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教育>正文

媽媽上班,寶寶說再見!

“和父母分開, 孩子要經受分別的陣痛:那些抽泣、尖叫以及孩子求你留下來時的絕望都足以把你的心撕成一塊塊碎片……”。 這是寶寶特有的分離焦慮, 在他們小小的世界里, 長期共處的傾心照顧他們的爸爸媽媽, 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 惟有在父母的身邊, 他們才會感到安全, 而當父母要離開時, 安全的心理狀態立刻消失, 分離的焦慮隨之產生。 面對這樣哭啼不舍的小寶寶, 爸爸媽媽該咋辦呢?

寶寶入園“ 分離焦慮”癥狀

開學第一天, 當孩子們來到托兒所這完全陌生的環境時, 有的會哇哇大哭, 摟著家長的脖子怎么也不放手,
Advertisiment
有的干脆轉身跑, 還有的不吃不睡, 嚴重的甚至出現心跳加快、胸悶、頭暈等癥狀。 這些現象, 在心理學上叫做“分離焦慮情感”。

“分離焦慮”主要是指幼兒和撫養者之間分離時所表現出的一種不安情緒和行為, 每個孩子都會有, 只是輕重程度不同, 但如果引導不好或過分嚴重的話, 則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產生較大的影響。

最突出的是每年9月1日, 剛離開父母的孩子們在邁進幼兒園的第一天里, 或多或少地都會哭鬧, 這就是分離焦慮的典型表現。

分離焦慮對孩子身體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飲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 因此很多孩子進入幼兒園一周左右會生病。

分離焦慮對孩子心理上的影響更應該引起重視。
Advertisiment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的話, 會降低孩子智力活動的效果, 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因此, 在早期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 對他能力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 近兩年, 新入園的幼兒中, 焦慮程度嚴重的幼兒數量在增加。 經過家長的陪同孩子們在幼兒園刻意安排的適應活動后, 有的孩子已基本度過焦慮期, 但有的孩子的焦慮表現仍很嚴重, 為什么孩子之間會有如此判別呢?看看新生入園時幼兒園門外那些同樣焦慮不安甚至淚灑衣襟的年輕父母, 你就明白了答案--正是他們的過度呵護造成了孩子的過分焦慮。
Advertisiment


專家指出, 生活上的過分嬌慣會影響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活動上的過多限制會影響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填鴨式”的教育方法會影響孩子主動探索和積極創造能力的發展, 而這些能力上的欠缺, 又直接影響孩子自信心的發展, 使他們在面對一個新環境時, 比別的孩子產生更大的心理恐懼和分離焦慮。 前幾年媒體曾報道有位智商很高、考試成績很好的大學生當聽說將被派往國外學習時, 竟渾身發抖不知所措, 如今看來, 那也許就是“分離焦慮”的嚴重表現。

中國民間有句俗話叫“三歲看大”, 意思是說孩子三歲時, 就可以看出他未來的發展;而意大利女教育家蒙臺梭利則進一步指出:人生的頭三年,
Advertisiment
勝過以后發展的各個階段。 這些都提醒年輕父母們:分離焦慮只是一種表現, 它說明了幼兒三歲前教育培養中的某些失誤。 因此說, 關注分離焦慮, 實際上是關注素質教育。

癥狀1:哭鬧著入園, 睡時易驚醒

我的寶貝27個月了, 剛剛上了一個多星期, 現在每天早晨就象是在打仗一樣!又哭又鬧怎么也不肯去。 老師說他現在在幼稚園已經不哭鬧了, 他接回家時情緒也挺好的, 但是回到家后, 不管什么時候有多晚, 只要有一點點的不開心他就要媽媽帶他出去玩!

癥狀2:回家后大發脾氣, 不依不饒

我的女兒兩歲七個月, 這一周是她上幼兒園第三周, 這幾天老師反映她在幼兒園已基本適應, 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飲食、睡眠都還正常。
Advertisiment
可三周來, 她每天回到家里脾氣都特別大, 不是無休止的要吃這吃那, 就是扔東西、踩東西, 不依著她就哭鬧不止。

癥狀3:養成壞習慣:吃手指

琳琳這個月剛好2歲3個月就去了幼兒園, 哭鬧了三天, 病了兩次, 現在基本上都不哭, 開始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但卻發現她開始在單獨無聊的時候吃手指, 而且是有一些情不自禁的, 不知不覺的就吃上了。

