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千萬不能這樣叫孩子起床!否則毀掉的可不只是一天的狀態 ...

起床, 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被叫醒的那一刻, 我們的大腦需要完成一系列複雜的轉換:環境安全檢查→潛意識切換→神經系統啟動→四肢蘇醒。 我們簡稱這個過程叫“切換啟動過程”。 啟動下空調, 也需要等待幾分鐘, 何況是人體呢。 也就是說, 叫醒的那一刻, 要給大腦送一個“醒來”的信號, 同時還要提供足夠的時間與安全的環境來啟動大腦。 這些用驚醒的方式切斷孩子大腦的切換啟動過程, 直接恢復到清醒狀態, 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

要知道, 留戀被窩、留戀潛意識中的夢境, 是人的共性, 而“到點還好意思睡?”這種指責性的叫醒方式瞬間就奪走了孩子睡眠的安全感,

Advertisiment
何況是大喊大叫呢?孩子會覺得一天的幸福就這麼被摧毀了。 父母這些殺傷性叫醒的方式是在叫醒的那一刻, 把所有的擔憂都宣洩給了孩子。 父母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是孩子遲到了怎麼辦?”上, 卻忽略了孩子賴床的原因, 通過這種簡單粗暴的情緒化的處理辦法, 回避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和責任。 看看孩子被殺傷性叫醒的後果吧:這讓孩子們直接跳過潛意識進入到意識層面, 這種“驚嚇”的記憶, 會進入到無意識層面, 造成深層的恐懼。 所以很多孩子起床後經常是迷迷糊糊的, 不像是剛剛睡飽。 在這種極度不安、恐慌、焦慮的環境中醒來, 孩子的安全感會被剝奪,
Advertisiment
防禦機制就會自動開啟:哭鬧、攻擊性行為、冷漠麻木……父母的焦慮會傳染給孩子, 孩子會繼承這種“緊張”或“情緒化”的傾向, 或者更準確的說, 是繼承一種對於環境變化產生的敏感心理反應的傾向, 甚至還會出現怪異的行為。 說了這麼多錯誤的做法, 那麼父母究竟應該怎樣做, 才能讓孩子養成自覺起床的好習慣呢?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 叫醒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叫醒幼兒媽媽可以在寶寶需要醒來的前10分鐘, 用溫柔的語氣呼喚寶寶的乳名並輕撫, 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也可以用做遊戲的方式喚醒寶寶, 遊戲要輕鬆簡單, 是寶寶喜歡的, 主要是活動寶寶的四肢使之興奮, 大腦收到信號進入起床狀態。
Advertisiment
只有當孩子覺得在你身邊是舒適和安全的, ta才會更樂意配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