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奶水不足很可能是假的!這兩個誤區坑人無數啊

餵奶時, 你有問過孩子舒服嗎?有次巡視病房, 正好看到一位媽媽正坐在床上彎腰餵奶, 我就提醒媽媽道, 「這樣彎著腰喂, 很容易腰背疲勞, 調整一下姿勢, 可以倚著床背, 讓身體放鬆再喂。 」
這位媽媽也覺得彎著腰喂很不舒服, 聽了我的話就換了個姿勢——側躺著給寶寶喂。 沒想到剛剛還安靜喝奶的小傢伙一下子就不高興了, 大聲哭鬧, 一浪高過一浪。
我順手接過孩子, 瞬間就安靜了下來, 還一個勁往我懷裡鑽, 不停地尋找他的食器。

原來寶寶喜歡媽媽坐著抱他餵奶。 媽媽再次調整姿勢後, 寶寶又平靜滿足地吮著奶。

Advertisiment

小貼士

母乳餵養的主體不僅是媽媽, 也是孩子, 我們在強調讓媽媽舒服的同時, 也不能忽略了孩子的舒適。

小寶寶還不會說話, 遇到不舒服的情況往往只能用「哭」來表達, 如果媽媽們沒注意到是因為哺乳姿勢造成了寶寶不舒服, 就很容易誤以為是寶寶不喜歡吃奶, 甚至拒奶。

所以, 在母乳的過程中, 需要媽媽和孩子嘗試各種餵養方式, 共同探索出適合他們的姿勢, 以達到彼此適應, 母嬰都舒適的狀態。

母乳餵養的姿勢有很多種, 最常見的就是側臥式、搖籃式(坐式)、橄欖球式、交叉式。 (點這裡學習正確的哺乳姿勢)

生產過程消耗較大, 剛經歷過生產的媽媽, 常常會採用側臥式給寶寶餵奶, 但隨著小寶寶逐漸長大,
Advertisiment
側臥式就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媽媽和寶寶了, 需要母親和孩子探索一種更為舒服合適的姿勢。

對於特別小的寶寶、乳☆禁☆房過大的母親、剖宮產術後者, 以及雙胎兒, 交叉式、橄欖球式可能更為適用。

奶水夠不夠, 誰說了算?

在母乳餵養門診, 我曾經接診過一產後 12 天的新媽媽, 求助產後奶水不足的事, 奶水不夠孩子吃不飽, 家裡人都覺得她沒奶, 要給孩子餵奶粉, 但她自己還是想給孩子喂母乳。
產婦產後奶水不足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哺乳姿勢不正確, 寶寶的吮吸無法給予乳☆禁☆房足夠的刺激。
在仔細詢問了她產後餵養的經過後, 我基本可以確定, 確實是哺乳姿勢的問題。 正好這位媽媽也帶了孩子一起來, 我就現場手把手指導了起來,
Advertisiment
幫媽媽採取搖籃式的姿勢餵奶, 確保寶寶正確銜乳, 含住乳☆禁☆頭和大部分乳暈, 寶寶終於在媽媽懷裡滿足地吮吸了起來。

其實, 很多媽媽產後並不是沒有奶, 沒奶的表像往往是由於寶寶銜乳姿勢不對、無效吸吮造成的。 這個時候家人要給媽媽們信心, 如果自己的家人都不支持, 產婦也會逐漸喪失信心, 這樣就更難以達成母乳餵養了。

小貼士

母乳的分泌靠的就是多吸吮、勤吸吮, 儘早開奶, 按需哺乳。

除了媽媽, 爸爸和其他家庭成員更應該堅信這一點。 相信孩子天然的需求和自身力量, 保持有效的吸吮才能促進乳汁的分泌。

在臨床中, 我不止一次看到:早產兒的媽媽沒有寶寶的吸吮, 靠手和吸奶器保證每天 8~10 次的擠奶頻率,
Advertisiment
依然能快速下奶;雙胎的媽媽因為兩個寶寶的努力, 一樣可以滿足寶寶的需求。

當然, 這一切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在這段時間, 家人的支持真的很重要, 動不動就「打擊」產婦, 說她沒奶, 還不如直接給孩子吃奶粉, 或是看孩子吮吸幾口沒吸到奶就不讓吸了, 直接給孩子餵奶粉。 這些行為真的會導致產婦「沒有奶」。

實際生活中, 很多人都喜歡對奶水夠不夠這件事發表意見, 但奶水到底夠不夠, 媽媽說了不算, 其他家人說了也不算, 孩子自己說了才算。

寶寶剛出生時, 胃口只有櫻桃那麼大, 到第 7 天也差不多只是雞蛋那麼大, 一次需要的奶量真的不會很多, 大人不能以自己的胃口作為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胃口。

在寶寶還比較小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在保證哺乳姿勢正確的前提下, 按需餵養, 只要孩子有需求就及時喂哺, 沒有時間和次數的規定。 當寶寶開始有自己的餵養規律後, 兩次餵奶間可以安靜熟睡 2 小時左右, 喂哺後乳☆禁☆房變得鬆軟, 尿不濕可以濕 6 次以上。 就說明吸到位了, 夠吃了。 相信自己, 不要總覺得寶寶不夠吃。

成功誕育一個寶寶, 的確很辛苦, 但你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 餵養之路才剛剛起步。

成功餵養、快速下奶往往是沒有捷徑的, 只有用對方法, 再加以「堅持」和「支持」, 遇到困難及時向專業人士求助。

想想那漫長的十月懷胎都熬過去了, 這短則幾天、最長不過幾周的母乳適應期, 為什麼不多給自己一些信心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