癥狀4:性格越來越內向, 不交流, 對抗

文文再過一周就滿3歲了, 他性格內向, 膽小, 不愛和小朋友一起玩, 為了糾正他這個毛病, 我今年3月把他送到幼兒園。 可他去幼兒園后, 不僅沒有起色, 簡直是變本加厲, 現在見到小朋友不僅是不打招呼, 竟然拿石頭扔過去。

癥狀5:持續哭, 不睡, 要一直坐守門口

艾米,女,兩歲八個月。開學一到托兒所,她的表現就是哭:吃飯哭,午睡哭,還“媽媽,我要媽媽”地哭叫。不管老師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讓她停止。為了不影響其他小朋友的情緒,老師暫時順從她:她硬要坐在活動室靠門口的座位上,說是要向外看媽媽;午睡時,她坐在椅子上不睡。 遇到上述情形,咋辦?

教師:應當理解、同情并允許寶寶哭鬧,讓其得到正當的宣泄。但時間不宜長,一般一分鐘左右。可以哄拍寶寶逐漸平息不愉快的情緒,不宜用強制性的訓斥或恐嚇壓制寶寶。

家長:許多人認為,家長送孩子到幼兒園以后,一旦孩子哭鬧著不肯讓家長離去,作為家長千萬不能心軟,必須馬上離開。這就是所謂的“強迫分離法”。其實這樣做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會加劇幼兒的分離焦慮,會使那些焦慮程度較重的幼兒逐漸形成對入園的恐懼。

該如何安慰分離焦慮的孩子

每次和孩子說“再見”的時候,如果希望孩子不再淚流滿面,請嘗試下面的這些訣竅。提供這些訣竅的是伊芙-伯克哈德博士,她是紐約的家庭醫學專家。

讓告別簡短而甜蜜。伯克哈德博士告訴我們,剛剛學步的寶寶和你的感情息息相通,如果你看起來不高興,那么寶寶也會難過。每次你要離開孩子們的身邊,不要說上一長串“媽媽真的會非常想念你”之類的話,你只要簡短的說聲“再見”,然后說明實際情況就好了。

進行離開孩子的嘗試。和孩子說再見,然后1個小時后回來。過一天,和孩子說“再見”之后2小時再出現,如此類推。很快,你的孩子就會意識到即使你和他說“再見”,你還是會回來的。

給孩子留下可以作為紀念的東西。你穿的那件羊毛衫,孩子很喜歡撫摸,那么這件衣服就能幫助孩子減輕和你分開時的焦慮。“在你和孩子分開的時候,一種有形的東西能把你和孩子連在一起。”伯克哈德博士這樣說道。

和孩子分開的時候仍和孩子保持聯系。德克哈德博士建議,“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錄音,這樣在你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孩子可以拿出來聽。”另外一個主意:在你不在孩子身邊,上班或出去辦事的時候給孩子打電話,告訴他你在家里的某個地方給他留下了個驚喜。通電話之后,孩子會非常激動,就開始興致勃勃地尋找你在家留下的驚喜,這樣小家伙也就忘了你不在家的事實。

再見了,奶嘴和小毯子

把小毯子變小

給兒子纏的那塊小毯子比一般的小毯子大好多,孩子用它用了很長時間。后來,經常使用、清洗,小毯子就有了破洞。我沒有補那些破洞,而是用縫紉工具把小毯子裁減得小些,為了更方便使用(也更好看)!1個月以后,我就又把這塊小毯子裁得更小了些。最后,小毯子裁得非常小,孩子可以把它放在口袋里。

安娜-赫伊斯,賓夕法尼亞州

慢慢地取掉孩子的奶嘴

孩子1-3歲,我們就開始想辦法讓他不再含奶嘴。一開始,我們不允許他在汽車里含奶嘴。等他習慣了這樣做,我們就讓他在看電視的時候也不能含奶嘴。后來,兒子只能在臥室里含。到最后,只有在兒子小睡或睡覺的時候才讓他含奶嘴。這樣做需要花很長時間和很多耐心,但是,孩子最后終于可以不再需要奶嘴了。

