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有效地控制暴力行為

要有效地控制寶寶的暴力行為, 家長可以參考下面的方法。

方法1:創造不利於攻擊行為的環境

寶寶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 會模仿喜愛人物的語言、動作, 如果把這種行為帶到現實生活中, 就會導致攻擊行為發生。

情景再現:明明的爸爸是員警 , 他對爸爸可崇拜了, 讓爸爸給他買玩具手槍, 和爸爸一起玩員警抓小偷的遊戲, 當然他是拿著手槍的員警, 讓爸爸當壞蛋。 但是, 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 也要當員警, 經常在抓“壞蛋”的時候把小朋友打哭。

情景再現:寶寶最喜歡看孫悟空的動畫片, 高興了就手舞足蹈,

Advertisiment
大叫:“妖怪, 哪裡跑?”邊叫邊打人。

對於這樣的寶寶, 就要儘量避免讓寶寶接觸有暴力鏡頭的電視劇、動畫片等, 儘量避免提供有攻擊性的玩具(如玩具槍、刀等), 給寶寶提供一個良好的活動氛圍。

方法2:去除寶寶攻擊的強化物

很多時候, 寶寶之間的攻擊多是由爭搶玩具引起的, 由於寶寶缺乏和同伴交往的技能, 語言能力欠缺, 只能訴諸“武力”。

情景再現:帆帆懷裡抱著一個漂亮的皮球, 童童湊上去也想要, 帆帆警惕的看了一眼童童, 把皮球抱得更緊了, 童童一把把帆帆推倒, 把皮球搶過來, 帆帆大哭。

童童和帆帆一起玩, 童童為了得到皮球, 把帆帆推倒, 把皮球搶過來, 這個皮球就是童童攻擊行為的強化物。 遇到這種情況,

Advertisiment
一定要讓寶寶把玩具還給同伴, 如果不把寶寶手裡的玩具拿回來, 就是鼓勵了他, 以後他還會搶別人的玩具, 因為他知道這是得到玩具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所以, 當寶寶因為爭搶玩具發生攻擊行為時, 家長要表明自己的立場, 使寶寶意識到什麼是對, 什麼是錯。

方法3:培養寶寶的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 是指在人際交往中, 個體感受、理解和體驗他人需求與情緒的能力。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明顯痛苦時, 往往會停止攻擊。 然而, 攻擊性很強的人則不然, 他們會繼續攻擊受害者。 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移情技能, 不會同情受害者。 所以, 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 可以通過講故事、角色扮演、情感換位等方法,

Advertisiment
讓幼兒把自己置身於被攻擊者的地位, 設身處地的感受同伴的心情。

情景再現:豆豆睡覺前讓媽媽給她講故事, 媽媽想起她今天和小夥伴氣衝衝搶玩具的樣子, 決定自己編一個小故事。

“豆豆和小米是兩個好朋友, 她們經常一起玩。 有一天, 豆豆媽媽給豆豆買了一個新玩具, 豆豆可喜歡了, 小米也很喜歡豆豆的玩具, 她剛伸手摸一摸, 豆豆就生氣了, 把玩具緊緊抱在懷裡, 還用腳踢小米。 小米好傷心呀。 ”

豆豆聽得很認真, 媽媽問她:“你喜歡這個豆豆嗎?如果小米的媽媽給小米買一個新玩具, 你也喜歡, 但是小米不給你玩, 還踢你, 你會怎麼樣?”

豆豆沒有說話, 媽媽也沒有說。

好一會, 豆豆說:“我不踢小米了。 ”媽媽知道故事收到效果了。

Advertisiment

這個媽媽把寶寶的事情作為故事講出來, 既照顧了寶寶的自尊心, 又通過讓寶寶換位考慮, 感受受攻擊者的心情,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方法4:對寶寶的攻擊行為冷處理

情景再現:浩浩突然伸手在豆豆胳膊上撓了一把, 豆豆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媽媽趕緊把豆豆抱起來, 查看他的抓痕, 輕輕地安慰他, 媽媽沒有批評浩浩, 只是假裝不理他, 媽媽知道他在看著自己, 但媽媽就是不看他。

有時, 寶寶故意淘氣的行為就是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 如果故意不理睬, 對寶寶就是一種懲罰。 所以, 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 不予注意, 即對其攻擊性行為不予強化, 而對被攻擊物件給予充分的關注, 溫柔的安撫, 會使寶寶意識到攻擊行為不被接受,

Advertisiment
從而減少寶寶的攻擊行為。

方法5:鼓勵寶寶的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謙讓、幫助、合作、分享, 甚至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犧牲的一切有助於社會和諧的行為及趨向, 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重要的行為。 寶寶的親社會行為是在父母、同伴的影響下, 通過模仿、認同、內化等心理機制, 在個體社會化過程逐漸形成的。

