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如何讓寶寶不過度依戀父母?

嬰幼兒期的孩子,會對撫養自己的最親近的人,如爸爸、媽媽產生依戀。 這種依戀表現在喜歡與最親近的人在一起,并因此會感到安全、舒適和愉快。 幾乎每個孩子都要經歷這種情感體驗。


但當孩子6周歲后,仍沒有擺脫過度依戀父母的情結,就有可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健全。 在他們成年后,其人際交往、獨立生活,乃至他們的婚戀及成家后的家庭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本期《心理診室》針對戀父、戀母情結的不同成因, 為您當下育兒提出問題, 找到方法。

【“戀父”源自內心缺少父愛的滋養】

黃雯和丈夫的感情特別好,

Advertisiment
黃雯說, 丈夫在生活中給了自己像父親一樣的關懷, 對自己呵護備至, 在女兒圓圓出生之前段先生的寵愛讓黃雯非常滿足。 可3年前, 黃雯的小寶貝圓圓出生了, 問題也隨之而來。

圓圓出生后, 黃雯似乎沒有感受到當媽媽的幸福, 反而每次看到先生和女兒特別親昵時, 內心總是有種隱隱的不舒服, 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有時對著他們就發起脾氣來。 家庭中經常充斥著她的呵斥, 小圓圓的哭泣反抗, 丈夫無可奈何的嘆氣。

圓圓現在3歲多了, 孩子學會了和黃雯頂嘴。 有時兩人吵架了, 小圓圓就跑去爸爸那告狀, 如果丈夫偏向圓圓, 黃雯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有時會哭著和女兒“爭寵”, 有時還會出現歇斯底里的表現。

Advertisiment

一、臨床診斷:沒有得到充足的父愛讓她更容易孤獨、嫉妒和恐懼

Tips: 意向對話:意象對話是從精神分析和心理動力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方式。 它創造性地吸取了夢的心理分析技術、催眠技術、東方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等。 通過誘導來訪者做想象, 了解來訪者的潛意識心理沖突, 對其潛意識的意象進行修改, 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名詞解釋:內在的小孩:此概念是源自于兒時經驗存在于人們內心的一個心理實體。 很多人的形體雖然長大了, 卻因為小時候的一些基本需求沒有被滿足, 或有被傷害的經驗, 導致這些人的內心其實還存留著脆弱、受傷、需要被關注的童稚小孩, 這就是內在小孩。

Advertisiment

1、“內在的小孩”真正需要的是父愛的滋養

在咨詢過程中, 我應用了意象對話的形式對黃雯進行潛意識對話, 引導黃雯回溯童年。 她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和父親的關系。 黃雯的內心中始終覺得和父親之間存在著距離感, 缺乏父女的親密。 只有當自己哭鬧時, 爸爸才會放下手頭的工作來抱抱自己, 那是黃雯記憶里最溫馨的時候片刻。

這種缺失的感覺情感上的缺失一直縈繞在黃雯的內心無法揮去。 在日后黃雯和丈夫的戀愛關系中, 丈夫的溫情正好彌補了這一點。 黃雯在丈夫身上投射了父親的形象,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兩人的關系很融洽。 但是丈夫給的愛并不能真正起到滋養的作用, 黃雯內心深處還是感覺缺乏愛的。

Advertisiment
而當自己的女兒圓圓出生之后, 黃雯感覺到了被搶了愛, 她所感到的這份被搶走的愛其實是她內在的小孩所缺乏的父愛。

2、缺愛的體驗讓她對親密關系的渴望更強烈

假若孩子在小時候獲取的愛比較少, 其內心一定會經歷很多孤獨和失落。 同時孩子對于孤獨的恐懼感會很強烈, 。 他害怕一個人的孤獨, 感受不到愛讓很多孩子他內心惶恐不安, 找不到自我。 一旦某些時候, 父母給了他一定的關注與認可, 他就會特別懷念這些時刻, 也會形成一個認識——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得關注與認可。 例如有的孩子發現, 當自己生病了或者哭鬧的時候獲得過父母少有的關注和愛, 那他就可能發展出一種意識:“我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愛或者親密關系,