貝斯-福楠德,康涅狄格州

為他做好準備時,讓他自己決定

我兒子2歲的時候,他決定再也不要帶著他最喜歡的東西——一頂舊帽子上的一小塊皮毛到處走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兒子會一邊吸手指一邊用這塊小皮毛摩擦自己的臉頰。一天,孩子自己把這塊毛皮放在架子上就再也不拿起來了。過了不久,小家伙也不再吸手指了。孩子只是需要一些時間弄明白怎樣對自己才是最好的。

貝斯-匹昂尼斯,新墨西哥州

保持冷靜——提供獎勵

我們的兩個女兒3歲多了還要含奶嘴。孩子這么大了還含奶嘴,我們真是非常苦惱,但是,我們還是努力不把情況擴大化。相反,我們以隨意的口吻對她們說該是摘掉奶嘴的時候了,而且,我們還不斷這樣提醒她們,并且告訴她們,如果她們再也不含奶嘴了,就讓她們睡大姑娘睡覺用的床。等最小的女兒一摘掉奶嘴,我們就獎勵孩子們,讓兩個女兒睡在上下鋪的雙層床上了。

克利斯-張,堪薩斯州

辦一個告別儀式

為了幫助3歲大的兒子摘掉奶嘴,我們宣布為告別奶嘴辦一個聚會。而且,我們讓孩子自己挑選告別聚會的日子。我們確保孩子對于和奶嘴告別已經做好了準備,而且我們一直談論兒子已經是個大男孩兒了。在聚會上,我們吃了比薩和小蛋糕,然后就等重要時刻的到來:兒子走到垃圾箱前把他的奶嘴扔掉!兒子偶爾也問過它的“寶貝奶嘴”到哪去了,但是孩子畢竟不費力地就和奶嘴分開了。 莉薩-克斯塔,康涅狄格州

嘗試真實的分離解決方法

消失的媽媽

過去,把3歲的兒子放在幼兒園之后,我總是悄悄從他身旁溜掉。但是,幼兒園的老師告訴我這樣做讓兒子覺得我把他拋棄了,等他發現我不見了的時候,孩子就會大哭起來。現在,我每次都很小心確保孩子知道我要走了,但也不會把情況搞得太復雜。這樣就讓我和孩子都感覺好多了。

利薩-斯迪文森,科羅拉多州

安慰孩子的替代品

我把兒子從醫院里帶回家后,我就在孩子的嬰兒床里一直放著同樣的泰德熊和小毯子。現在,這些東西對孩子到一個新環境的適應有很大幫助:無論孩子去哪里,泰德熊和小毯子就到哪里。這些東西讓孩子離開我的時候能感覺舒服一些。

佩茲-古德,佛羅里達州

睡眠充足

如果我4歲大的女兒晚上沒有睡夠11個小時,小家伙就會變得怪癖焦躁。她會纏住我的大腿就是不要留在幼兒園。所以我一定要保證女兒準時睡覺,這樣她才能得到足夠的睡眠。如果女兒得到很好的休息,我不在她身邊的時候,她要聽話得多。

丹尼斯-克林斯,圖森

把保姆介紹給寶寶

嘗試以下的竅門,新來了個照顧寶寶的保姆,讓她和孩子在一起,注意觀察小家伙的反應。

√讓自己在離開寶寶之前有1-2小時的時間,這段時間你與寶寶和保姆3個人在一起可以彼此認識熟悉一下。

√讓保姆和寶寶說話,但是不要碰觸寶寶。

√寶寶看起來自在的話,讓他在地板上玩最喜歡的玩具。保姆就可以慢慢地靠近寶寶和他一起玩玩具了。然后你就可以慢慢地離開了。

√安靜地離開房間看看會發生什么。如果寶寶沒有意識到你的離開,那么你就已經很好地把保姆介紹給了寶寶。

安慰黏人的孩子

鼓勵獨立

兒子1歲多了,我用吸塵器的時候,小家伙還非要我抱著他,他不愿意離開我哪怕是一分鐘。為了幫助孩子獨立一些(而且讓自己不用在吸塵的時候手里還抱著27鎊重的寶寶!),我給小家伙買了他自己用的吸塵器玩具。孩子很喜歡這個玩具,現在小家伙就可以在我身旁和我一起吸塵了。

