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培養孩子自我督促和檢查

孩子在學校時有老師、同學的督促和檢查, 在家裡有家長的督促和檢查, 但在學校也不是總有老師跟著, 在家裡父母也不總是在身邊, 這時候孩子該怎麼辦?孩子總有長大的時候, 總有離開父母走向社會的時候, 作為家長還能繼續督促和檢查嗎?這就是說, 如果孩子從小沒有養成自我督促和檢查的習慣, 他就不能很好地進入社會。 因此, 而有必要立刻培養孩子在學習和行為兩方面進行自我督促和檢查的習慣。

1.學習方面的自我督促和檢查

在學習中, 怎樣才能知道是否已經掌握了學過的知識,

Advertisiment
其最普通的方法是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測試。 然而老師不能經常進行測試, 家長也不一定知道該測試些什麼, 這時就要靠孩子自己來測試。 開始時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測試, 家長要給他提供進行自我測試的條件和方法, 如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度購買一些階段練習等方面的書, 篩選一些電腦同步教學軟體, 在這些類型的書和軟體中都有各類課程的練習題, 定期地讓孩子進行測試。 當然, 檢查學習效果不是只有題目測試一種方式, 家長還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來檢查孩子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例如, 帶孩子去科技館時讓孩子解釋所見到的現象, 可以瞭解他對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帶他去自然博物館時,
Advertisiment
可以瞭解孩子對人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識學到了多少;也可以讓孩子參加些社會活動, 從中瞭解他對文學等方面的知識是否能靈活運用。 只有在實際運用中才能真正瞭解孩子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這些方法在檢查孩子知識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還鍛煉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如果能讓孩子感覺到檢查不是件苦惱的事, 就容易讓孩子養成自我督促和檢查的習慣, 一旦習慣養成了, 家長也就完成了任務。

在檢查知識的時候, 如果發現雖然孩子努力學習了, 但效果不是很好, 就要從孩子學習方法的角度來考慮了, 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方法的好壞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

Advertisiment
要想知道現在的學習方法是否切實有效的, 就要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來觀察。 如果用的時間很多, 但成效不明顯, 說明學習方法有問題, 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出問題, 不斷地進行改進。 同時, 要讓孩子養成每隔一段時間就回過頭來總結一下這一階段的學習方法與成效的習慣, 從中領會學習方法與學習效果間的關係, 進而自覺地改進學習方法。

2.行為方面的自我督促和檢查

學習成績好的不一定就是好孩子, 這個道理已經不用再多說了。 想要實現行為方面的自我督促和養成檢查習慣, 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習慣。 家長要教育孩子使其敢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可以採用鼓勵和懲罰相結合的辦法。

Advertisiment
當孩子做了一件事, 不論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們都要問一句“這是誰做的”, 當孩子承認之後, 要肯定他勇於承認的勇氣, 再來討論做的事情應不應該。 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習慣, 不要總是包辦孩子的事, 不放心讓孩子獨立做的事可以在旁邊看著, 千萬別插手, 讓孩子遇到些挫折是有好處的。 另外, 家長自己做錯事的時候也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要孩子碰壞了東西就責駡, 而自己碰壞了東西就要找原因開脫, 尤其是當孩子在場時, 更要放下家長的架子, 勇於承擔責任, 這是培養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良好契機。

只有在孩子具有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品質後, 才能談及孩子的自我督促和檢查。

Advertisiment
當孩子意識到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後, 他在行動時就會不自覺地去考慮後果。 為什麼大一些的孩子不會主動把手伸到開水中, 實際上就是因為他知道把手伸到開水中會被燙傷, 自己會感到疼, 要為把手伸到開水中的行為負責。

一個家庭的成員們要經常坐在一起說說話, 在輕鬆的氣氛中對各家庭成員在這一段時間裡的行為做一評論, 不論家長還是孩子都平等對待, 為的是找出問題所在, 也給孩子定期對自己進行反省的機會。 孩子如同一張白紙, 很容易養成一些習慣, 經過一段時間的有意培養, 是能夠形成“三思而行”的習慣的, 在行為上也會勤於自檢, 實現自我督促與自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