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要做成功的父母, 只有愛是不夠的。 還需要瞭解和分享孩子的看法和感受, 幫助他們處理負面的情緒, 譬如憤怒、悲哀及恐懼。 這樣, 我們才能在自己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和愛的橋樑, 使孩子成長為更成功、更快樂的人。

在孩子鬧情緒時, 你的反應常常是——

A“別哭了, 媽媽帶你去買雪糕吃。 ”

“來, 爸爸帶你去動物園, 不要再發脾氣啦!”

“你再這個樣子, 我就不讓你出去玩了!”

B“你這個樣子像個男孩子嗎?真丟人!”

“你再吵我就打你了!”

“你自己做錯了事還耍脾氣, 想挨打啊?”

C“回你自己的房間吧, 等氣消了再出來!”

“愛哭你就哭個夠吧!哭夠了再來找我。

Advertisiment

D不理會孩子的情緒反應, 喋喋不休地嘮叨

“人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嘛。 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 已經會自己照顧自己了。 你想想, 爸爸媽媽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

測試結果:

A類——“交換型”父母:

你認為負面情緒有害, 所以每當孩子有憂傷的感覺時, 你就努力把世界“修補”好, 卻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是瞭解和慰藉。

看到父母的這些反應後, 孩子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既然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為什麼我的感覺這麼糟?”次數多了, 孩子會變得缺乏自信, 在情緒上很容易產生很大的壓力。

B類——“懲罰型”父母:

孩子常常由於表達哀傷、憤怒和恐懼而受到你的責備、訓斥或懲罰。 你以為這樣不會“慣”出孩子的壞脾氣,

Advertisiment
或者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堅強。

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帶來恥辱、被拋棄、痛苦、受虐待。 所以, 對於負面的情緒孩子是又憎恨又無可奈何。 長大後面對人生的挑戰時, 孩子會顯得力不從心。

C類——“冷漠型”父母:

你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既不否定也不責駡, 而是“不予干涉”, 讓孩子自己去找辦法宣洩一下或者冷靜下來。

因為沒有父母積極的引導, 一個憤怒的孩子可能會變得有侵略性, 用傷害別人的方式來發洩;一個傷心的孩子會盡情和長時間地哭鬧, 不知道怎樣去安撫自己和舒解自己。

D類——“說教型”父母:

你以為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 負面情緒就會消失, 所以你熱衷於滔滔不絕地講道理。

此時, 孩子感到孤單無助, 仿佛身處黑洞,

Advertisiment
得獨自面對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 而父母喋喋不休的訓導, 只令他苦上加苦。

以上四種是傳統的處理孩子情緒的方式, 顯然都不利於孩子的情商培養。

EQ型父母這樣處理孩子的情緒——

EQ型的父母善於感覺孩子的情緒。 看到孩子流淚時, 能設身處地地想像孩子的處境, 並且能感受到孩子的悲痛;看到孩子生氣時, 他們也能感受到孩子的挫敗與憤怒。

因為父母的接受與分享, 孩子感到身邊有可以信賴的支撐, 所以更有信心去學習怎樣處理面臨的問題。

EQ型父母的處理技巧分為4步:

步驟1 : 肯定

具體做法:直截了當地說出你看到的在孩子臉上流露出的情緒。

例如:“寶貝, 我看到你很傷心的樣子, 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或者, “你看起來不太高興,

Advertisiment
什麼事讓你生氣呀?”作為處理情緒的第一步, “肯定”的意義是向孩子表達:“我注意到你有這個情緒, 並且我接受有這個情緒的你。 ”

父母須明白——

跟所有人一樣, 孩子的情緒也都是有原因的。

對孩子來說, 那些原因都很重要。 嘗試換到孩子的角度, 你會更容易接受孩子的情緒。

特別提醒:無論孩子怎樣回應你, 你都應該讓孩子知道, 你尊重並完全接受他的感受。

步驟2 : 分享

原則:先處理情緒, 後處理事情。

具體做法:幫助孩子去捕捉內心的情緒。

孩子們對情緒的認識不多, 也沒有足夠和適當的文字描述情緒, 要他們正確表達內心的感受是比較困難的。 你可以提供一些情緒詞彙, 幫助孩子把那種無形的恐慌和不舒適的感覺轉換成一些可以被下定義、有界限的情緒類別,

Advertisiment
刻畫出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

例如:“那讓你覺得擔心, 對嗎?”或者, “你覺得被人冤枉了, 很憤怒, 是嗎?”

孩子越能精確地以言辭表達他們的感覺, 就越能掌握處理情緒的能力。 例如, 當孩子生氣時, 他可能也感到失望、憤怒、混亂、妒忌等;當他感到難過時, 可能也感到受傷害、被排斥、空虛、沮喪等。 認識到這些情緒的存在, 孩子便更容易瞭解和處理他們所面對的事情了。

如果孩子急於說出事情的內容、始末、誰對誰錯, 你可以用說話把孩子帶回到情緒部分。 例如:

“原來是這些使你這樣不開心。 來, 先告訴我你心裡的感覺怎樣.”