麥根-克朗茨,俄亥俄州

讓孩子帶你到處看看

我的孩子4歲了,可是我把他留在幼兒園的時候,他就會大發脾氣。于是,早晨把他帶到幼兒園的時候,我會多在那里待上一會兒。我讓孩子給我講哪里有什么玩具,哪是什么房間,還給我說明桌上的手工制作。這樣幾個星期之后,我再離開孩子的時候,他就不那么介意了。我想小家伙一定開始意識到這個地方并沒有那么壞。

帕米拉-摩爾,坦帕

找到一個朋友

我女兒克利辛娜3歲的時候,小家伙似乎永遠要纏在我的腿邊:想讓她離開我就會嚇壞她!我媽媽說服我給女兒除了我之外再找一個固定的伙伴,這樣會幫助女兒不那么依賴我。一天,我邀請一個朋友剛學步的女兒來玩,稍稍遲疑之后,克利辛娜就放開我開始和小朋友一起玩起來了。很快,兩個小家伙成了最好的朋友,而且,克利辛娜學會獨立一些了,她不再需要時刻纏在我的身邊了。

德比-卓特,北卡羅來納州

明星訣竅

朱迪-福斯特

“我的注意力全在我兒子身上。即使白天有許多事要做,我還是只想著兒子,根本不能想其他的事。你必須明白這一點,接受這樣的事實,那就是總有些事情要作出犧牲,而且需要犧牲的只能是工作,而絕對不能是你的孩子。”

——演員,查爾斯的母親

有效方法:

(1)幼兒的不愉快情緒,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加以排解和疏導,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障。

(2)幼兒初入園時,親子之間應暫緩分離,允許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相處、游戲一段時間。

(3)教師應熱情迎接幼兒和父母,并與父母主動交談,讓孩子看到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親密關系。

(4)父母還可以讓孩子介紹自己認識的小朋友,并鼓勵孩子與他們一起玩耍。

(5)父母決定離開時,應自然地與孩子道別。若孩子哭鬧或纏著你不放,你仍要以和藹的聲音堅定地對他說:“孩子聽話,媽媽要上班。幼兒園有這么多小朋友,還有非常喜歡你的老師,我會回來的。”然后就堅決離開。如果孩子仍然不能平靜下來,教師應該配合家長,比如送給孩子一件玩具,給孩子一本好看的書,給孩子講一個好聽的故事等等,盡量使孩子相信在幼兒園會很開心。(6)對于那些仍然有些擔心的孩子,父母可以答應早一點來接他回家,并且要說到做到。

做好準備工作,緩解“分離焦慮”

緩解“分離焦慮”10種前期準備

(1)試著離開孩子一段時間。

(2)告訴你的孩子你不在時在做什么。

(3)和寶寶玩躲貓貓的游戲。

(4)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對分離有所準備

(5)孩子不喜歡你離開,要有他會吵鬧的思想準備。

(6)表揚孩子你不在時的良好表現。

(7)用游戲方式慢慢地開始與孩子分離。

(8)當孩子依附你時,不要感到不安。

(9)不要給予混淆的信息。

(10)不要養成把生病當成一種尋求特別關注的機會。

緩解“入園焦慮”5種準備

(1)在入園前的一兩個月,帶寶寶提前熟悉幼兒園及其周圍的環境。

(2)用玩捉迷藏的游戲來化解幼兒的倒退行為,增強對永久性客體的認識。

(3)在初入園的日子里,家長可提前一些接孩子,接了孩子也不要馬上就回家。

(4)回到家以后,要給予孩子親熱和溫暖。

(5)加強家園聯系,掌握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

張仲華教授早教專欄:“分離焦慮”

媽媽的關注:孩子在上幼兒園后確實有不適應和焦慮的現象。媽媽如何關注孩子?我們常看到這樣一個現象,當自己心里不舒服的時候,總是在自己最親的親人面前發脾氣,發泄。孩子也是這樣。我想可能是你們接到孩子后在外面玩,回家后大概就做自己的事情和家務事,孩子就開始鬧,一是把自己上幼兒園的心理不安發泄出來,另一方面也是想引起你們對她的關注。

孩子的焦慮:孩子剛上幼兒園,對幼兒園不適應,所以孩子在幼兒園感到焦慮。

孩子上幼兒園生病:孩子上幼兒園,本來就要一段時間適應,如果中間出現反復,就會增加難度。就像你所說,本來還好,一生病隔一段時間不去在家幾天,再去就有問題。怎么辦?

