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一、現狀分析
幼兒溺水、走失、窒息、被拐騙等意外傷害事故在報紙、電臺上經常能看到或聽到, 而孩子們的誤食、誤吞現象及異物入耳、入鼻、磕破、跌傷也時有發生。 這是因為幼兒期的孩子生長發育不完善、活潑好動好模仿、好奇心強, 但又缺乏相應的自我保護能力。 為保障幼兒安全、健康地成長, 為孩子們創設安全、優美的環境, 加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教育, 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我們根據幼兒生活素質的目標要求, 選擇了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為此, 我們在小班幼兒入園時通過觀察和家長問捲進行了一次《自我保護》前測。
Advertisiment
結果見附表(28人)。
從附表不難看出, 有60%的幼兒對自己身體上的主要器官有所瞭解, 知道耳朵、鼻子、眼睛和嘴巴, 懂得不把異物放入耳鼻口內的僅僅占39.3%;對於不輕信陌生人的話, 遇到危險會呼救的人所占的比例較少, 僅32.1%。 這在平時的活動中就能觀察到, 他們常常會擅自離開隊伍而自由活動, 僅有部分幼兒能做到身體不舒服馬上告訴老師或成人, 更不知道“病從口入”的道理, 活動時常會不自覺地弄傷自己, 卻說不出弄傷的原因;外出遊玩時僅有25%的幼兒跟著老師靠右邊走,不亂穿馬路。
二、對策和手段
(一)精心設計教育活動, 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小班的幼兒剛剛離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懷抱,
Advertisiment
來到幼稚園這個大家庭中, 還不太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想回家的願望非常強烈。 針對這一情況, 我們設計了《不跟陌生人走》、《爸爸媽媽不在家》等活動, 創設了幾個生動有趣的情景表演, 讓幼兒在看看、講講中, 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如:當你獨自在家時, 有人來敲門, 你會怎麼辦?有人自稱是你爸爸媽媽的好朋友來接你回家時, 你能跟他走嗎?當你在商場或街上與爸爸媽媽走散時, 你會請誰來幫助你呢?通過活動, 幼兒明白了不能輕信陌生人的話, 不隨便吃陌生人的東西, 不跟陌生人走, 在家不隨便開門, 遇到困難請員警或商場營業員幫忙等, 培養幼兒養成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過程中, 我們還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圖片、錄影、故事,
Advertisiment
創設了木偶表演區、圖片改錯區, 幼兒在動手動腦動嘴, 運用多種感官親自參與實踐活動, 提高警覺性, 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教會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求救方法應付突遭的危險。 打電話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把一些特殊號碼, 如報警110、火警119、救護120等, 製作成多媒體課件, 畫面生動形象, 色彩鮮豔、逼真, 動感的效果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 這些特殊號碼在不知不覺中就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腦海中。 隨後, 我們開展了“我會打電話”活動, 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 學會“撥”、“按”電話的正確方法, 使用禮貌用語:如你好、請、再見、謝謝等, 知道自己家的住址、電話號碼。 遇到危險時會主動求助, 也可請鄰居幫忙,
Advertisiment
但千萬不能自己爬到陽臺或窗臺上去, 以免不測。
(二)在日常生活中, 加強幼兒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
1、來園離園活動中的自護教育
幼兒在來園離園的路上常發生一些腳壓傷的事故, 原因大多是幼兒坐在父母的自行車上, 腳亂擺放而軋在自行車車輪中, 輕則輾去皮, 重則傷及骨。 針對這一情況, 在晨間談話時, 設計了“明明的腳怎麼啦”的談話活動, 通過觀看錄影、幼兒自由講講, 明白了腳是我們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要保護它不受傷害, 進而遷移到要保護好雙手, 要安全地使用剪刀, 不拿著尖的東西亂跑, 吃東西時不大聲講話和發笑, 不能把鉛筆、筷子當玩具等。 同時知道了不能用髒手揉眼睛, 不能把珠子、豆子等小東西塞入耳朵中玩,
Advertisiment
也不能把別針、鈕扣、硬幣等含在嘴巴裡等等, 萬一發生意外, 不能用手指亂捅亂挖, 應及時告訴家長或老師等。
2、戶外體育活動中的自我防護教育
它不僅能鍛煉幼兒身體, 而且直接受陽光和新鮮空氣等自然因素的刺激, 有利於幼兒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 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自由選擇遊戲, 老師可根據幼兒活動量的大小隨時組織幼兒玩一些情節較為複雜的遊戲, 如“過城門”、“老鼠籠”、“老鷹抓小雞”等等, 幼兒百玩不厭。 但同時, 幼兒由於玩得非常專注、非常投入, 也容易發生一些碰撞、擦傷等現象, 球類活動中此類現象更多。 為了更好地開展好活動, 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追逐跑時,要求幼兒拍到對方即可,不要非抓牢不放,另一方被拍到後也應立即停止,不再奔跑;在追逐跑時要注意不要和別的幼兒碰撞,要學會躲避和閃讓。又如:在玩球類遊戲時,應先和幼兒討論玩法,要注意不要讓球砸到自己,也不能把球踢到別人的頭上、身上等,要把握方向,在拋接球、滾球和踢球中,要注意速度和力度,以防韌帶和關節扭傷、肌肉 酸痛等,另外,在幼兒活動時,應密切觀察、隨時提醒幼兒,逐漸提高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
