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寶寶如廁難題

如廁看似一件簡單的事情, 實際對寶寶有著諸多的要求。 不僅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尿意, 還要有一定的反應速度, 同時還需要寶寶能獨立地穿脫衣服。 如廁訓練中, 寶寶常會遇到一些難題。 那麼, 家長該如何應對寶寶遇到的這些難題呢?

如廁難題一:不會脫褲子

有些爸爸媽媽總是嫌孩子做事拖拖拉拉, 經常懷著與其等待還不如幫他做了的想法, 利索地包辦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務, 包括如廁時的脫褲子。 這種做法看似省事, 卻為孩子今後的生活帶來了麻煩, 這些小事會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

Advertisiment
如廁難、起床難、交往難等等, 甚至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應對策略:

(1)穿結構簡單的衣服

孩子學習如廁時, 最好穿結構簡單、容易穿脫的款式。 其中, 帶鬆緊的褲裝最受孩子的歡迎。 一方面, 這些衣服可以讓孩子輕鬆掌握獨立穿脫褲子的技巧, 使他們感到這並不是難事, 進而產生獨立做事的成就感;另一方面, 在如廁中, 簡單易脫的褲子對孩子動作較慢來說, 相差一點時間就可能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 也會讓孩子心理上產生完全不同的感覺。

(2)讓孩子獨立穿衣服

穿脫衣服是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重要內容, 父母要告訴孩子如何穿、脫衣服, 並耐心等待。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 大人偶爾可以幫忙, 但不要次次包辦。

入廁難題二:“忘記”上廁所

Advertisiment

有些孩子已經知道要到衛生間大小便, 但表現總是時好時壞, 常常因為貪玩而尿濕了褲子, 雖然為此沒少挨媽媽的巴掌, 但是沒過多久他就又會重蹈覆轍。 其實對孩子而言, 獲得某項新技能大多需要經過幾次反復才能穩定下來, 操之過急只能適得其反。

應對策略:

(1)多一點耐心和寬容

如廁過程中, 任何一個環節出了意外都可能導致孩子反反復複的表現。 因此父母需要分析孩子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而不是著急教訓孩子。 教訓孩子很可能使孩子因恐懼而更難如廁, 並在心理上形成自己不能幹、總是做不好的陰影, 在如廁訓練和孩子心靈健康發展中製造障礙。

(2)及時提醒寶寶如廁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

Advertisiment
好奇心的驅使會使他們忘記身體的感覺, 常常是發覺自己要尿的時候已經尿了或者想憋也憋不住。 父母可適時地提醒孩子如廁。 孩子一般在憋尿時會表現為臉紅、夾著雙腿, 父母可根據孩子的表現以及時間間隔提醒孩子及時如廁。

入廁難題三:換個環境不能輕鬆如廁

有些孩子在家時已經學會了自己上廁所, 可到了幼稚園卻總是尿褲子, 不是嫌髒就是找藉口說自己不想尿了。 其實, 在熟悉的環境中, 孩子的狀態是最放鬆、自在的。 在陌生的環境中, 尤其當自己所依戀的爸媽不在時, 孩子難免會緊張, 無所適從。 新環境中的任何一個小原因都可能導致孩子如廁“失調”。

應對策略:

(1)鼓勵、耐心等待

對新環境的適應需要一段時間,

Advertisiment
因此父母一定要靜心等待, 除了給孩子必要的幫助外, 儘量避免不斷地詢問孩子, “你今天在幼稚園裡尿尿了嗎?”“你今天有沒有憋尿?”等類似的問法可能會強化孩子的焦慮心理, 讓孩子很沒有“面子”, 所以我們應給孩子一些時間克服暫時的困難, 將孩子如廁真正當做一件平常事來看待。

(2)瞭解孩子的想法

父母首先要知道孩子排斥新環境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盲目的說教和忽視孩子的真實想法只能讓尿褲子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如有的孩子嫌幼稚園的廁所不如家裡乾淨, 父母可以耐心解釋, 告訴他幼稚園的老師經常打掃廁所, 是乾淨衛生的。 同時將情況告訴老師, 在老師的鼓勵與幫助下, 相信孩子很快能適應新環境的。

Advertisiment

當寶寶在如廁訓練中出現一些事故時, 家長一定不能粗暴指責, 要耐心觀察寶寶, 及早找到解決難題的策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