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怎樣讓孩子對科學產生興趣?這是很多家長都想得到的答案。

想學好科學, 興趣很關鍵。 諾貝爾得獎者錢永鍵先生, 小時候就在地下室有個操作臺, 他愛在哪擺弄瓶瓶罐罐, 做各種各樣的實驗。 有家長會說:“家裡沒這條件。 ”其實, 生活中的許多小細節都蘊涵著豐富的科學知識, 大家完全可以因地制宜。 做手電筒、煮蛋、粥的秘密…… 杭報小記者文章中場景可都是來源於生活中常見的細節。

所以, 家長們一定要鼓勵孩子在家裡多動手多發現, 如果孩子從小就能在大人面前展示自己實力, 他會逐漸形成“我在科學方面真的挺行”這樣的自信,

Advertisiment
還怕你的孩子學不好科學嗎?

我的小發明

長青小學四(3)班 錢翀

科學課越來越有趣了!今天老師教我們怎樣讓燈泡亮起來, 回到家裡, 我意猶未盡, 拿出燈泡玩起來。

忽然我想起媽媽的抱怨:因為太暗, 看不清水錶度數。 我何不幫媽媽做一個手電筒呢?

我趕緊拿出電池、導線、鐵片, 還找了一個盒子和一些工具, 動手幹起來。

在小盒子上按上鐵片, 兩頭用導線連起來, 再把小燈泡往上一放, 咦?怎麼不亮呢?難道是接觸不好?那就先來個簡單的吧。 把導線一頭放在電池負極上, 用膠帶粘好, 把導線另一頭粘在燈泡上, 再把燈泡底部牢牢按在電池正極那凸起的地方。 燈泡終於亮了!我試了好幾次,

Advertisiment
都沒問題, 再找了張藍色卡紙包好, 一個小手電筒就誕生了。

媽媽正在房間裡看書, 我過去拉上窗簾, 關掉電燈。 媽媽一聲驚呼:“錢翀, 你幹嘛?”我得意地打開我的小手電筒, 照來照去, 心裡美的不行。 媽媽接受了我送她的手電筒, 可是一到媽媽手上, 這手電筒又不靈了。 不是電線連牢了關不掉, 就是接觸不靈打不開, 媽媽說用起來也實在太麻煩了, 看起來我還得再改進一下。 原來搞發明還是很不容易的。

大記者點評:活學活用、善於思考、勤於記錄生活故事, 這都是好習慣, 在此表揚, 再接再厲哦!不過, 我很好奇:不知道你的電筒現在改進好沒?

顛倒蛋

長壽橋小學 六(4)班 範開歆

你能煮出蛋黃熟了、蛋清卻沒有熟透的蛋嗎?

曾經聽說過煮這種顛倒蛋的方法,

Advertisiment
今天, 我便興致勃勃地和爸爸一起做顛倒蛋。

將一個雞蛋原封不動地放入鍋中, 再放入水, 沒過雞蛋, 打開火。 當溫度逐漸上升時, 用溫度計測量, 調整火力, 使水溫保持在65℃~68℃之間。 30分鐘後, 顛倒蛋就大功告成了。 將蛋打進碗裡, 果然是與眾不同的顛倒蛋:蛋黃熟了、蛋清卻沒有熟透。

很想知道顛倒蛋的奧妙, 於是我翻出了一本書, 從書上找到了答案:雞蛋的主要成分蛋白質只要加熱就會凝固, 但是蛋清和蛋黃凝固的溫度卻不相同。 蛋清要在70℃以上開始凝固, 80℃以上時則完全凝固。 而只要溫度保持在65℃~68℃一段時間, 蛋黃就會凝固。 遵循這個原理, 就可以煮出與眾不同的顛倒蛋了。

大記者點評:作者思路很清晰, 第一句就緊扣住讀者好奇的心。

Advertisiment
不過, 文章還有個隱藏的動人細節——爸爸。 其實, 培養小孩的興趣, 家長適時引導很重要, 家長們不僅要鼓勵孩子多動手, 最好一起動手。

煮粥時粥為什麼會溢出來?

長壽橋小學 六(4)班 施周元晶

傍晚, 媽媽邊看電視邊煮粥, 結果電視看過頭了, 一不小心讓粥溢出來了。

我看見後, 感到很奇怪:“媽媽, 為什麼煮粥時間長了, 粥會溢出來呢?”媽媽也不知道。

於是, 我想靠自己的力量來搞懂其中的奧秘。 媽媽提議說:“你可以做個試驗來研究一下啊。 ”“對啊, 我怎麼沒有想到呢?”我一拍腦門, 跳了起來。

我用酒精燈當爐子, 燒杯當鍋, 用麵粉代替粥。 把麵粉倒在燒杯裡, 加點兒水, 然後放在酒精燈上加熱。 大約十分鐘過後, “粥”就從燒杯中溢了出來。

Advertisiment
在實驗中, 我還發現了一個現象, 那就是:“粥”被加熱後, 有一些小泡泡冒了出來。 隨著加熱時間的延長, 小泡泡越來越多, 形成了“泡沫堆”。 最後這些由泡泡組成的“泡沫堆”流到了“鍋外”。

我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在煮粥時, 是因為冒出了一些有黏性的泡沫, 並形成了泡沫堆, 才導致粥溢了出來。

為了證實實驗結論是否正確, 我上網查了資料(以下部分省略, 小讀者們自己找答案吧)

大記者點評:煮粥人人都見過吧?有沒有像這位元小記者這樣思考過呢?看來, 興趣不是靠嘴巴說說就培養起來的, 關鍵還是要從動手實踐中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