情景再現:媽媽打來熱水給奶奶洗腳, 寶寶看在眼裡, 記在心裡。 晚上媽媽下班回到家, 寶寶顫顫悠悠地端來一盆水, 嘴裡說著“媽媽洗腳”。

這是電視廣告中的一個小情節, 媽媽的行為感染了寶寶, 激發了寶寶的親社會行為。 所以, 父母要多鼓勵寶寶的親社會行為, 如讓寶寶學會謙讓、分享等, 會減少寶寶之間的攻擊行為。

方法6:父母要做寶寶的榜樣

情景再現:浩浩與小夥伴玩時,經常咬人、打人,被打的寶寶的家長很不樂意。當又一次有家長找上門來時,浩浩爸爸忍不住了,狠狠教訓了浩浩。“爸爸打人,我也打人”,這是浩浩哭著喊出來的一句話。

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經常會很生氣,通常會“以暴制暴”,但是豈不知這樣更給寶寶一種認知上的誤解——如果別人做的不對,就可以打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寶寶的第一個三年,父母對寶寶的影響最大,所以,父母要為寶寶樹立好的行為榜樣,應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瞭解寶寶攻擊行為的原因,對寶寶的行為進行有的放矢地糾正,而不是怒駡責打孩子,使家庭環境、家庭成員之間處於和諧溫馨的氛圍中。

心理透視:寶寶攻擊也有特殊原因

對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不能一概而論,爸爸媽媽應該站在寶寶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麼讓寶寶不得不動用“武力”,只有知道寶寶為什麼這樣做,才能有的放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寶寶用嘴探索世界造成的攻擊行為

鏡頭1:寶寶和媽媽坐在床上玩,寶寶把伸手能拿到的玩具都要放到嘴裡嘗一嘗。媽媽望著寶寶笑,寶寶爬到媽媽懷裡,頭枕在媽媽肩上,咬了媽媽一口,媽媽疼得直吸氣,寶寶卻若無其事。

鏡頭2:洋洋正坐在地板上堆積木,旁邊的新新玩汽車賽跑,邊玩嘴裡還不停的說著,洋洋被新新吸引了,忍不住探過身子看新新玩,洋洋擋住了新新的活動範圍,新新二話沒說,一把把洋洋推倒,又自顧自玩了起來。

解讀:1-3歲的寶寶,不能準確的把握空間關係。所以在和同伴在一個小空間時,經常會有擠在一起的遊戲的情況,出於一種條件反射,寶寶可能會不自覺地推開擋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對身邊的孩子採取武力進攻的方式。以爭取自己有充足的活動空間。

建議:當寶寶和小夥伴在一起遊戲時,要注意給寶寶們一個寬敞的活動空間和豐富而充足的玩具。這個階段的寶寶,通常是各玩各的,當寶寶由於過於投入而不自覺進入別人的“領地”時,可以提醒寶寶,他影響了其他小朋友的活動,讓寶寶找到自己的活動空間。

肢體語言不當所造成的攻擊行為

鏡頭3: 10個月的童童和1歲半的甯寧是表姐妹,經常在一起玩。一天,媽媽帶著甯甯來童童家玩,童童正坐在床上,甯甯從媽媽懷裡掙脫下來,笑著湊到童童身邊摟住童童的脖子,童童嚇得大聲哭起來,甯寧不笑了,疑惑地望了一眼媽媽,用力把童童推開,童童哭得更厲害了。甯甯看著陽陽,看看媽媽,也哭了起來。

解讀:人們常說:寶寶打人,沒輕沒重。這是因為寶寶對自己的身體動作力度的覺察力和控制力比較差,有時寶寶是向喜歡的人表示好感,但是因為不知如何正確表達,造成了善意的攻擊。

建議:寶寶對自己動作的認知是通過父母以及周圍人的相互作用獲得的。因此,要時時對寶寶的動作作出正確的回饋,當寶寶用力過猛打疼你時,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他,同時給他示範恰當的表示好感的方法。久而久之,寶寶就會懂得如何正確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與小朋友交往了。

語言能力欠缺造成的攻擊行為

鏡頭4:小朋友們在戶外遊戲,瑤瑤和好朋友在搖木馬,瑤瑤看到旁邊有一個皮球,從木馬上下來去撿皮球,西西坐上了瑤瑤的位置,瑤瑤趕緊丟下皮球跑過來,把西西推了下去,自己坐上了木馬。西西大哭起來。