孩子的矛盾心理:因為你的孩子在一歲半就上幼兒園,孩子對媽媽依然處于比較依戀的狀態中,就是說孩子在生活能力上還是在感情上都還比較依戀和依賴父母。

換幼兒園:最好不要給孩子換新地方太勤,每到一個地方,都要重新適應。

要一直坐守門口

艾米,女,兩歲八個月。開學一到托兒所,她的表現就是哭:吃飯哭,午睡哭,還“媽媽,我要媽媽”地哭叫。不管老師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讓她停止。為了不影響其他小朋友的情緒,老師暫時順從她:她硬要坐在活動室靠門口的座位上,說是要向外看媽媽;午睡時,她坐在椅子上不睡。 遇到上述情形,咋辦?

教師:應當理解、同情并允許寶寶哭鬧,讓其得到正當的宣泄。但時間不宜長,一般一分鐘左右。可以哄拍寶寶逐漸平息不愉快的情緒,不宜用強制性的訓斥或恐嚇壓制寶寶。

家長:許多人認為,家長送孩子到幼兒園以后,一旦孩子哭鬧著不肯讓家長離去,作為家長千萬不能心軟,必須馬上離開。這就是所謂的“強迫分離法”。其實這樣做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會加劇幼兒的分離焦慮,會使那些焦慮程度較重的幼兒逐漸形成對入園的恐懼。

該如何安慰分離焦慮的孩子

每次和孩子說“再見”的時候,如果希望孩子不再淚流滿面,請嘗試下面的這些訣竅。提供這些訣竅的是伊芙-伯克哈德博士,她是紐約的家庭醫學專家。

讓告別簡短而甜蜜。伯克哈德博士告訴我們,剛剛學步的寶寶和你的感情息息相通,如果你看起來不高興,那么寶寶也會難過。每次你要離開孩子們的身邊,不要說上一長串“媽媽真的會非常想念你”之類的話,你只要簡短的說聲“再見”,然后說明實際情況就好了。

進行離開孩子的嘗試。和孩子說再見,然后1個小時后回來。過一天,和孩子說“再見”之后2小時再出現,如此類推。很快,你的孩子就會意識到即使你和他說“再見”,你還是會回來的。

給孩子留下可以作為紀念的東西。你穿的那件羊毛衫,孩子很喜歡撫摸,那么這件衣服就能幫助孩子減輕和你分開時的焦慮。“在你和孩子分開的時候,一種有形的東西能把你和孩子連在一起。”伯克哈德博士這樣說道。

和孩子分開的時候仍和孩子保持聯系。德克哈德博士建議,“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錄音,這樣在你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孩子可以拿出來聽。”另外一個主意:在你不在孩子身邊,上班或出去辦事的時候給孩子打電話,告訴他你在家里的某個地方給他留下了個驚喜。通電話之后,孩子會非常激動,就開始興致勃勃地尋找你在家留下的驚喜,這樣小家伙也就忘了你不在家的事實。

再見了,奶嘴和小毯子

把小毯子變小

給兒子纏的那塊小毯子比一般的小毯子大好多,孩子用它用了很長時間。后來,經常使用、清洗,小毯子就有了破洞。我沒有補那些破洞,而是用縫紉工具把小毯子裁減得小些,為了更方便使用(也更好看)!1個月以后,我就又把這塊小毯子裁得更小了些。最后,小毯子裁得非常小,孩子可以把它放在口袋里。

安娜-赫伊斯,賓夕法尼亞州

慢慢地取掉孩子的奶嘴

孩子1-3歲,我們就開始想辦法讓他不再含奶嘴。一開始,我們不允許他在汽車里含奶嘴。等他習慣了這樣做,我們就讓他在看電視的時候也不能含奶嘴。后來,兒子只能在臥室里含。到最后,只有在兒子小睡或睡覺的時候才讓他含奶嘴。這樣做需要花很長時間和很多耐心,但是,孩子最后終于可以不再需要奶嘴了。

貝斯-福楠德,康涅狄格州

為他做好準備時,讓他自己決定

我兒子2歲的時候,他決定再也不要帶著他最喜歡的東西——一頂舊帽子上的一小塊皮毛到處走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兒子會一邊吸手指一邊用這塊小皮毛摩擦自己的臉頰。一天,孩子自己把這塊毛皮放在架子上就再也不拿起來了。過了不久,小家伙也不再吸手指了。孩子只是需要一些時間弄明白怎樣對自己才是最好的。

