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解決幼兒同伴衝突

在孩子與同伴的衝突中, 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 不放心讓幼兒獨立地解決問題, 常常包辦解決衝突。 實際上, 家長應該理解作為一個獨立的人, 孩子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是必要的, 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 給他們提供機會, 讓孩子充分體驗成功或失敗, 並在其感悟中成長。
(一)家長應正確看待幼兒同伴間衝突的教育價值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 很多家長認為衝突是一種消極行為, 有破壞性因素而加以避免, 實際上, 衝突是去自我中心的關鍵要素, 能幫助幼兒逐漸形成採納同伴觀點的能力,

Advertisiment
為幼兒人際交往奠定基礎。 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核心是去自我中心, 衝突具有如此的功能, 正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家長應為幼兒提供解決同伴衝突的機會
面對衝突, 有些家長把教育重心放在“避免”上, 如:買玩具時, 同樣的玩具會買雙份或多份, 衝突發生時立即分開一起玩的孩子。 家長不能不加篩選地將成人解決問題的標準原原本本地擺在孩子面前, 更不能因為怕麻煩而快速地解決問題。 對幼兒來說, 具體的體驗比抽象的說理更能發展他們社交能力, 幼兒獨立地解決問題後的成功感是言語教育和行為指導無法取代的, “聽過了忘記了, 看過了記住了, 做過了理解了。 ”即使幼兒沒有很好地解決衝突、親歷失敗的經驗,
Advertisiment
也是一種積累。 當面臨幼兒同伴間衝突時, 家長首先應該考慮到的是我能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獲得哪些經驗, 而不是考慮儘快地結束衝突。
(三)家長應注重發揮環境潛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的溫馨氛圍、家長的民主態度和家長的民主態度和家長的社交能力等潛在的環境因素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親子關係融洽, 家長注意提供情感支持, 鼓勵交往, 則兒童在行為規範的內化方面最為有效。 有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交往中吃了虧, 如:沒得到想要的玩具或挨了同伴的打, 家長就打罵自己的孩子, 說孩子沒用。 時間一長, 孩子遇到交往困難時, 把問題或不良情緒悶在心裡,
Advertisiment
這樣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的發展是不利的。 實際上在父母的溫情下, 幼兒會樂於與同伴交往, 且在交往失敗時能接受家長的建議和幫助。 遇到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 家長可作暫時的冷處理, 切忌從幼兒的得失出發處理問題, 使幼兒產生對立, 由於交往壓力而回避交往。 一般父母有較強的社交能力, 幼兒也會在交往中表現出一定的交往策略, 如果父母參與幼兒的交往活動, 能使兒童形成安全感, 有助於幼兒被同伴接納, 形成良好的同伴關係。
(四)家長應給予必要的技能指導
指導時宜將社會認知、具體的行為指導和體驗結合起來, 單方面的指導, 教育效果不大。 如果只進行社會認知方面的教育, 幼兒能說出遇到什麼問題怎樣去做,
Advertisiment
但是到了真實的情景中, 卻不知所措, 或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因此, 從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入手, 示範教授幼兒解決衝突的社會技能, 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 把兒童社會認知的提高和行為習慣的培養結合起來的。
教育不是快刀斬亂麻的事情, 是滴水穿石的過程。 每個家庭, 每對父母, 都應根據自己家庭的特點, 孩子的特點, 來確定最佳的教育方式、方法, 從小處著手, 堅持不懈, 才能有所收穫。 下面有兩個案例分析供家長借鑒。
案例一:
住宅社區的公共活動區:云云和軒軒為了一輛小火車爭搶了起來, 云云大叫著:“小火車是我的!”軒軒也大聲地喊:“小火車是我的!”還打了云云一拳, 云云的媽媽看見了,
Advertisiment
急忙跑過去把他們兩個拉開:“你們不是好朋友嗎?為什麼要打架?”軒軒噘著嘴:“不是好朋友!小火車不給我玩!”云云的媽媽對云云說:“媽媽平時是怎麼對你說的, 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再說小火車一個人玩並不好玩, 要開來開去才好玩, 云云, 你站在這邊, 讓軒軒站在那一邊, 你把車開給軒軒, 軒軒再開給你, 這樣小火車不就跑起來了嗎?”云云和軒軒面對面

