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教育孩學會分享 不做別人心中的“小氣鬼”

 以往的家庭普遍都有兩個以上的兄弟姐妹, 所以不管是吃的還是用的, 都知道相互分享。 但如今的家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 孩子從小獨佔了父母和家裡所有人的愛。 凡是好東西都留給了他一個人, 久而久之則容易導致自私、自大的不良習慣, 不利於塑造優秀品質。

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分享, 不做他人眼中的“小氣鬼”呢?專家建議,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育, 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不要懲罰寶寶

不要對寶寶期望過高, 認識寶寶的成長必經階段, 並且平靜地接受這樣的事實, 或許對媽媽更有幫助。

Advertisiment
當寶寶不肯分享的時候, 如果媽媽加以懲罰或者強迫寶寶去分享, 那麼只會讓寶寶對媽媽和參與分享的夥伴產生怨恨, 進而產生更多的不安全感, 並不會讓他(她)因此變得慷慨。

二、幫助寶寶理解情緒

當寶寶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 父母要視情況及時向寶寶做出解釋, 幫助他(她)理解分享時所遇到的問題。 比如別的小朋友把屬於自己的布娃娃從寶寶手裡搶回去了, 媽媽可以說:“她太喜歡她的布娃娃了, 她現在就想抱著她的布娃娃。 ”如果寶寶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 媽媽要表示理解。

三、給寶寶樹立榜樣

寶寶學會分享的最好方式就是模仿, 媽媽可以嘗試和寶寶分享自己的霜淇淋, 讓寶寶戴自己的圍巾、髮卡、帽子,

Advertisiment
穿爸爸的鞋子、戴爸爸的手套等, 當然也要讓寶寶拿一些東西出來分享, 如一起玩他(她)的玩具、一起看他(她)的故事書。

重要的是要讓寶寶親眼看到媽媽給自己東西或者拿走他(她)的東西, 讓他(她)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和家人分享, 進而學會與其他小夥伴分享自己的玩具、食品等。

四、以平等態度對待孩子, 不專寵不溺愛

在日常生活中, 家長們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家庭成員, 孩子是很重要的, 但不應該享受淩架于所有家庭成員的專權, 該給孩子的自然要給, 不應該給的就沒必要什麼都寵著, 只有這樣, 孩子們才不會自私。

五、日常生活中實踐分享

在家裡, 在和別的小朋友交往中, 家長都應該實踐分享的理念。

Advertisiment
家裡的好食物, 所有家庭成員都要分享, 與小朋友在一起玩, 玩具和食物都一人一份, 以此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理念--“食物和玩具不是專屬我一個人的”。

六、用行動證明分享是快樂的

日常生活中要引導孩子將他的食物和玩具分給家人或別的小朋友, 並且要讓他知道, 分享食物或玩具, 會讓大家快樂。 如, 孩子在吃或者在玩玩具, 父母可以要求參與其中, 並且表現得非常高興, 也要向他表示感謝。 長此以往, 孩子們會明白, 與他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是快樂的事情。

溫馨提示:讓孩子學會分享固然重要, 但也不要刻意的把他“訓練”成一個過度分享的人, 否則就會導致孩子不能照顧好自己的能力, 也破壞了主動分享的愉悅感。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