貝斯-匹昂尼斯,新墨西哥州

保持冷靜——提供獎勵

我們的兩個女兒3歲多了還要含奶嘴。孩子這么大了還含奶嘴,我們真是非常苦惱,但是,我們還是努力不把情況擴大化。相反,我們以隨意的口吻對她們說該是摘掉奶嘴的時候了,而且,我們還不斷這樣提醒她們,并且告訴她們,如果她們再也不含奶嘴了,就讓她們睡大姑娘睡覺用的床。等最小的女兒一摘掉奶嘴,我們就獎勵孩子們,讓兩個女兒睡在上下鋪的雙層床上了。

克利斯-張,堪薩斯州

辦一個告別儀式

為了幫助3歲大的兒子摘掉奶嘴,我們宣布為告別奶嘴辦一個聚會。而且,我們讓孩子自己挑選告別聚會的日子。我們確保孩子對于和奶嘴告別已經做好了準備,而且我們一直談論兒子已經是個大男孩兒了。在聚會上,我們吃了比薩和小蛋糕,然后就等重要時刻的到來:兒子走到垃圾箱前把他的奶嘴扔掉!兒子偶爾也問過它的“寶貝奶嘴”到哪去了,但是孩子畢竟不費力地就和奶嘴分開了。 莉薩-克斯塔,康涅狄格州

嘗試真實的分離解決方法

消失的媽媽

過去,把3歲的兒子放在幼兒園之后,我總是悄悄從他身旁溜掉。但是,幼兒園的老師告訴我這樣做讓兒子覺得我把他拋棄了,等他發現我不見了的時候,孩子就會大哭起來。現在,我每次都很小心確保孩子知道我要走了,但也不會把情況搞得太復雜。這樣就讓我和孩子都感覺好多了。

利薩-斯迪文森,科羅拉多州

安慰孩子的替代品

我把兒子從醫院里帶回家后,我就在孩子的嬰兒床里一直放著同樣的泰德熊和小毯子。現在,這些東西對孩子到一個新環境的適應有很大幫助:無論孩子去哪里,泰德熊和小毯子就到哪里。這些東西讓孩子離開我的時候能感覺舒服一些。

佩茲-古德,佛羅里達州

睡眠充足

如果我4歲大的女兒晚上沒有睡夠11個小時,小家伙就會變得怪癖焦躁。她會纏住我的大腿就是不要留在幼兒園。所以我一定要保證女兒準時睡覺,這樣她才能得到足夠的睡眠。如果女兒得到很好的休息,我不在她身邊的時候,她要聽話得多。

丹尼斯-克林斯,圖森

把保姆介紹給寶寶

嘗試以下的竅門,新來了個照顧寶寶的保姆,讓她和孩子在一起,注意觀察小家伙的反應。

√讓自己在離開寶寶之前有1-2小時的時間,這段時間你與寶寶和保姆3個人在一起可以彼此認識熟悉一下。

√讓保姆和寶寶說話,但是不要碰觸寶寶。

√寶寶看起來自在的話,讓他在地板上玩最喜歡的玩具。保姆就可以慢慢地靠近寶寶和他一起玩玩具了。然后你就可以慢慢地離開了。

√安靜地離開房間看看會發生什么。如果寶寶沒有意識到你的離開,那么你就已經很好地把保姆介紹給了寶寶。

安慰黏人的孩子

鼓勵獨立

兒子1歲多了,我用吸塵器的時候,小家伙還非要我抱著他,他不愿意離開我哪怕是一分鐘。為了幫助孩子獨立一些(而且讓自己不用在吸塵的時候手里還抱著27鎊重的寶寶!),我給小家伙買了他自己用的吸塵器玩具。孩子很喜歡這個玩具,現在小家伙就可以在我身旁和我一起吸塵了。

麥根-克朗茨,俄亥俄州

讓孩子帶你到處看看

我的孩子4歲了,可是我把他留在幼兒園的時候,他就會大發脾氣。于是,早晨把他帶到幼兒園的時候,我會多在那里待上一會兒。我讓孩子給我講哪里有什么玩具,哪是什么房間,還給我說明桌上的手工制作。這樣幾個星期之后,我再離開孩子的時候,他就不那么介意了。我想小家伙一定開始意識到這個地方并沒有那么壞。

