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應該怎樣讓寶寶吃得更香呢

醫學研究證實, 小兒自1歲後心理方面便有了自主感, 開始向個體化發展。 這樣, 在飲食行為方面就有了對食物的喜愛與不喜愛之分, 並在進食的時間上有了自己的選擇性和主見性。 假如父母對小兒進食強加控制, 難免會產生衝突, 干擾小兒進食, 並有可能出現諸多飲食行為問題。 國內的有關調查資料表明在飲食行為上, 大約64%~70%的2歲以下小兒表現為適應型, 15%~20%表現為膽怯型, 13%~18%表現為厭惡型, 說明約有30%~36%小兒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飲食行為障礙, 值得關注。

醫學專家指出, 要想讓小兒吃得放鬆。 吃得香甜, 需要在父母在關注小兒進食的過程中,

Advertisiment
給予孩子以下幾個方面的幫助與支持:

1.鼓勵小兒與全家人一起進餐, 參與小兒的進食過程, 但不要過分干擾其進食行為, 吃飯時不要逗弄孩子, 不要與其過多說話, 防止引起孩子過度分心而影響正常進食, 尤其不要在餐桌訓斥孩子。

2.吃飯時讓小兒坐在父母中間, 坐位高度要適宜, 鼓勵小兒坐直了, 以使其能夠看到和接觸到餐桌上的食物, 並能夠用手指取食物自喂。

3.既要尊重小兒對食物的愛好和選擇, 也要尊重小兒對新嘗食物的愛好和拒絕態度。 在這一過程中, 父母宜用鼓勵性的語氣指導孩子選擇食物。 如果是新嘗食物, 父母可試著多次勸孩子嘗嘗, 讓其增加接觸機會, 達到自然熟悉和接受目的,

Advertisiment
切勿強迫孩子接受新嘗食物。

4.讓小兒自己決定進食速度的快慢, 決定自己吃多少量, 全身心參與進食過程。 當小兒沒有食欲和不感到餓時, 切勿強求孩子進食, 當其要吃時才喂。

總之, 小兒進食是一個複雜的行為,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其中父母對小兒的進食心理和進食行為影響最大。 父母的關心、支持和指導是小兒飲食行為健康發展的關鍵, 而小兒進食時的心理狀態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因此, 父母要為孩子提供和諧的進餐氣氛, 給孩子予必要幫助和指導, 以使小兒吃飯時心情愉快、放鬆, 吃得更香。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