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調和父母不同的教育觀

夫妻雙方為人父母之後, 他們的性別差異在家庭生活中強烈地顯現出來, 猶如回歸到小學時代, 第一次意識到異性的思維和行為與自己的是如此不同。 父母雙方很自然地傾向於用不同的方法教養孩子, 而這樣做的部分原因便是這些不同之處。 不出意料,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 雙方的衝突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儘管這些不同常常是挫敗、失望以及衝突的核心, 但是它們不僅僅給予喜劇演員喜劇表演的材料, 同時也為父母雙方提供了一個機會, 共同創建行為方式的平衡。

孩子會欣然接受父母的不同之處,

Advertisiment
迎合它們, 並隨時隨地樂在其中:“當我受傷的時候, 媽媽很會安慰我, 而爸爸則指導我的遊戲活動。 ”一個孩子, 如果有父母雙方互補的支持, 他會從中受益, 培養出一個全能的、彈性的認知、社交以及情感行為模式。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最後就會更健康.更快樂。

通常, 父母在開始育子時會有許多想法:應該怎樣育子?為什麼在不同的家庭中養育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式?孩子是否應該睡在父母床上?孩子晚上可以哭嗎?可以哭多長時間?我們應該請一個毫無親緣關係的人做保姆嗎?育子觀念一般建立在個人童年經歷的基礎上, 隨著個人後來在這方面的經歷和經驗而有所改變。 沒有人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長大,

Advertisiment
因此在如何養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就必然會有許多的差異。

對於育子, 父母兩人天生就存在差異, 同時兩人又都具有強烈的願望, 想去做些什麼來最大限度挖掘孩子的潛力。 這必然會引起在育子的大小決定上父母某種程度的紛爭。 母親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更自信、更精於社交, 因為她認為害羞是她成長過程中的阻礙;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更靈活、更任勞任怨, 因為他自己的刻板剛直讓他失去了事業中許多重要的機遇。 影響育子的不僅僅是父母各自的過去, 他們的婚姻經歷同樣也會對育子產生影響。 父親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學會表達自己, 說出自己想要的, 因為他已經厭倦了不斷猜測妻子的內心想法;母親希望自己的兒子在情感上能更敞開、更豐富,

Advertisiment
因為她的丈夫有時非常沉默。

父母對孩子情感上的期望並不一定會達成一致。 人們把想要改變自身或伴侶的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但往往有些想法你自己都沒有認識清楚, 更不用說你的伴侶了。 意識不到差異而一味地期望伴侶會以你的方式辦事, 這將時常帶來交流的障礙、錯誤的理解、不能實現的願望、不斷增加的緊張感以及不滿和挫敗。

希望能幫助大家意識到:問題之所在正是解決辦法的出處, 差異正是引向真正的伴侶們永遠幸福生活和共同養育子女的通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