Advertisiment
只有這樣我內心才不會孤獨, 我才不必那么恐懼。 ”而這種認識可能在未來孩子的戀愛關系中體現出來。 所以黃雯會用哭泣甚至歇斯底里的方式, 向丈夫索取愛。

正因為缺少父愛的滋養, 黃雯對于關系的渴望會比得到充足的愛的孩子更加強烈。 相反, 假若黃雯在兒時獲得的愛比較多, 那么, 這樣她長大后安全感通常更強, 獲取愛的方式也會比較多豐富, 她會更容易體會到:“我的生命本身就具有著價值, 我可以用無數種方式表達我的愛。 ”這也讓她更容易獲取更真實的親密關系。

二、育兒建議:讓親子之間的愛更好地流動起來

愛其實是需要相互傳遞的。 父母不僅應該要積極地參與到他孩子的生命中, 陪伴他的成長,分享他生活中的感受;更要學會穩定自己的情緒,多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可能產生的消極情緒或者是不親近的態度,這樣才能讓親子之間的愛更好地流動起來。


1、覺察自己 關注自己“內在的小孩”

黃雯由于小時候缺愛的體驗,無意識中會對自己的女兒圓圓產生嫉妒、煩躁等復雜的情緒,如果黃雯沒有好好面對自己的感受:即學會給自己內在的小孩真正需要的愛,這將不利于自己對女兒圓圓進行愛的表達。黃雯可以通過冥想或者反省的方式來體會自己內在的小孩,并給予這個自己內在小孩所需要的關愛、疼惜。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安頓和滋養,這樣可以讓自己在現實生活更好地關愛自己的女兒圓圓,只有好好愛自己的人,才能給別人真正的愛。

在接受咨詢指導后,黃雯學會了反觀自己的感受,每當那種不舒服的感受產生的時候,黃雯學會了去呵護自己的心,她會安靜下來去體會自己失落的心情,學習接納自己的感受,并和丈夫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她和孩子還找到了特別好的溝通辦法,那就是和小圓圓一起畫畫。隨手涂鴉既能表達自己的心情,又能和小寶貝打成一片,鍛煉孩子的腦部發育。黃雯學會了溫柔對待自己,也會把這種愛自己的行為轉移到愛自己的女兒。現在母女倆關系融洽,家庭里充滿快樂溫馨的氣氛。

2、讓孩子在愛中獲取自我價值感

其實,剛出生的孩子猶如一張白紙,愛、恨、冷漠、親密都主要是從父母的關系模式中學來的。孩子如果在小的時候沒有得到父母高品質的愛,那他也很難擁有愛自己或者愛別人的能力。。

像小宇和媽媽出去公園玩。突然,小宇在草地上看到了一只受傷的小鳥。它的腿好像斷了,飛不起來。小宇輕輕地捧起這只小鳥兒,對媽媽說:“它的爸爸媽媽不在,我們得救救它。”看到小宇心疼這只小鳥的樣子,媽媽很感動,對小宇說:“寶貝,有了你的幫助,小鳥一定會好起來的!”保護小鳥的壯舉得到了媽媽的肯定,小宇的心里也感受到一種被人需要的價值感,非常快樂滿足。孩子通過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鳥兒,感受到自己的強大,體會到付出的快樂,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通過這種方式,媽媽可以向孩子傳達這樣一種信息:“你對我很重要,你所做的事情對我很重要。我想看到你安然無恙,我想了解你正在做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夠給你提供任何幫助。”一個孩子在被關愛、認可、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的偉大,于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和自我存在的價值感。這是孩子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包辦型溺愛讓他過度依戀母親】

林宇是個非常依戀媽媽的男孩。即使已經10歲了,學習、玩耍都要媽媽陪著,媽媽離開一會他就又哭又鬧,別人的陪伴和逗哄都沒有用。晚上睡覺時,他也不肯離開媽媽,直到現在林宇還是要和媽媽睡在同一張床上,每天媽媽必須撫摸著他的背,他才能入睡。此外,他不太主動與同齡人交往,只愛和媽媽粘在一起,舉止羞澀靦腆,缺乏男孩應有的陽剛之氣。