帕米拉-摩爾,坦帕

找到一個朋友

我女兒克利辛娜3歲的時候,小家伙似乎永遠要纏在我的腿邊:想讓她離開我就會嚇壞她!我媽媽說服我給女兒除了我之外再找一個固定的伙伴,這樣會幫助女兒不那么依賴我。一天,我邀請一個朋友剛學步的女兒來玩,稍稍遲疑之后,克利辛娜就放開我開始和小朋友一起玩起來了。很快,兩個小家伙成了最好的朋友,而且,克利辛娜學會獨立一些了,她不再需要時刻纏在我的身邊了。

德比-卓特,北卡羅來納州

明星訣竅

朱迪-福斯特

“我的注意力全在我兒子身上。即使白天有許多事要做,我還是只想著兒子,根本不能想其他的事。你必須明白這一點,接受這樣的事實,那就是總有些事情要作出犧牲,而且需要犧牲的只能是工作,而絕對不能是你的孩子。”

——演員,查爾斯的母親

有效方法:

(1)幼兒的不愉快情緒,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加以排解和疏導,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障。

(2)幼兒初入園時,親子之間應暫緩分離,允許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相處、游戲一段時間。

(3)教師應熱情迎接幼兒和父母,并與父母主動交談,讓孩子看到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親密關系。

(4)父母還可以讓孩子介紹自己認識的小朋友,并鼓勵孩子與他們一起玩耍。

(5)父母決定離開時,應自然地與孩子道別。若孩子哭鬧或纏著你不放,你仍要以和藹的聲音堅定地對他說:“孩子聽話,媽媽要上班。幼兒園有這么多小朋友,還有非常喜歡你的老師,我會回來的。”然后就堅決離開。如果孩子仍然不能平靜下來,教師應該配合家長,比如送給孩子一件玩具,給孩子一本好看的書,給孩子講一個好聽的故事等等,盡量使孩子相信在幼兒園會很開心。(6)對于那些仍然有些擔心的孩子,父母可以答應早一點來接他回家,并且要說到做到。

做好準備工作,緩解“分離焦慮”

緩解“分離焦慮”10種前期準備

(1)試著離開孩子一段時間。

(2)告訴你的孩子你不在時在做什么。

(3)和寶寶玩躲貓貓的游戲。

(4)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對分離有所準備

(5)孩子不喜歡你離開,要有他會吵鬧的思想準備。

(6)表揚孩子你不在時的良好表現。

(7)用游戲方式慢慢地開始與孩子分離。

(8)當孩子依附你時,不要感到不安。

(9)不要給予混淆的信息。

(10)不要養成把生病當成一種尋求特別關注的機會。

緩解“入園焦慮”5種準備

(1)在入園前的一兩個月,帶寶寶提前熟悉幼兒園及其周圍的環境。

(2)用玩捉迷藏的游戲來化解幼兒的倒退行為,增強對永久性客體的認識。

(3)在初入園的日子里,家長可提前一些接孩子,接了孩子也不要馬上就回家。

(4)回到家以后,要給予孩子親熱和溫暖。

(5)加強家園聯系,掌握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

張仲華教授早教專欄:“分離焦慮”

媽媽的關注:孩子在上幼兒園后確實有不適應和焦慮的現象。媽媽如何關注孩子?我們常看到這樣一個現象,當自己心里不舒服的時候,總是在自己最親的親人面前發脾氣,發泄。孩子也是這樣。我想可能是你們接到孩子后在外面玩,回家后大概就做自己的事情和家務事,孩子就開始鬧,一是把自己上幼兒園的心理不安發泄出來,另一方面也是想引起你們對她的關注。

孩子的焦慮:孩子剛上幼兒園,對幼兒園不適應,所以孩子在幼兒園感到焦慮。

孩子上幼兒園生病:孩子上幼兒園,本來就要一段時間適應,如果中間出現反復,就會增加難度。就像你所說,本來還好,一生病隔一段時間不去在家幾天,再去就有問題。怎么辦?

孩子的矛盾心理:因為你的孩子在一歲半就上幼兒園,孩子對媽媽依然處于比較依戀的狀態中,就是說孩子在生活能力上還是在感情上都還比較依戀和依賴父母。

換幼兒園:最好不要給孩子換新地方太勤,每到一個地方,都要重新適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