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正確給寶寶測量體溫

養生之道網導讀:

如何正確給寶寶測量體溫?可能很多家長對如何正確給寶寶測量體溫都不是很清楚, 環境、寶寶活動狀況、測量方式等因素都會影響寶寶體溫, 我們到底該如何正確給寶寶測量體溫呢?

寶寶一旦發燒, 家長們總是很緊張, 有的甚至發現寶寶體溫有一點點升高就趕緊往醫院跑, 到醫院後卻發現寶寶體溫又正常了。 這可能是因為給寶寶測體溫的時間或方式不對, 家長所測得的並不是寶寶的真實體溫, 而寶寶其實並沒有發燒。 我們該如何正確地給寶寶測量體溫?

和大人一樣,

Advertisiment
寶寶的體溫並不是不變的, 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 寶寶的體溫常常會出現一些波動。 例如, 在傍晚時, 寶寶的體溫往往比清晨時要高一些;寶寶洗澡、進食、哭鬧、運動後, 體溫也會暫時升高;如果衣被過厚、室溫過高, 寶寶的體溫也會有所升高。 如果寶寶有這種暫時的、幅度不大的體溫波動, 只要寶寶的精神狀況良好, 並且沒有其它疾病症狀和體征, 通常不用考慮是生病了。

小兒時期正常體溫可在一定範圍內波動。 正常人一日之間最高體溫與最低體溫的相差幅度, 依年齡而漸加, 1個月時約0.25℃, 6個月時約0.5℃, 3歲以後約1℃。 在運動、哭吵、進食、剛喝完熱水、穿衣過多、室溫過高或在炎熱的夏季, 都可使體溫不同程度的增高。 所以測量體溫應在小兒安靜和進食後1~2小時進行,

Advertisiment
洗澡後需隔30分鐘才能測量。

給寶寶測量體溫

的正確方法

測量小兒體溫, 除較大兒童用口表外, 年幼兒一般宜在肛門或腋下測試。 體溫表有口表和肛表兩種。 在測量體溫之前, 應用拇、食指捏緊體溫表上端, 將水銀柱甩到35℃以下, 甩表時要避免表碰壞。 讀看體溫表度數時, 用手(通常均用右手)拿住體溫表上端, 橫著水準方向(與眼的視線平行)緩緩轉動體溫表, 即可清晰看出水銀柱上升的刻度(就是測得體溫的度數)。 體溫表用畢, 將表橫浸於70%酒精或60度白酒中消毒30分鐘, 取出後用冷開水沖洗, 擦乾後放回表套內保存備用。 體溫表切忌加溫消毒或用熱水沖洗, 以免損壞。

1、腋下測量法小嬰兒可測腋溫,

Advertisiment
在測溫前先用幹毛巾將腋窩擦乾, 再將體溫表的水銀端放於腋窩深處而不外露, 家長應用手扶著體溫表, 讓小孩屈臂過胸, 夾緊(嬰幼兒需抱緊), 測溫7~10分鐘後取出。 注意體溫表和腋窩皮膚之間不能夾有內衣或被單, 以保證其準確性。 正常腋下體溫一般平均為36~37℃。 此處簡便不需脫衣, 但當氣候寒冷時或測溫時間不足時, 測得的溫度可較低。

2、肛門內測量法肛表最準確, 但對小兒刺激大。 肛門內測量時, 選用肛門表, 先用液體石蠟或油脂(也可用肥皂水)滑潤體溫表含水銀一端, 再慢慢將表的水銀端插入肛門3~4釐米(嬰兒1.5釐米即可), 家長用手捏住體溫表的上端, 防止滑脫或折斷, 3~5分鐘後取出, 用紗布或軟手紙將表擦淨, 閱讀度數。

Advertisiment
肛門體溫的正常範圍一般為36.5~37.5℃。

3、口腔內測量法口表只適用於能配合的年長兒童, 37℃以下為正常。 將口表水銀端斜置於小兒舌下, 囑小兒閉口(勿用牙咬), 用鼻呼吸, 3分鐘後取出, 擦淨後閱讀度數。

不同部位體溫值不同

測量體溫時, 可以測量腋下、口腔或直腸,

Advertisiment
不同的部位, 正常的體溫值範圍也會不同。

1、不同部位正常體溫參考值

口腔體溫範圍:36.7℃-37.7℃;

腋窩體溫範圍:36.0℃-37.4℃;

直腸體溫範圍:36.9℃-37.9℃。

2、不同部位體溫測量方法

腋下測溫法:先將汞柱甩到35℃以下, 將水銀頭放在腋窩中間, 用手臂把溫度計夾住。 如腋下有汗要擦乾, 5分鐘後取出體溫表查看。

口腔測溫法:測溫前先對口表消毒, 將水銀端斜放於舌下。 讓孩子放鬆, 閉口用鼻呼吸, 注意不要用牙咬體溫計, 不要說話, 3分鐘後取出, 查看讀數。

肛門測溫法:肛門測溫要使用肛表。 先將汞柱甩到35℃以下, 在肛表頭上抹一點石蠟油或食用油, 讓孩子側躺在膝上, 將表從肛門輕輕插入2-2.5cm,3分鐘後拿出, 用紙巾擦乾淨, 看體溫。

頸部測溫法:在孩子熟睡時將體溫計放在脖子下面, 緊貼皮膚,輕輕夾住,如有汗液要先擦乾,過5分鐘檢視體溫。

紅外測溫法:採用紅外感溫技術,無需接觸就可快速測得體溫,一般是測耳道或額頭,操作非常方便。

39育兒提醒,5歲以下的孩子,不推薦測量口腔和直腸溫度,因為孩子太小,體溫計放在嘴裡易被咬破,不僅會紮傷孩子,洩露的水銀對孩子傷害也非常大;測直腸溫度時,用力的輕重及插入的深淺都不好掌握,也比較危險。