3、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
在一日活動中,對幼兒進行隨機的有針對性的自我保護教育。如課間活動時,不追逐打鬧;上下樓梯時按樓梯上的示意圖靠右扶著欄杆輕輕走,不從很高的樓梯臺階上往下跳;就餐時不大聲說笑,以免魚刺、骨頭卡傷喉嚨;不觸摸電源插孔,不用髮夾、螺絲等塞入插孔內,瞭解電的用途及危害等。另外,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偶發事件、突發事件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也是非常好的素材。有一次保育員阿姨在擦櫥窗時,玻璃不幸落地破碎,所幸幼兒正在上課,保育員也沒受到傷害。針對此事,我和幼兒討論:玻璃碎了怎麼辦?玻璃好玩嗎?碎玻璃有什麼危害?怎樣使玻璃不破碎等,孩子們討論得非常熱烈,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並在老師的啟發下找到正確答案。從此以後,幼兒玩時都離玻璃窗、櫥窗遠遠的,並相互告誡:小心玻璃。同時家長也反映:幼兒在家爬高爬低的現象也明顯減少,路邊偶爾看到碎玻璃還會告訴家長要撿起來扔到垃圾桶,以防別的孩子受到傷害。由此可見,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適時地教給了幼兒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應變的能力,才能把危險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
(三)家園合作,努力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不只在幼稚園,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家長對幼兒的影響很大,大部分的自我保護教育的內容存在於家庭之中,教師的指導只是空談,必須有家長的支持與配合,讓孩子在父母的具體幫助下掌握一些自我保護知識。如:父母帶孩子外出遊玩時,可告訴孩子行人要走人行橫道線,要遵循紅燈停、綠燈行的規則,過馬路時要一停二看三通過,要從斑馬線上走;另外也可告訴孩子要保護環境,不亂丟果殼紙屑,不隨便採摘花草樹木,不玩水、不吃不乾淨的食物等;在家裡不玩火,特別是不亂點打火機、不玩電插座,不爬陽臺窗臺,不給陌生人開門,不亂吃藥等等。我們還通過“家長園地”、“家園之橋”向家長宣傳一些安全防護的知識,要正確對待孩子、不過分寵愛、不嬌慣溺愛等一些家教方法,還通過“家園聯繫冊”及時回饋幼兒在園在家的表現,發放家長問卷,及時調整教育策略,促使家長更好地配合我們的工作,從而達到教育的一致性。 例如:追逐跑時,要求幼兒拍到對方即可,不要非抓牢不放,另一方被拍到後也應立即停止,不再奔跑;在追逐跑時要注意不要和別的幼兒碰撞,要學會躲避和閃讓。又如:在玩球類遊戲時,應先和幼兒討論玩法,要注意不要讓球砸到自己,也不能把球踢到別人的頭上、身上等,要把握方向,在拋接球、滾球和踢球中,要注意速度和力度,以防韌帶和關節扭傷、肌肉 酸痛等,另外,在幼兒活動時,應密切觀察、隨時提醒幼兒,逐漸提高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
3、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
在一日活動中,對幼兒進行隨機的有針對性的自我保護教育。如課間活動時,不追逐打鬧;上下樓梯時按樓梯上的示意圖靠右扶著欄杆輕輕走,不從很高的樓梯臺階上往下跳;就餐時不大聲說笑,以免魚刺、骨頭卡傷喉嚨;不觸摸電源插孔,不用髮夾、螺絲等塞入插孔內,瞭解電的用途及危害等。另外,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偶發事件、突發事件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也是非常好的素材。有一次保育員阿姨在擦櫥窗時,玻璃不幸落地破碎,所幸幼兒正在上課,保育員也沒受到傷害。針對此事,我和幼兒討論:玻璃碎了怎麼辦?玻璃好玩嗎?碎玻璃有什麼危害?怎樣使玻璃不破碎等,孩子們討論得非常熱烈,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並在老師的啟發下找到正確答案。從此以後,幼兒玩時都離玻璃窗、櫥窗遠遠的,並相互告誡:小心玻璃。同時家長也反映:幼兒在家爬高爬低的現象也明顯減少,路邊偶爾看到碎玻璃還會告訴家長要撿起來扔到垃圾桶,以防別的孩子受到傷害。由此可見,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適時地教給了幼兒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應變的能力,才能把危險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
(三)家園合作,努力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不只在幼稚園,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家長對幼兒的影響很大,大部分的自我保護教育的內容存在於家庭之中,教師的指導只是空談,必須有家長的支持與配合,讓孩子在父母的具體幫助下掌握一些自我保護知識。如:父母帶孩子外出遊玩時,可告訴孩子行人要走人行橫道線,要遵循紅燈停、綠燈行的規則,過馬路時要一停二看三通過,要從斑馬線上走;另外也可告訴孩子要保護環境,不亂丟果殼紙屑,不隨便採摘花草樹木,不玩水、不吃不乾淨的食物等;在家裡不玩火,特別是不亂點打火機、不玩電插座,不爬陽臺窗臺,不給陌生人開門,不亂吃藥等等。我們還通過“家長園地”、“家園之橋”向家長宣傳一些安全防護的知識,要正確對待孩子、不過分寵愛、不嬌慣溺愛等一些家教方法,還通過“家園聯繫冊”及時回饋幼兒在園在家的表現,發放家長問卷,及時調整教育策略,促使家長更好地配合我們的工作,從而達到教育的一致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