林宇對我說,小時候媽媽對自己特別寵愛,呵護備至,什么都替自己做好。他感覺在媽媽面前特別安全,特別舒服,自己很愛媽媽,也崇拜媽媽,所以特別喜歡和媽媽在一起。但是父親卻比較嚴肅,經常指責小林宇,還讓媽媽不要太慣著孩子。但媽媽反而喜歡兒子這樣依戀自己,覺得和兒子關系這樣親密是一種愛的體現。她甚至不愿意看到孩子對別人有感情,認為這樣會沖淡孩子對自己的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現在的狀況。

一、臨床診斷:媽媽對孩子的過分愛戀可能造成“戀母情結”

經過深入溝通,我發現小時候母愛給予過度而父愛的缺失,讓林宇在潛意識中沉溺于溫暖母愛的情感中;被父親指責,讓他理智上討厭父親,潛意識卻會非常認同父親的力量感和控制感。這樣就會造成他的男性氣質較弱,對媽媽過于依賴。

1、心理固著讓孩子的心理發展停滯(不太通,心理固著不就是心理發展停滯不前嗎?)

名詞解釋:心理固著:人生經歷幼年、童年、青年、成年四個階段。人在正常情況下總是連續不斷地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但有時會停頓不前,這停頓如果發生在心理發展過程,就稱為心理固著。

兒子更依戀母親,女兒更依戀父親,是人在幼年時期,尤其是3~6歲階段兒童性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有的情感現象。小男孩渴望自己成為媽媽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整日與媽媽形影不離,希望得到媽媽時刻的關注。小女孩對爸爸也有著同樣的情感。對于孩子的這種現象,一般持續一年左右,就會順利自然過渡。

孩子在1歲半至3歲時是敏感性和依賴性最強的時期,如果媽媽過分保護和溺愛孩子,就會人為地造成孩子嬰兒化心理期的延長,干預了孩子獨立性的形成。(這個意思可以提煉標題)嬰兒時期,媽媽的懷抱、愛☆禁☆撫等良性刺激對嬰兒的身心發育極為有利,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媽媽還如小嬰兒一般對待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強化孩子的戀母心理。換言之,正是由于林宇媽媽過分愛憐,才造成他的心理幼稚,依賴性強,孤僻不合群,不會與同齡人交往、男性氣質較弱等問題。

2、母愛的過度會削弱男孩心中的男性氣質

Tips:性☆禁☆器期:從3-6歲,快樂來自于對性☆禁☆器官的成績,兒童對異性父母有亂☆禁☆倫的愿望(戀母情結或者戀父情結),此時幼兒開始注意性別,出現好奇心。

在精神分析的理論中,3-6歲的兒童,處在性☆禁☆器期,這是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這時候兒童的興奮和緊張集中于生☆禁☆殖☆禁☆器。就是對異性父母的一方有了強烈的愛和占有的渴望,而對同性父母的一方則想有排斥。如因對母親的愛而發展起來的與父親的敵對(戀母情結)。女兒也在這一階段因愛父親而形成與母親的敵對。

簡單地說,在孩子3-6歲的時候,女兒愛戀爸爸,會認為媽媽沒那么好;而兒子會更依戀母親,內心想取代爸爸。如果這種愿望受到了母親無意識的鼓勵,例如在林宇的家庭,母親對孩子過分憐愛和呵護,而父親又比較強勢、有控制感、不善于表達對孩子的愛,沒有在孩子心中將良好的父親形象,這大大削弱林宇心中的男性氣質;加之媽媽對孩子過分的關愛,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林宇的戀母行為的出現。

二、育兒建議:父母需引導孩子擁有社會化的情感

其實孩子過分地依戀母親,整日圍著媽媽轉,生活圈子過于狹窄,對孩子智能發展、合群行為的養成等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還會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感情脆弱,不能適應社會。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是社會的一員,他必須同各種人接觸,必須具有社會化的情感。

1、媽媽要克服“感情私有”的心態

一般來說,過于戀母的孩子可能是由媽媽的“感情私有”造成的。就像林宇媽媽一樣,有些媽媽希望孩子只愛她一個人、只對她一個人親熱,孩子越依戀她,她感覺心理心里越安全。殊不知,這種“感情私有”的狀況也會造成孩子即對親密關系的嚴重依賴。他們不能接受獨立,必須和其他人黏到一起,他們必須通過其他人對自己的在乎,才能覺得自己有價值。他們先是依賴父母,最終是依賴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獄,因為他只知道提要求,讓親人關注自己,但他們卻對親人的感受視而不見。