解讀:瑤瑤還沒有玩夠木馬遊戲,他想把皮球拿過來,抱著皮球一起玩,這時看到西西坐在了他的位置,一著急攻擊行為就發生了。這是因為,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當自己有需求時,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只好用動作替代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導致了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建議:2-3歲是寶寶口語發展的關鍵期,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寶寶學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促進寶寶的語言發展,減少由此而造成的攻擊性行為。同時,由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往往會更多地依賴肢體語言來與同伴交往,父母也要強化孩子習得正確的肢體語言。

寶寶情緒不好造成的攻擊行為

鏡頭5:寶寶要吃糖,媽媽不讓寶寶吃,寶寶大哭,但是媽媽並不妥協,把寶寶留在房間,去忙自己的事情了。阿姨看寶寶哭得傷心,想哄哄寶寶,寶寶卻伸手打了阿姨一個嘴巴。

解讀:寶寶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比如餓了、累了,或者要求沒有滿足時,很容易發怒,甚而動手打人。另外,寶寶在學習新技能的時候,和成人的感覺一樣,如果遭遇失敗,寶寶也會氣急敗壞,攻擊行為就很容易出現。

建議:父母要多與寶寶交流,積極關注寶寶的需要,教給寶寶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在寶寶學技能遇到挫折時,當寶寶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父母可以把寶寶抱在懷裡,使他平靜下來,再貼著寶寶的臉,輕聲地鼓勵寶寶,讓寶寶感受到父母的愛,提高寶寶抗挫折的能力。

缺乏分享意識造成的攻擊行為

鏡頭7:奇奇和媽媽去田田家裡玩,田田把玩具都拿到自己身邊,不讓奇奇玩,田田媽媽給奇奇一個小汽車,田田一下子不高興了,用眼睛瞪著奇奇,又伸出小腳去踢奇奇。

解讀: 2-3歲的寶寶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準。現在的家庭大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6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缺乏與同齡夥伴交往的經驗,也缺乏分享意識。

建議:父母在家要有意識地教育寶寶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並在家庭中利用、創設機會讓寶寶來發展分享行為:如讓寶寶與家人分享食物;讓寶寶帶上玩具與其他小夥伴一起玩耍。隨著寶寶集體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和分享行為的發展,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就會越來越少的。

溫馨提示:當寶寶打了小朋友,家長 “三不要”

一不要大聲訓斥打人的寶寶,因為寶寶也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你的訓斥只會讓他感到莫名其妙。

二不要因為寶寶打人,就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寶寶不會理解這個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會讓他攻擊性更強,甚至孩子可能不再信任你。

三不要鼓勵寶寶報復打他的小朋友,如果挨打的寶寶都去報復,那麼“暴力”寶寶會越來越多。

會減少寶寶之間的攻擊行為。

方法6:父母要做寶寶的榜樣

情景再現:浩浩與小夥伴玩時,經常咬人、打人,被打的寶寶的家長很不樂意。當又一次有家長找上門來時,浩浩爸爸忍不住了,狠狠教訓了浩浩。“爸爸打人,我也打人”,這是浩浩哭著喊出來的一句話。

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經常會很生氣,通常會“以暴制暴”,但是豈不知這樣更給寶寶一種認知上的誤解——如果別人做的不對,就可以打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寶寶的第一個三年,父母對寶寶的影響最大,所以,父母要為寶寶樹立好的行為榜樣,應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瞭解寶寶攻擊行為的原因,對寶寶的行為進行有的放矢地糾正,而不是怒駡責打孩子,使家庭環境、家庭成員之間處於和諧溫馨的氛圍中。

心理透視:寶寶攻擊也有特殊原因

對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不能一概而論,爸爸媽媽應該站在寶寶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麼讓寶寶不得不動用“武力”,只有知道寶寶為什麼這樣做,才能有的放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寶寶用嘴探索世界造成的攻擊行為

鏡頭1:寶寶和媽媽坐在床上玩,寶寶把伸手能拿到的玩具都要放到嘴裡嘗一嘗。媽媽望著寶寶笑,寶寶爬到媽媽懷裡,頭枕在媽媽肩上,咬了媽媽一口,媽媽疼得直吸氣,寶寶卻若無其事。

鏡頭2:洋洋正坐在地板上堆積木,旁邊的新新玩汽車賽跑,邊玩嘴裡還不停的說著,洋洋被新新吸引了,忍不住探過身子看新新玩,洋洋擋住了新新的活動範圍,新新二話沒說,一把把洋洋推倒,又自顧自玩了起來。

解讀:1-3歲的寶寶,不能準確的把握空間關係。所以在和同伴在一個小空間時,經常會有擠在一起的遊戲的情況,出於一種條件反射,寶寶可能會不自覺地推開擋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對身邊的孩子採取武力進攻的方式。以爭取自己有充足的活動空間。