站好, 媽媽把他們拉開了約三米的距離, 媽媽拉著云云的手一起蹲了下來, 先把車開向軒軒, 軒軒望著車不動, 媽媽大叫:“軒軒快把車掉個頭開給我們。 ”軒軒把車拿了起來, 往前一推, 車開了過來, 云云高興地笑了起來, 抓過媽媽剛接住的車, 推向了軒軒……
分析: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 家長在幫助幼兒解決衝突的時候,提供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家長在幫助幼兒解決衝突的時候,提供具體的指導讓幼兒模仿是符合幼兒思維特點的,幼兒更易在這樣的指導中受益,避免出現知道對不對,而不是知道具體怎樣做的問題。進行必要的行為指導和練習,有助於習慣的養成,説明幼兒內化規則。在這個案例中,既有簡單的社會人際關係的認知“好朋友是不應該打架的”,更有媽媽運用語言對具體行為的指導:“小火車要兩個人一起開才好玩,云云站在這邊,軒軒站在那邊,小火車對開,這樣就不要爭了。”媽還加入了他們的遊戲。在幼兒期,社會性發展的特點是從習慣到認知,即幼兒是先養成習慣(習慣如何去做)再到認知(為什麼要這樣做的)。
案例二:
鑫鑫家中:熊熊到鑫鑫家玩,兩個人爭搶一輛發光、發聲的小汽車,鑫鑫抓著汽車的輪子大聲叫著:“這是我的汽車!” 熊熊拉著車頭大聲哭著,臉漲的通紅。“別搶別搶!”兩位媽媽從廚房裡叫著沖過去拉開了自己的孩子,鑫鑫的爺爺對鑫鑫說:“爺爺不是叫鑫鑫帶好弟弟嗎?現在弟弟在哭,那是你沒有帶好弟弟呀?”鑫鑫說:“弟弟搶我的小汽車,我要小汽車。”爺爺說:“鑫鑫你是主人,弟弟是客人,主人應該怎樣招待客人?現在你說說你該怎麼做?” 鑫鑫噘著嘴說:“我把所有的玩具都給弟弟玩,小汽車我也給弟弟。”爺爺笑著說:“鑫鑫說的對,也要做的好,你是哥哥,要做出好榜樣,要照顧弟弟。”
分析:幼兒的自我意識是其社會性的核心,爺爺對鑫鑫以語言為主的教導,主要是從社會認知方面入手的,如:“你是主人,弟弟是客人,主人應該好好招待客人”這是對社會規範的認識,“主人應該將自己的玩具拿給客人玩。”“弟弟在哭,沒有帶好弟弟”這是對社會角色的認識,“把玩具給弟弟,讓弟弟不哭,才是哥哥應該做的”。兒童發展心裡學的大量研究表明:兒童的自我意識首先是他態度的反應,爺爺對鑫鑫說的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應該好好招待客人,好好照顧弟弟,將自己的玩具讓給客人、讓給弟弟。爺爺的看法,影響了鑫鑫的看法,使鑫鑫逐漸瞭解“對與不對”“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形成規則意識,並嘗試用規則來適應、控制自己。但是以語言為主的教育行為,會導致孩子口頭上會說出很多與同伴友好相處的原則,真的遇到麻煩卻變得手足無措,要麼向成人求助,要麼獨自悶在心裡,有礙于對幼兒社會性發展。

家長在幫助幼兒解決衝突的時候,提供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家長在幫助幼兒解決衝突的時候,提供具體的指導讓幼兒模仿是符合幼兒思維特點的,幼兒更易在這樣的指導中受益,避免出現知道對不對,而不是知道具體怎樣做的問題。進行必要的行為指導和練習,有助於習慣的養成,説明幼兒內化規則。在這個案例中,既有簡單的社會人際關係的認知“好朋友是不應該打架的”,更有媽媽運用語言對具體行為的指導:“小火車要兩個人一起開才好玩,云云站在這邊,軒軒站在那邊,小火車對開,這樣就不要爭了。”媽還加入了他們的遊戲。在幼兒期,社會性發展的特點是從習慣到認知,即幼兒是先養成習慣(習慣如何去做)再到認知(為什麼要這樣做的)。
案例二:
鑫鑫家中:熊熊到鑫鑫家玩,兩個人爭搶一輛發光、發聲的小汽車,鑫鑫抓著汽車的輪子大聲叫著:“這是我的汽車!” 熊熊拉著車頭大聲哭著,臉漲的通紅。“別搶別搶!”兩位媽媽從廚房裡叫著沖過去拉開了自己的孩子,鑫鑫的爺爺對鑫鑫說:“爺爺不是叫鑫鑫帶好弟弟嗎?現在弟弟在哭,那是你沒有帶好弟弟呀?”鑫鑫說:“弟弟搶我的小汽車,我要小汽車。”爺爺說:“鑫鑫你是主人,弟弟是客人,主人應該怎樣招待客人?現在你說說你該怎麼做?” 鑫鑫噘著嘴說:“我把所有的玩具都給弟弟玩,小汽車我也給弟弟。”爺爺笑著說:“鑫鑫說的對,也要做的好,你是哥哥,要做出好榜樣,要照顧弟弟。”
分析:幼兒的自我意識是其社會性的核心,爺爺對鑫鑫以語言為主的教導,主要是從社會認知方面入手的,如:“你是主人,弟弟是客人,主人應該好好招待客人”這是對社會規範的認識,“主人應該將自己的玩具拿給客人玩。”“弟弟在哭,沒有帶好弟弟”這是對社會角色的認識,“把玩具給弟弟,讓弟弟不哭,才是哥哥應該做的”。兒童發展心裡學的大量研究表明:兒童的自我意識首先是他態度的反應,爺爺對鑫鑫說的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應該好好招待客人,好好照顧弟弟,將自己的玩具讓給客人、讓給弟弟。爺爺的看法,影響了鑫鑫的看法,使鑫鑫逐漸瞭解“對與不對”“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形成規則意識,並嘗試用規則來適應、控制自己。但是以語言為主的教育行為,會導致孩子口頭上會說出很多與同伴友好相處的原則,真的遇到麻煩卻變得手足無措,要麼向成人求助,要麼獨自悶在心裡,有礙于對幼兒社會性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