像君君媽媽很寵愛君君。君君一直和媽媽睡一張床,媽媽會包辦君君生活上的一切,認為這是給君君最好的愛。直到最近,媽媽因工作到外地出差,時間比較長,結果君君出現嚴重的焦慮情緒,他給媽媽打電話,威脅說她不回來,他就自殺。媽媽才反省,可能是自己的教養方式出現了問題。經過咨詢后,知道問題出現在哪里之后,她開始試著放手,讓君君獨立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遇到困難可以向父母或小伙伴求助。開始,君君感覺非常不適應,但逐漸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和快樂。現在君君不會再以提無理要求的方式來尋求媽媽的關注了。

2、在家庭中樹立良好的性別楷模

孩子自從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開始,一般會把自己的同性別父母作為模仿對象。如小女孩就開始學著媽媽的樣子,給娃娃喂飯、拍娃娃睡覺等;男孩則更容易看到爸爸做什么就學著做什么。男孩經常跟隨父親玩耍,女孩跟隨母親玩耍,可幫助兒童認識自己性別角色,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性別角色行為。

路路媽媽對對路路非常寵愛,對路路的照顧一直親歷親為,不允許勞工插手。漸漸地,媽媽發現路路男性氣質比較弱,非常羞澀膽小,遇到一點事情就容易像小女孩一樣哭泣。媽媽在做過心理咨詢后意識到,孩子的性別意識應該早培養,要及時鼓勵適當的性角色行為。現在,周末媽媽會和爸爸一起帶路路進行爬山踢球這類體力活動和行為,并大力表揚他大膽、勇敢,鼓勵他繼續這類活動,并希望他成為一個“小男子漢”。現在路路變得熱愛探索、充滿勇氣,還經常說要“保護媽媽”呢。

在家庭中樹立良好的性別楷模對于兒童性別角色的形成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如果家里缺乏同性父母的榜樣引導作用。可引進親戚、朋友或家庭教師來施加影響,多和同性成人在一起游戲活動,能幫助兒童模仿適當的角色行為。(文:李拯)(本案例系真人真事,其身份已隱去。)

專家介紹:

李拯,心理學碩士,守護心靈工作室高級心理咨詢師,中教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留學心理測評師,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心理咨詢師(二級),意象對話療法準珍珠級心理師。

陪伴他的成長,分享他生活中的感受;更要學會穩定自己的情緒,多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可能產生的消極情緒或者是不親近的態度,這樣才能讓親子之間的愛更好地流動起來。


1、覺察自己 關注自己“內在的小孩”

黃雯由于小時候缺愛的體驗,無意識中會對自己的女兒圓圓產生嫉妒、煩躁等復雜的情緒,如果黃雯沒有好好面對自己的感受:即學會給自己內在的小孩真正需要的愛,這將不利于自己對女兒圓圓進行愛的表達。黃雯可以通過冥想或者反省的方式來體會自己內在的小孩,并給予這個自己內在小孩所需要的關愛、疼惜。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安頓和滋養,這樣可以讓自己在現實生活更好地關愛自己的女兒圓圓,只有好好愛自己的人,才能給別人真正的愛。

在接受咨詢指導后,黃雯學會了反觀自己的感受,每當那種不舒服的感受產生的時候,黃雯學會了去呵護自己的心,她會安靜下來去體會自己失落的心情,學習接納自己的感受,并和丈夫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她和孩子還找到了特別好的溝通辦法,那就是和小圓圓一起畫畫。隨手涂鴉既能表達自己的心情,又能和小寶貝打成一片,鍛煉孩子的腦部發育。黃雯學會了溫柔對待自己,也會把這種愛自己的行為轉移到愛自己的女兒。現在母女倆關系融洽,家庭里充滿快樂溫馨的氣氛。

2、讓孩子在愛中獲取自我價值感

其實,剛出生的孩子猶如一張白紙,愛、恨、冷漠、親密都主要是從父母的關系模式中學來的。孩子如果在小的時候沒有得到父母高品質的愛,那他也很難擁有愛自己或者愛別人的能力。。

