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家長不這麼哄孩子

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父母或親朋好友哄逗孩子, 看似是在跟孩子打招呼、教孩子做事情、鍛煉他們的思維和行為能力, 但從孩子心理發育的角度講, 這些做法卻可能傷害了孩子。

1.“寶寶不怕, 打針一點都不疼。 ”小朋友都有去社區打疫苗或是去醫院驗血扎手指的經歷, 家長總是習慣性地安慰孩子說:“寶貝, 打針不疼, 不要怕”。 這種說法看似在安慰孩子, 但實際卻是在對孩子撒謊, 因為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來說, 打針肯定是疼的。 更重要的是, 父母這樣安慰孩子, 恰恰忽略了給孩子提前做心理預設,

Advertisiment
當孩子發現被紮一針很疼時, 就可能會嚎啕大哭。 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打針會有一點點疼, 但為了身體不被病毒“欺負”, 一定要忍住, 寶寶最堅強了。 ”

2.“給阿姨唱首歌, 給你糖吃。 ”在社區裡玩或是家裡來客人時, 有些大人總喜歡這樣逗孩子。 孩子展示才藝, 應該是他們內心自發的想法, 不應該培養孩子為了點“好處”, 就屈服別人, 大人更不能以此強迫孩子表演, 這種做法缺乏對孩子的尊重。 可以對孩子說:“我們都很喜歡聽你唱歌、看你跳舞, 你能為大家表演一下嗎?”

3.“你在玩什麼?給阿姨玩一會兒吧!”如果孩子不給, 會逗孩子說“這麼小氣啊, 不給阿姨玩”;孩子給了, 會說“謝謝, 阿姨不玩了, 你自己玩吧”。 這樣的言語在大人的世界裡是句玩笑,

Advertisiment
但在孩子的世界裡, 他卻會當真。 孩子給了大人玩具, 大人言語的拒絕對於孩子而言是一種“傷害”, 他會覺得是在拒絕他的真誠。

4.當孩子很專注地玩或做事情時, 對他說“寶貝, 快看媽媽手裡拿的是什麼”。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也很常見。 這其實是剝奪孩子注意力的一種行為。 中途打斷孩子, 偶爾一兩次沒關係, 經常這麼做既打斷了孩子的注意力, 又可能會打擊他的積極性。 注意力時間的長短是逐漸提高的, 如果注意力經常被打斷, 對孩子成長可能會有負面影響。

5.“你媽媽不在, 阿姨給你好吃的。 ”有的人看別人家孩子可愛, 會未經家長同意, 忍不住拿零食給他吃, 本是好意, 但由於不瞭解孩子的體質或飲食習慣, 可能會給他帶來一場濕疹或是過敏。

Advertisiment
作為成年人應該首先有這個意識, 在給對方孩子零食之前, 先諮詢對方家長孩子能不能吃, 是否過敏等。

6.“寶貝, 媽媽幫你做。 ”媽媽總是想幫孩子做好每件事。 大人這樣做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權利。 有的孩子對做一件事剛產生好奇心, 就被大人的“幫忙”澆滅了。 所以, 在孩子沒有求助之前, 請不要打斷他的探索。

7.“這個籃球是用來拍的, 不是用來踢的”“這個玩具應該這樣玩, 不是你那樣……” 大人的思維常常是定式思維, 而孩子的思維則常常是天馬行空, 無論是玩玩具還是做事情, 只要不傷害別人或自己, 就應讓孩子盡情發揮, 不要剝奪了他們最可貴的想像力。

8.“寶貝長得最漂亮/最帥。 ”有的孩子確實相貌優於常人,

Advertisiment
家人或親戚朋友會忍不住經常誇獎。 事實上, 大人的這種言語很可能會讓孩子學會以貌取人, 而忽略後天努力。 人的容貌是與生俱來的, 這不應成為孩子獲得肯定的理由。 他們應該因自己的努力或行為而獲得讚揚, 比如心地善良, 對同學很友好, 對長輩很孝順, 能幫大人分擔家務, 能照顧弟弟妹妹, 學習上要求上進等, 只有誇獎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 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強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