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給寶寶制定家庭規則?

在一個家庭中, 無論對大人還是寶寶, 都需要制定規則。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只是, 有不少父母在實施規則時常有挫敗感, 甚至還把親子關係搞得一團糟。 制定規則的技術要領,符合幼兒心理特點和發展水準。 規則是社會化要求的集中體現, 針對幼兒的規則, 需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發展水準。 高於寶寶的理解水準或接受程度, 必然形同虛設。 例如:

一:把“堅決不讓寶寶玩電子遊戲”轉換為“跟寶寶商定合理的玩遊戲時間”, 將更容易讓寶寶接受和遵守“在午飯和晚飯中間安排合理時間為寶寶選擇安全、富含營養的健康零食作為必要的飲食補充”,

Advertisiment
就比“一點都不能吃零食”更符合寶寶的身心發展需要和自我控制水準。

二:讓寶寶參與規則的制定。 大人在制定規則時, 要充分考慮寶寶的實際需要和感受, 在與寶寶溝通協商之後, 把規則明確寫出來、說出來, 保證寶寶理解並認同, 才能真正直觀有效地指導寶寶的言行。 讓寶寶參與規則的制定, 能保證一些規則和要求的靈活性與彈性。 比如, 要求早晨7:30起床, 寶寶可以加上一條:希望媽媽播放優美的音樂, 或者允許寶寶自己選擇他喜歡的衣服。 這些做法都能讓寶寶有機會表達自我, 釋放壓力, 學會理解和接受父母的權威。

三:你是否把自己的想法和決定強加給寶寶, 或者假定寶寶知道和理解自己的要求?實際上,

Advertisiment
寶貝可能根本不知道或者對此存有誤解。 你“一切為了寶寶”的好意不僅沒有幫助寶寶, 反而招致了寶寶逆反, 或者讓寶寶變得更為退縮和缺乏創造性。 這些問題, 說明在制定規則階段親子溝通出了問題。

四:不給寶寶限定太多。 不宜給寶寶各方面限定太多規則, 只要不影響健康和安全, 不傷害別人, 大可放手讓寶寶大膽地自主嘗試。 凡事訂立規則, 只會讓寶寶裹足不前, 無法釋放天性。 更糟糕的是, 寶寶可能會形成一種意識, 以為只要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感受, 就會被看成是對規則的不敬, 會遭致你的審查和懲罰。 美國心理學家沙法麗·莎巴瑞博士就曾明確指出:一個規矩太多的家庭,

Advertisiment
遲早會崩潰。

理解誤區:規則與自由的關係

規則與自由不是“敵對關係”, 在一定意義上, 兒童發展可以理解為規則和自由的融合, 即對寶寶既有期望和要求, 又有信任和放手, 幫助他實現自我管理基礎上的自由。 實施規則需正確, 尊重寶寶的意願。

·Step1 避免命令的口氣

在規則的實施階段, 你與寶寶的關係不是上級發佈命令、下級絕對服從的對立關係, 這會讓寶寶覺得你只是不斷地要求和審查, 並不真正尊重他的意願, 很快, 寶寶就會對規則置若罔聞, 或者開始逆反, 冒犯你的權威。

·Step2 使用關愛接納的態度

心理學研究者依據接納/反應和控制/命令兩個維度, 總結出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放任型和不作為型。

Advertisiment
權威型是一種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較靈活的教養方式, 這種類型的父母會對寶寶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 會謹慎解釋要求寶寶遵守的理由, 用關愛、接納的態度使寶寶對規則自願服從, 不抱怨、不挑釁。 最為關鍵的是, 根據寶寶遵守規則、控制自身行為的能力, 父母會調整規則和要求。 面對規則, 寶寶有權利和機會發表意見, 根據自身需求和能力來決定如何更好地實現期望。 你的態度將告訴寶寶, “你是一個被尊重、有能力的人, 你能做到”!這種積極的回饋助于寶寶形成穩定安全的情感依戀, 良好的同伴關係, 獨立、自信和自尊, 以及較強的成就感。

注意家庭關係的影響。 規則, 是家庭結構和功能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是關係到全體家庭成員的重要內容,

Advertisiment
家庭關係成為影響規則的重要因素。 媽媽不讓吃零食, 奶奶偷偷給寶寶吃零食, 顯然, 規則是媽媽定的, 奶奶並沒有認同。 當奶奶作為主要照看者時, 這個規則不能發揮預期的作用。

TIPS:關於規則的家庭自查內容

你家裡的規則, 往往是由誰發起的?誰制定的?是年紀大的, 權利大的, 還是最弱勢的一方?規則的內容是來自發起者的個人經驗、主觀意志還是大家的共識?當家庭成員意見不一致時, 是否都有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如果在與寶寶互動過程中, 發現規則有不合理之處時, 是否會大家協商進行調整?在遵守規則方面, 所有的家庭成員是否都能做到要求一致、以身作則?

任何時候, 規則對於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尊重和開放的, 是滿足家庭發展和個人人性化需求的結合;同時,規則又是隨著時代、個體成長和事物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的。於是,規則和自由在成人與兒童的精神交流、生活碰撞中實現了平衡。

是滿足家庭發展和個人人性化需求的結合;同時,規則又是隨著時代、個體成長和事物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的。於是,規則和自由在成人與兒童的精神交流、生活碰撞中實現了平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