像小宇和媽媽出去公園玩。突然,小宇在草地上看到了一只受傷的小鳥。它的腿好像斷了,飛不起來。小宇輕輕地捧起這只小鳥兒,對媽媽說:“它的爸爸媽媽不在,我們得救救它。”看到小宇心疼這只小鳥的樣子,媽媽很感動,對小宇說:“寶貝,有了你的幫助,小鳥一定會好起來的!”保護小鳥的壯舉得到了媽媽的肯定,小宇的心里也感受到一種被人需要的價值感,非常快樂滿足。孩子通過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鳥兒,感受到自己的強大,體會到付出的快樂,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通過這種方式,媽媽可以向孩子傳達這樣一種信息:“你對我很重要,你所做的事情對我很重要。我想看到你安然無恙,我想了解你正在做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夠給你提供任何幫助。”一個孩子在被關愛、認可、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的偉大,于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和自我存在的價值感。這是孩子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包辦型溺愛讓他過度依戀母親】

林宇是個非常依戀媽媽的男孩。即使已經10歲了,學習、玩耍都要媽媽陪著,媽媽離開一會他就又哭又鬧,別人的陪伴和逗哄都沒有用。晚上睡覺時,他也不肯離開媽媽,直到現在林宇還是要和媽媽睡在同一張床上,每天媽媽必須撫摸著他的背,他才能入睡。此外,他不太主動與同齡人交往,只愛和媽媽粘在一起,舉止羞澀靦腆,缺乏男孩應有的陽剛之氣。

林宇對我說,小時候媽媽對自己特別寵愛,呵護備至,什么都替自己做好。他感覺在媽媽面前特別安全,特別舒服,自己很愛媽媽,也崇拜媽媽,所以特別喜歡和媽媽在一起。但是父親卻比較嚴肅,經常指責小林宇,還讓媽媽不要太慣著孩子。但媽媽反而喜歡兒子這樣依戀自己,覺得和兒子關系這樣親密是一種愛的體現。她甚至不愿意看到孩子對別人有感情,認為這樣會沖淡孩子對自己的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現在的狀況。

一、臨床診斷:媽媽對孩子的過分愛戀可能造成“戀母情結”

經過深入溝通,我發現小時候母愛給予過度而父愛的缺失,讓林宇在潛意識中沉溺于溫暖母愛的情感中;被父親指責,讓他理智上討厭父親,潛意識卻會非常認同父親的力量感和控制感。這樣就會造成他的男性氣質較弱,對媽媽過于依賴。

1、心理固著讓孩子的心理發展停滯(不太通,心理固著不就是心理發展停滯不前嗎?)

名詞解釋:心理固著:人生經歷幼年、童年、青年、成年四個階段。人在正常情況下總是連續不斷地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但有時會停頓不前,這停頓如果發生在心理發展過程,就稱為心理固著。

兒子更依戀母親,女兒更依戀父親,是人在幼年時期,尤其是3~6歲階段兒童性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有的情感現象。小男孩渴望自己成為媽媽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整日與媽媽形影不離,希望得到媽媽時刻的關注。小女孩對爸爸也有著同樣的情感。對于孩子的這種現象,一般持續一年左右,就會順利自然過渡。

孩子在1歲半至3歲時是敏感性和依賴性最強的時期,如果媽媽過分保護和溺愛孩子,就會人為地造成孩子嬰兒化心理期的延長,干預了孩子獨立性的形成。(這個意思可以提煉標題)嬰兒時期,媽媽的懷抱、愛☆禁☆撫等良性刺激對嬰兒的身心發育極為有利,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媽媽還如小嬰兒一般對待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強化孩子的戀母心理。換言之,正是由于林宇媽媽過分愛憐,才造成他的心理幼稚,依賴性強,孤僻不合群,不會與同齡人交往、男性氣質較弱等問題。

