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滿足寶寶的心理需求?

嬰兒來到了人間, 從落地的最初一刻就開始接受人類社會的教育, 慢慢地, 他將從一個“生物人”逐漸變為“社會人”, 他會產生作為人所具有的各種心理活動。 0到3歲的寶寶除了在生理上滿足吃好, 睡好, 生活有規律, 環境清潔衛生以外, 還要滿足心理上的需求。 那麼, 這些年幼的寶寶在想些什麼?他們有哪些心理上的需求呢?

清晨睜開眼, 想看到父母笑臉寶寶需求每天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早上醒來後不必馬上被大人催著趕著要他起床;讓他睜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歡的親人的笑臉相迎:“寶寶早, 寶寶睡好了嗎?太陽公公請寶寶起來啦!”幾分鐘後,

Advertisiment
等寶寶完全蘇醒, 心情愉快了, 再為他起床穿衣, 洗手洗臉。

2歲以後的寶寶可以和父母同桌進早餐, 早晨這段時間雖然短暫, 但寶寶卻能在與父母短暫的相處中感受到親切和歡快。

當爸爸媽媽離家去上班, 要擁抱或親吻寶寶的臉, 和他皮膚接觸, 以滿足他的情感需求;說上幾句鼓勵他的話, 微笑著和寶寶說再見。 清晨的這一段時間, 父母的笑臉和關心會給寶寶的一天帶來新的氣息和良好的情緒。

想和父母說話玩耍3歲前的寶寶特別依戀父母, 常想和父母親近, 說說玩玩。

有的爸爸媽媽上班忙工作, 下班忙家務, 晚上還要讀夜校, 有的要看電視或打麻將, 常只顧及寶寶的生活需求,

Advertisiment
而忽視寶寶的心理需求, 不把寶寶的情感要求放在心上。 當寶寶拿了玩具找父母玩或對父母說話時, 聽到的回答是:“別來打擾我, 你自己去玩吧!”

正確的做法是, 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後, 應該花一點時間聽聽寶寶的述說、提問, 並為寶寶念兒歌, 講故事, 唱唱歌或和他遊戲。 寶寶的心理得到了滿足, 反而會很高興地獨自去玩或幫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需要和興趣愛好, 他們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 孩子從小受到尊重, 才會產生自尊心, 長大後也會尊重別人。 因此, 家庭中應該有民主氣氛, 父母要求孩子幫助做事應該用請求或商量的語氣, 不可強迫命令。 孩子做完事後, 父母也要對孩子說“謝謝”。

Advertisiment

父母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也要承認錯誤, 若錯怪或冤枉了孩子, 事後應該向孩子道歉。

孩子難免會有錯誤和過失以及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習慣, 爸爸媽媽應該循循善誘, 説明他改正缺點與錯誤, 千萬不要在眾人面前議論、指責孩子, 如說孩子很笨、不聽話、喜歡咬人和打人等。 這將會強化不好的行為, 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1、母親要切實做好第一任啟蒙老師:

母親要對新生的嬰兒多給予撫愛, 及早訓練與建立新生兒主動尋找食物的條件反射。 在每次餵奶時, 用親切溫柔的話語與寶寶交流, 言語刺激, 對嬰兒條件反射的建立幫助極大。 這種條件反射的建立, 屬於最初的智力開發內容, 對促進心理現象的萌發和心理活動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幫助。

Advertisiment

2、給予嬰兒周到的護理:

如按需哺乳, 根據天氣變化進行護理等, 使嬰兒獲得生理上最大限度的滿足, 而經常處於舒適感所帶來的愉快情緒反應狀態, 有利於促使良好的心理品質的發展與形成。

3、母親的撫愛, 應從嬰兒出生後即開始:

通過與嬰兒身體皮膚的直接接觸, 對促進嬰兒皮膚感覺的形成及心理健康發展都起積極作用。

4、佈置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 豐富的營養、充足的睡眠等, 對嬰兒的腦發育極有好處:

腦是人類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因此, 出生後第一個月的腦發育, 是心理活動健康發展的基礎。 尤其是母乳餵養, 對嬰兒的腦發育更有益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