建議:當寶寶和小夥伴在一起遊戲時,要注意給寶寶們一個寬敞的活動空間和豐富而充足的玩具。這個階段的寶寶,通常是各玩各的,當寶寶由於過於投入而不自覺進入別人的“領地”時,可以提醒寶寶,他影響了其他小朋友的活動,讓寶寶找到自己的活動空間。

肢體語言不當所造成的攻擊行為

鏡頭3: 10個月的童童和1歲半的甯寧是表姐妹,經常在一起玩。一天,媽媽帶著甯甯來童童家玩,童童正坐在床上,甯甯從媽媽懷裡掙脫下來,笑著湊到童童身邊摟住童童的脖子,童童嚇得大聲哭起來,甯寧不笑了,疑惑地望了一眼媽媽,用力把童童推開,童童哭得更厲害了。甯甯看著陽陽,看看媽媽,也哭了起來。

解讀:人們常說:寶寶打人,沒輕沒重。這是因為寶寶對自己的身體動作力度的覺察力和控制力比較差,有時寶寶是向喜歡的人表示好感,但是因為不知如何正確表達,造成了善意的攻擊。

建議:寶寶對自己動作的認知是通過父母以及周圍人的相互作用獲得的。因此,要時時對寶寶的動作作出正確的回饋,當寶寶用力過猛打疼你時,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他,同時給他示範恰當的表示好感的方法。久而久之,寶寶就會懂得如何正確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與小朋友交往了。

語言能力欠缺造成的攻擊行為

鏡頭4:小朋友們在戶外遊戲,瑤瑤和好朋友在搖木馬,瑤瑤看到旁邊有一個皮球,從木馬上下來去撿皮球,西西坐上了瑤瑤的位置,瑤瑤趕緊丟下皮球跑過來,把西西推了下去,自己坐上了木馬。西西大哭起來。

解讀:瑤瑤還沒有玩夠木馬遊戲,他想把皮球拿過來,抱著皮球一起玩,這時看到西西坐在了他的位置,一著急攻擊行為就發生了。這是因為,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當自己有需求時,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只好用動作替代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導致了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建議:2-3歲是寶寶口語發展的關鍵期,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寶寶學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促進寶寶的語言發展,減少由此而造成的攻擊性行為。同時,由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往往會更多地依賴肢體語言來與同伴交往,父母也要強化孩子習得正確的肢體語言。

寶寶情緒不好造成的攻擊行為

鏡頭5:寶寶要吃糖,媽媽不讓寶寶吃,寶寶大哭,但是媽媽並不妥協,把寶寶留在房間,去忙自己的事情了。阿姨看寶寶哭得傷心,想哄哄寶寶,寶寶卻伸手打了阿姨一個嘴巴。

解讀:寶寶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比如餓了、累了,或者要求沒有滿足時,很容易發怒,甚而動手打人。另外,寶寶在學習新技能的時候,和成人的感覺一樣,如果遭遇失敗,寶寶也會氣急敗壞,攻擊行為就很容易出現。

建議:父母要多與寶寶交流,積極關注寶寶的需要,教給寶寶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在寶寶學技能遇到挫折時,當寶寶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父母可以把寶寶抱在懷裡,使他平靜下來,再貼著寶寶的臉,輕聲地鼓勵寶寶,讓寶寶感受到父母的愛,提高寶寶抗挫折的能力。

缺乏分享意識造成的攻擊行為

鏡頭7:奇奇和媽媽去田田家裡玩,田田把玩具都拿到自己身邊,不讓奇奇玩,田田媽媽給奇奇一個小汽車,田田一下子不高興了,用眼睛瞪著奇奇,又伸出小腳去踢奇奇。

解讀: 2-3歲的寶寶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準。現在的家庭大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6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缺乏與同齡夥伴交往的經驗,也缺乏分享意識。

建議:父母在家要有意識地教育寶寶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並在家庭中利用、創設機會讓寶寶來發展分享行為:如讓寶寶與家人分享食物;讓寶寶帶上玩具與其他小夥伴一起玩耍。隨著寶寶集體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和分享行為的發展,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就會越來越少的。

溫馨提示:當寶寶打了小朋友,家長 “三不要”

一不要大聲訓斥打人的寶寶,因為寶寶也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你的訓斥只會讓他感到莫名其妙。

二不要因為寶寶打人,就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寶寶不會理解這個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會讓他攻擊性更強,甚至孩子可能不再信任你。

三不要鼓勵寶寶報復打他的小朋友,如果挨打的寶寶都去報復,那麼“暴力”寶寶會越來越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