“哦, 怪不得你這樣反應呢!現在你心裡覺得怎樣?”

孩子需要一些時間去表達他的感受。 耐心些,當孩子正努力地說出情緒時,不要打斷他,鼓勵他繼續說下去。

當孩子有足夠的情緒表達後,你會發現孩子的面部表情、身體語言、說話速度、音調、音量和語氣等都變得舒緩了。

待孩子的情緒稍微平靜下來後,就可以繼續引導他說出事情的細節了。

步驟3 : 設范

設範是指為孩子的行為設立規範,即劃出一個明確的範圍,裡面的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而外面的則是不合適和不能接受的。

比如孩子受挫後打人、罵人或摔玩具,在瞭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情緒並幫他描述感覺後,你應當使孩子明白,某些行為是不合適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

例:“你對亮亮拿走你的遊戲機很生氣,媽媽明白你的感覺。但是你打他就不對了。你想,你打了他,現在他也想打你,以後你倆就不能做朋友了,對嗎?”

對6歲以下的孩子,無須深入解釋“不對”的理由,除非他主動發問。

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他的感受不是問題,不良的言行才是問題的關鍵。所有的感受和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並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接受。

步驟4 : 策劃

人生的每次經驗都會讓我們學到一些東西,使我們更有效地創造一個成功快樂的未來。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總是抱怨人生處處不如意。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則不斷進步、享受人生、心境開朗、自信十足。

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便應該教導他懂得這個道理,而經過上述的肯定、分享、設範三個階段,現在正是恰當的時候。

此時,孩子已經領悟到:現在我知道我感覺糟糕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這些不舒服感覺的問題在哪裡,我應該怎樣去處理這些問題呢?

接下來,你就可以引導孩子找出更恰當的方法來處理負面的情緒。

先問孩子他想得到些什麼。比如,遊戲機不被別人拿走;也有機會坐在汽車前座。

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他自己想辦法,幫助他做出最好的選擇,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

例如:“如果重新來過,除了打他,你能想到其他的方法嗎?”

“下次發生同樣的情況時,怎麼做會更好?”

和孩子討論:為了避免同樣不如意的情況出現,可以採取哪些預防措施。

例如:“剛才亮亮走過來的時候,你對他說些什麼,他就不會拿走你的遊戲機?”

“為了避免你不在的時候別人拿走你的遊戲機,你可以想出多少個辦法?”

如果必要,你不妨以爽快和愉快的態度參與,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耐心些,當孩子正努力地說出情緒時,不要打斷他,鼓勵他繼續說下去。

當孩子有足夠的情緒表達後,你會發現孩子的面部表情、身體語言、說話速度、音調、音量和語氣等都變得舒緩了。

待孩子的情緒稍微平靜下來後,就可以繼續引導他說出事情的細節了。

步驟3 : 設范

設範是指為孩子的行為設立規範,即劃出一個明確的範圍,裡面的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而外面的則是不合適和不能接受的。

比如孩子受挫後打人、罵人或摔玩具,在瞭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情緒並幫他描述感覺後,你應當使孩子明白,某些行為是不合適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

例:“你對亮亮拿走你的遊戲機很生氣,媽媽明白你的感覺。但是你打他就不對了。你想,你打了他,現在他也想打你,以後你倆就不能做朋友了,對嗎?”

對6歲以下的孩子,無須深入解釋“不對”的理由,除非他主動發問。

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他的感受不是問題,不良的言行才是問題的關鍵。所有的感受和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並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接受。

步驟4 : 策劃

人生的每次經驗都會讓我們學到一些東西,使我們更有效地創造一個成功快樂的未來。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總是抱怨人生處處不如意。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則不斷進步、享受人生、心境開朗、自信十足。

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便應該教導他懂得這個道理,而經過上述的肯定、分享、設範三個階段,現在正是恰當的時候。

此時,孩子已經領悟到:現在我知道我感覺糟糕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這些不舒服感覺的問題在哪裡,我應該怎樣去處理這些問題呢?

接下來,你就可以引導孩子找出更恰當的方法來處理負面的情緒。

先問孩子他想得到些什麼。比如,遊戲機不被別人拿走;也有機會坐在汽車前座。

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他自己想辦法,幫助他做出最好的選擇,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

例如:“如果重新來過,除了打他,你能想到其他的方法嗎?”

“下次發生同樣的情況時,怎麼做會更好?”

和孩子討論:為了避免同樣不如意的情況出現,可以採取哪些預防措施。

例如:“剛才亮亮走過來的時候,你對他說些什麼,他就不會拿走你的遊戲機?”

“為了避免你不在的時候別人拿走你的遊戲機,你可以想出多少個辦法?”

如果必要,你不妨以爽快和愉快的態度參與,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