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向生病的孩子“妥協”

豆豆媽煩惱:平時就調皮的豆豆, 最近更是磨人了!

上週四晚上, 半夜豆豆突然大哭, 我立刻從熱乎乎的被窩起身去抱他, 當時迷迷糊糊的, 也沒顧上穿外衣, 抱了豆豆大約20多分鐘, 把豆豆哄睡著後就接著睡覺了, 沒想到第二天早晨起來我就覺得不對勁了, 我又感冒了。 更令我不安的是由於豆豆和我的“親密接觸”, 豆豆被我傳染了, 也感冒了。

之後這幾天豆豆明顯的脾氣大了, 愛哭, 而且很粘人。 以往中午睡覺基本上都是姥姥哄著睡, 這幾天卻非得要我, 不然就哭個不停;拉臭臭的時候要求我坐在他的小鴨馬桶旁邊,

Advertisiment
還必須要一隻手揪著我的衣服;怎樣“威逼利誘”都不喝水;最受不了的就是老要媽媽抱著, 做飯也要抱著。

剛開始的時候, 我還和他講講道理, 但看到小傢伙哭得傷心的樣子, 感冒了鼻子不通氣, 一哭起來“呼呼”的, 心就軟了。 豆豆本來就是比較調皮的孩子, 生病起來就更難管教, 經常提出一些千奇百怪的要求, 或者是亂扔東西。

我知道不向孩子壞習慣妥協的父母, 是偉大的父母, 可是面對生病的寶寶, 很難狠下心來,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也擔心妥協了, 寶寶病好後就更難管了!

笑笑媽解析:

豆豆媽的苦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信每個帶過孩子的媽媽都有類似體會:孩子生病後, 往往就一下子變得“嬌氣”了、不“聽話”了,

Advertisiment
這就給父母提出一個兩難問題, 當生病的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過分”要求時, 該不該向他們妥協呢?對此我的看法是:

一、應該適當向生病的孩子“妥協”

教養孩子應該儘量避免溺愛, 否則容易助長孩子的不良習慣, 這的確是個非常理性的育兒原則, 但生病的孩子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之下, 應該得到特殊的對待:

1、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要想實現正常的社會化, 往往需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生活狀態, 生病便是其中的一種, 在這些林林種種的狀態中, 父母對他們的反應方式決定了他們將要習得的行為模式, 如果他們生病的時候, 父母沒有給予他們特別的照顧, 即使在他們明確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 父母也拒絕他們的“粘”,

Advertisiment
則孩子就會認為, 對待病人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這不利於他們建立同情心和學習如何照顧病人。

2、孩子生病的時候, 由於生理的不適, 掌控環境的無助感往往會相對強烈, 情緒容易變得比較脆弱, 在宣洩這類情緒的過程中, 如果我們沒有表現出充分的理解, 則孩子就會認為父母不知道他生病的感受, 難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 不利於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和鞏固。

3、從醫學角度講, 生病孩子的康復過程中, 良好的情緒扮演著“助力器”的角色, 如果這一點得不到保證, 孩子的康復可能會被籠罩的復興情緒拖延的更長, 從這個意義上說, 生病孩子的情緒排解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 適當的妥協有助於保持孩子的好心情,

Advertisiment
加速康復的進程。

從上述意義上說, 孩子生病期間, 父母適當的妥協是必要的, 適當犧牲點原則不僅不會讓孩子更難管, 而且會讓孩子更加信賴我們, 並基於這種信任更加願意接受我們的教養。

二、父母的“妥協”要有個底線父母

向病兒妥協不意味著完全放棄原則, 而是應該適當設置“底線”。 因為孩子在宣洩生理和心理痛苦的過程中, 由於判斷力的局限, 尚不明白自己行為的界限, 往往容易出現許多不利於康復的行為, 比如, 讓她吃藥, 嫌苦不吃, 為了宣洩煩躁情緒, 光著腳在地上亂跑等等。 這個時候, 我們就要幫他們設定一下行為的界限, 這也是對他們的健康負責任的表現, 遇到我們限制或強硬干預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或許會大哭大鬧, 但這種痛苦, 是一種健康的痛苦, 痛苦之後, 他們會漸漸明白, 有些規則, 即使是生病等特殊的狀態下, 也是必須面對和遵守的, 這是他們正常社會化的需要, 也是健康成長的需要。

那麼, 這個妥協的“底線”應該如何設定在哪裡呢?我認為, 至少在下列兩種情況下, 生病孩子的行為是應該受到限制的:

1、 孩子的“嬌氣”行為影響到自身的康復時, 比如, 剛才提到拒絕吃藥、拒絕穿衣服等等。

2、孩子的“嬌氣”行為給自己或他人帶來安全隱患時。 比如, 玩火、拿尖銳物品亂戳亂刺、用小彈弓射擊別人家的玻璃等等。

三、端正常態教養方式有助於減少“妥協”必要性孩子生病期間的異常行為, 總是常態行為“變本加厲”的結果, 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健康狀態下的行為是病理狀態下異常行為的基礎。為了避免“水漲船高”,端正常態生活中孩子的教養方式很重要。一個經常接受規則教育、已經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即使在生病期間,也不會把自己的行為異化到“面目全非”的程度,反之,一個平時就在溺愛中長大、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一旦生病,行為更容易不靠譜,而且,對於這類孩子而言,由於父母平時對他們來說就沒有多少約束力或威信,生病期間必要的“管教”也將更加困難。

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健康狀態下的行為是病理狀態下異常行為的基礎。為了避免“水漲船高”,端正常態生活中孩子的教養方式很重要。一個經常接受規則教育、已經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即使在生病期間,也不會把自己的行為異化到“面目全非”的程度,反之,一個平時就在溺愛中長大、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一旦生病,行為更容易不靠譜,而且,對於這類孩子而言,由於父母平時對他們來說就沒有多少約束力或威信,生病期間必要的“管教”也將更加困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