注意事項

1、測量體溫時,應事先查看體溫表有無破損。

2、3歲以內或智力較差的小兒均需專人在一旁看護,並協助用手扶托住體溫表。

3、萬一小兒不慎咬破體溫表吞下水銀時,不要驚慌失措,立即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緩汞的吸收,一般均能排出體外,不致引起中毒。

如何選擇體溫計

給寶寶量體溫,安全和準確最重要,因此選擇一款適合的體溫計也是很重要的。市面上體溫計主要有水銀、電子、紅外線等幾種類型,家長該如何選擇?

1、玻璃水銀體溫計

我們平常使用最多的,也是最傳統的就是玻璃水銀體溫計。有專家表示,玻璃水銀體溫計是測量最準確的。玻璃水銀體溫計既可以測腋下體溫,也可以用來測量口腔和直腸內的溫度,如果是用來測量口腔或直腸溫度,要做到給孩子專表專用,且使用前後要用酒精消毒。

2、電子體溫計

電子體溫計,使用非常方便,但需要經常進行校準。建議家長掌握好用這種體溫計量出的基礎體溫,比如,寶寶的正常體溫是36.5℃,但用電子體溫計基礎體溫變成了37℃,那麼只要寶寶不超過這個溫度就是正常的。

3、紅外線體溫儀

紅外線體溫計有耳溫儀和額溫儀兩種。紅外線耳溫儀與電子體溫計類似,只不過測量的是耳道溫度,超過37攝氏度算發燒。額溫儀是測量額頭的溫度,從理論上來說,也是超過37攝氏度算發燒,但額頭溫度受周圍環境溫度影響很大,比如冬天剛從外面回來,測額頭的溫度肯定很低,夏天剛在陽光下做完運動,額溫肯定會比較高。

4、額頭體溫貼

額頭體溫貼屬於化學標點測溫計,直接貼在寶寶額頭上,1分鐘左右就能通過顏色變化顯示出體溫變化。但這種體溫計不能顯示準確溫度,只能提供一個大概範圍。

養生之道網提醒:正確地給寶寶測量體溫,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時間點,然後選擇合適的體溫計,再按照正確的操作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的體溫有一點點高,家長不要過於緊張,可採用物理方式降溫,過1-2個小時再次測量體溫,並且要注意觀察寶寶是否有其它相關疾病症狀,如有惡化則應及時就醫。

緊貼皮膚,輕輕夾住,如有汗液要先擦乾,過5分鐘檢視體溫。

紅外測溫法:採用紅外感溫技術,無需接觸就可快速測得體溫,一般是測耳道或額頭,操作非常方便。

39育兒提醒,5歲以下的孩子,不推薦測量口腔和直腸溫度,因為孩子太小,體溫計放在嘴裡易被咬破,不僅會紮傷孩子,洩露的水銀對孩子傷害也非常大;測直腸溫度時,用力的輕重及插入的深淺都不好掌握,也比較危險。

注意事項

1、測量體溫時,應事先查看體溫表有無破損。

2、3歲以內或智力較差的小兒均需專人在一旁看護,並協助用手扶托住體溫表。

3、萬一小兒不慎咬破體溫表吞下水銀時,不要驚慌失措,立即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緩汞的吸收,一般均能排出體外,不致引起中毒。

如何選擇體溫計

給寶寶量體溫,安全和準確最重要,因此選擇一款適合的體溫計也是很重要的。市面上體溫計主要有水銀、電子、紅外線等幾種類型,家長該如何選擇?

1、玻璃水銀體溫計

我們平常使用最多的,也是最傳統的就是玻璃水銀體溫計。有專家表示,玻璃水銀體溫計是測量最準確的。玻璃水銀體溫計既可以測腋下體溫,也可以用來測量口腔和直腸內的溫度,如果是用來測量口腔或直腸溫度,要做到給孩子專表專用,且使用前後要用酒精消毒。

2、電子體溫計

電子體溫計,使用非常方便,但需要經常進行校準。建議家長掌握好用這種體溫計量出的基礎體溫,比如,寶寶的正常體溫是36.5℃,但用電子體溫計基礎體溫變成了37℃,那麼只要寶寶不超過這個溫度就是正常的。

3、紅外線體溫儀

紅外線體溫計有耳溫儀和額溫儀兩種。紅外線耳溫儀與電子體溫計類似,只不過測量的是耳道溫度,超過37攝氏度算發燒。額溫儀是測量額頭的溫度,從理論上來說,也是超過37攝氏度算發燒,但額頭溫度受周圍環境溫度影響很大,比如冬天剛從外面回來,測額頭的溫度肯定很低,夏天剛在陽光下做完運動,額溫肯定會比較高。

4、額頭體溫貼

額頭體溫貼屬於化學標點測溫計,直接貼在寶寶額頭上,1分鐘左右就能通過顏色變化顯示出體溫變化。但這種體溫計不能顯示準確溫度,只能提供一個大概範圍。

養生之道網提醒:正確地給寶寶測量體溫,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時間點,然後選擇合適的體溫計,再按照正確的操作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的體溫有一點點高,家長不要過於緊張,可採用物理方式降溫,過1-2個小時再次測量體溫,並且要注意觀察寶寶是否有其它相關疾病症狀,如有惡化則應及時就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