、海副產品等。我遇到一些家長,自己沒有什麼精力或者不會做有香味的菜,就一味地買零食給孩子來做補償;有些人看到別的小朋友吃零食,不給自己的孩子買就好像虧待孩子一樣,比著買。還經常抱怨寶寶長不胖。還有些家長,主食零食兩不誤,結果孩子吃成了小胖子。一定要記住:首先要選對零食,而且吃零食也要定時定量。

強化吃飯概念。吃飯是愉快的,也是有規矩的。吃飯之前的洗手過程,不僅是為了講衛生,還有一個重要的暗示作用:過後將是吃飯時間,小手不能弄髒(暗示她不能亂動)。盈盈有幾次,不好好吃飯,我就借手髒之名,讓她重新洗手。兩次以後,她怕麻煩,吃飯時一般都很規矩。

大人要身體力行。一起生活的家人一定要以身作則,做一個好的進餐者。在孩子的習慣還沒有養成的時候,儘量不要去規矩不嚴的家庭做客或生活。

加強營養不是一味吃肉

好多家長為了給寶貝孩子“加強營養”,給孩子每天的飲食配餐多以肉食為主,此外還提供許多精細的副食品,如高級糕點、巧克力等。這些高糖、髙熱量的食物給孩子攝入後,會引起血糖增高,大腦飽食中樞興奮,使孩子覺得飽而沒有食欲,然後又反過來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飯”。我覺得,吃飯的時間最好要固定,要使小孩在每次餐前,保持空腹,產生“饑餓狀態”,以刺激大腦進食中樞產生食欲。這樣既可以避免偏食、厭食的發生,又同時使小孩在進餐後感到身體和情緒上的滿足,產生快樂感,這種滿足又可以進一步促進食欲的良性發展和完善。

另外,儘量將菜切得均勻,以免兒童進食時挑來撿去。

給孩子做飯應多花心思,除了合理搭配食物的色、香、味以外,還須發揮一點想像力,例如把食物拼成卡通圖案,以此刺激兒童的胃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