2、母愛的過度會削弱男孩心中的男性氣質

Tips:性☆禁☆器期:從3-6歲,快樂來自于對性☆禁☆器官的成績,兒童對異性父母有亂☆禁☆倫的愿望(戀母情結或者戀父情結),此時幼兒開始注意性別,出現好奇心。

在精神分析的理論中,3-6歲的兒童,處在性☆禁☆器期,這是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這時候兒童的興奮和緊張集中于生☆禁☆殖☆禁☆器。就是對異性父母的一方有了強烈的愛和占有的渴望,而對同性父母的一方則想有排斥。如因對母親的愛而發展起來的與父親的敵對(戀母情結)。女兒也在這一階段因愛父親而形成與母親的敵對。

簡單地說,在孩子3-6歲的時候,女兒愛戀爸爸,會認為媽媽沒那么好;而兒子會更依戀母親,內心想取代爸爸。如果這種愿望受到了母親無意識的鼓勵,例如在林宇的家庭,母親對孩子過分憐愛和呵護,而父親又比較強勢、有控制感、不善于表達對孩子的愛,沒有在孩子心中將良好的父親形象,這大大削弱林宇心中的男性氣質;加之媽媽對孩子過分的關愛,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林宇的戀母行為的出現。

二、育兒建議:父母需引導孩子擁有社會化的情感

其實孩子過分地依戀母親,整日圍著媽媽轉,生活圈子過于狹窄,對孩子智能發展、合群行為的養成等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還會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感情脆弱,不能適應社會。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是社會的一員,他必須同各種人接觸,必須具有社會化的情感。

1、媽媽要克服“感情私有”的心態

一般來說,過于戀母的孩子可能是由媽媽的“感情私有”造成的。就像林宇媽媽一樣,有些媽媽希望孩子只愛她一個人、只對她一個人親熱,孩子越依戀她,她感覺心理心里越安全。殊不知,這種“感情私有”的狀況也會造成孩子即對親密關系的嚴重依賴。他們不能接受獨立,必須和其他人黏到一起,他們必須通過其他人對自己的在乎,才能覺得自己有價值。他們先是依賴父母,最終是依賴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獄,因為他只知道提要求,讓親人關注自己,但他們卻對親人的感受視而不見。

像君君媽媽很寵愛君君。君君一直和媽媽睡一張床,媽媽會包辦君君生活上的一切,認為這是給君君最好的愛。直到最近,媽媽因工作到外地出差,時間比較長,結果君君出現嚴重的焦慮情緒,他給媽媽打電話,威脅說她不回來,他就自殺。媽媽才反省,可能是自己的教養方式出現了問題。經過咨詢后,知道問題出現在哪里之后,她開始試著放手,讓君君獨立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遇到困難可以向父母或小伙伴求助。開始,君君感覺非常不適應,但逐漸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和快樂。現在君君不會再以提無理要求的方式來尋求媽媽的關注了。

2、在家庭中樹立良好的性別楷模

孩子自從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開始,一般會把自己的同性別父母作為模仿對象。如小女孩就開始學著媽媽的樣子,給娃娃喂飯、拍娃娃睡覺等;男孩則更容易看到爸爸做什么就學著做什么。男孩經常跟隨父親玩耍,女孩跟隨母親玩耍,可幫助兒童認識自己性別角色,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性別角色行為。

路路媽媽對對路路非常寵愛,對路路的照顧一直親歷親為,不允許勞工插手。漸漸地,媽媽發現路路男性氣質比較弱,非常羞澀膽小,遇到一點事情就容易像小女孩一樣哭泣。媽媽在做過心理咨詢后意識到,孩子的性別意識應該早培養,要及時鼓勵適當的性角色行為。現在,周末媽媽會和爸爸一起帶路路進行爬山踢球這類體力活動和行為,并大力表揚他大膽、勇敢,鼓勵他繼續這類活動,并希望他成為一個“小男子漢”。現在路路變得熱愛探索、充滿勇氣,還經常說要“保護媽媽”呢。

在家庭中樹立良好的性別楷模對于兒童性別角色的形成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如果家里缺乏同性父母的榜樣引導作用。可引進親戚、朋友或家庭教師來施加影響,多和同性成人在一起游戲活動,能幫助兒童模仿適當的角色行為。(文:李拯)(本案例系真人真事,其身份已隱去。)

專家介紹:

李拯,心理學碩士,守護心靈工作室高級心理咨詢師,中教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留學心理測評師,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心理咨詢師(二級),意象對話療法準珍珠級心理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