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的親子關係勝過好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家長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很多新爸爸、新媽媽一直思考的問題。 其實, 好的親子關係勝過好的教育。 那怎樣的親子關係才是良好的融洽的親子關係呢?

1、家長是重要的教育資源

現在的家長都熱衷於把孩子送往名校, 嬰兒時期就送往早教中心, 再上優秀的幼稚園、小學等, 總之就是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專家認為, 在一個人的受教育經歷中, 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其實是父母, 而非學校。 學校能給孩子知識、技能、能力, 而家庭能培養孩子的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視野等,

Advertisiment
這些比前者更能決定孩子將來能否成功。

做父母是最具有挑戰性的事業。 在人的一生中, 父母是最特殊、最重要的身份。 有人說要像做事業一樣來做父母, 因為父母既不能退休, 又不能下崗, 更不能替代, 父母需要一生不斷學習。

2、學會做輕鬆的父母

人的幸福感最本質的來源在於家庭, 親子關係是人生中最華美、最豐富的內容。 現在, 很多人感慨, 做家長真難, 做家長好累, 甚至有些人自稱是“孩奴”。 對此, 專家稱之為“普遍性的育兒焦慮”。 專家分析稱, 這種焦慮有其客觀原因。 現在, 青少年的問題變化很快, 花樣很多。 過去孩子的問題多為早戀、偶像崇拜、打架, 現在則出現網路成癮、手機依賴、賭球、性安全、惡搞玩具、網路婚姻等眾多花樣。

Advertisiment

另外, 家長也應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 有的家長為時刻提防不良社會現象對孩子的影響, 採取“堵”的方式, 一回家就檢查電視、電腦是否發熱, 甚至給孩子帶上定位器, 監控孩子的手機短信。 在“千萬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一錯誤觀念的影響下, 孩子從小到大一直在補課, 拼成績, 拼名校, 由此產生家長普遍的育兒焦慮。

父母的焦慮情緒肯定會給家庭氣氛造成影響, 所以, 要想讓孩子更輕鬆快樂, 家長首先要放下焦慮的包袱, 學會做輕鬆的父母。

3、做“聽話”的父母

好的親子關係有一個重要的表現, 就是親子之間能實現良好有效的溝通。 孩子遇到什麼問題會向父母說, 而不是面對父母的詢問採取“關門”主義。

Advertisiment
這要求家長學會傾聽, 做“聽話”的父母。

在家庭教育中, 一般家庭過於重視教育的正確性, 往往是父母在說, 告訴孩子什麼什麼事該怎麼怎麼做。 但當家長說教的時候, 孩子是否聽進去了?還是把頭扭到一邊, 或者以沉默抗拒?甚至把門關起來?這種所謂的交流往往是無效的。 進行有效溝通的前提就是家長對孩子的充分尊重, 而現在很多家庭的對話中, 家長往往不是父母, 而成了道德的評判者、喋喋不休的說教者、永遠正確的建議者, 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溝通。

事實上, 孩子在遇到問題、情緒出現困擾時, 最需要的並不是一個教育家, 而是能瞭解自己、關懷和包容自己的父母。 如果孩子不願意將在外面受到的困擾告訴家長,

Advertisiment
最可能的原因是:家長曾在聽過孩子的訴說之後, 並沒有表現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納, 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撫, 甚至會加深創傷。 永遠說教的父母是非常可怕的, 要使教育有效, 最重要的是營造溫暖的親子氛圍。 加強親子有效溝通, 讓孩子多說, 家長可以從孩子的傾訴中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彼此才不會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家長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很多新爸爸、新媽媽一直思考的問題。 其實, 好的親子關係勝過好的教育。 那怎樣的親子關係才是良好的融洽的親子關係呢?

4、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出現各種狀況時, 家長很容易只看見孩子的問題, 卻看不見背後的情感需求。

Advertisiment
事實上, “問題行為”是孩子表達需求的另類方式, 孩子借“問題行為”釋放出被壓抑的心理需求。 因此, 出問題的永遠是隱藏在表面背後的“需求”, 而不是行為本身。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 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處理需求的過程, 與一些本質情感相連的需求滿足與否, 就會產生成長喜悅或成長創傷, 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經驗, 都可能對一個孩子的成長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即使他長大成年, 遭遇到一些挫折, 可能都是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經驗的再現。

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務是有階段性的, 家庭教育的重點和方法也因此而不同。 在幼兒和小學階段, 家長的目標是:使孩子建立安全感, 培養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遵守規則,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進入中學尤其是高中後,是孩子“做自己”的時期,孩子獨立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並建立起大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開始觀察社會,渴望瞭解人生,所有的理想與對未來的憧憬只有一個核心:我在社會的位置。這時,父母的教育重點在於:如何理解自我與社會的關係,給孩子社會性的引導。

5、做真實的父母

有些人有“完美”情結: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師、做最好的家長等。專家表示,很多事情確實可以做到最好,但家長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剛剛好”就可以了。因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這樣一些錯誤:以孩子為中心,犧牲了自己的需求、興趣;為孩子包辦一切,剝奪了孩子應該體驗、承擔的。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培養出的往往是放縱的、自我的、沒有責任心的孩子。

因此,我們要做真實的父母:堅持自己的獨立性,重視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承擔家庭一部分責任和義務。專家提醒說,只有父母這只“杯子”是滿的,才可能是健康、愉快的父母,才可能與孩子分享杯中的資源、能量與關懷。這樣做父母會更有成就感和價值感,孩子也成長得更好。如果犧牲自己的一切,容易對孩子提出過高的期望,孩子也會備受壓力,親子關係就不會是溫暖輕鬆的。

小編總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親子關係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育兒專家也提出,好的親子關係勝過好的教育。希望通過以上五點,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們與孩子建立恰到好處的親子關係,成為最佳的“親密戰友”。

培養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遵守規則,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進入中學尤其是高中後,是孩子“做自己”的時期,孩子獨立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並建立起大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開始觀察社會,渴望瞭解人生,所有的理想與對未來的憧憬只有一個核心:我在社會的位置。這時,父母的教育重點在於:如何理解自我與社會的關係,給孩子社會性的引導。

5、做真實的父母

有些人有“完美”情結: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師、做最好的家長等。專家表示,很多事情確實可以做到最好,但家長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剛剛好”就可以了。因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這樣一些錯誤:以孩子為中心,犧牲了自己的需求、興趣;為孩子包辦一切,剝奪了孩子應該體驗、承擔的。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培養出的往往是放縱的、自我的、沒有責任心的孩子。

因此,我們要做真實的父母:堅持自己的獨立性,重視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承擔家庭一部分責任和義務。專家提醒說,只有父母這只“杯子”是滿的,才可能是健康、愉快的父母,才可能與孩子分享杯中的資源、能量與關懷。這樣做父母會更有成就感和價值感,孩子也成長得更好。如果犧牲自己的一切,容易對孩子提出過高的期望,孩子也會備受壓力,親子關係就不會是溫暖輕鬆的。

小編總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親子關係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育兒專家也提出,好的親子關係勝過好的教育。希望通過以上五點,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們與孩子建立恰到好處的親子關係,成為最佳的“親密戰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