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女兒為啥不願和我說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5個層次, 分別是打招呼、講事實、談想法、分享感受和敞開心扉。 孩子小的時候, 與父母的溝通無所不談, 處於最高層次, 即敞開心扉,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 親子關係悄然發生變化, 層次逐漸降低, 有的甚至處於打招呼的層次。 這樣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充滿敵意的房門

武女士今年38歲, 是一家印刷企業的業務主管。 她找到我諮詢, 是希望弄明白女兒為什麼不願意和她說話。 她說:“我女兒悅悅上初二, 住校, 週末回家。 她學習很緊張, 學校伙食又不好, 所以, 從週一到週五, 我每天都在計畫週末做什麼好菜給她吃。

Advertisiment
為了讓她吃得開心, 我在手機上下載了好幾個教授做菜的軟體, 沒事就學習, 我甚至學會了烤蛋糕。 當媽的, 我算是盡心了吧?可是, 那丫頭根本不領情!每個週末回到家, 她就把自己關在她自己的房間裡, 吃飯要叫三遍。 吃飯時也不願和我交流, 問她什麼事, 她支支吾吾, 好像嫌棄我似的。 ”

說著說著, 武女士流下了眼淚。 她不大情願地告訴我, 她的丈夫林先生近來好像也不大願意跟她說話, 不得不說時, 也是越簡練越好, 所以, 她在家有被孤立的感覺, 尤其是看到丈夫和女兒聊得火熱的時候。 “前天晚上, 我在拖地板, 他們父女倆在電腦前下載電影, 聊得可開心了, 說了一大堆外國電影, 好像他倆對奧斯卡獲獎電影都很熟悉。

Advertisiment
我笑著走過去, 想知道今晚看哪部電影。 他倆看我來了, 馬上不說話了, 默默地看電腦螢幕。 我當即把拖布摔在地上。 老娘不幹了!真以為我是這個家的保姆啊!”她餘怒未消, 不知不覺提高了聲調, “最讓我生氣的是, 悅悅太不懂事了, 看我生氣了不來勸慰我, 反倒跑回自己的房間, 重重地關上了門。 我也生氣了, 追過去想討個說法, 沒想到她的房間居然反鎖了!我擂門, 她死活不肯開。 那時, 我感覺房門對我充滿敵意。 那可是我家的門啊!裡面可是我的親生女兒啊!這樣的家, 也太冷酷無情了吧!”

我問:“悅悅小時候跟您的關係怎麼樣?”

武女士說:“那還用說, 當然是非常非常的好!她什麼事都問我, 做什麼都要徵求我的意見。

Advertisiment
比如, 放暑假時她一個人在家, 想吃冰箱裡的霜淇淋也要打我電話, 問可不可以。 變化就發生在初一, 到了初二更嚴重。 有同事勸我, 女大不由娘, 這個年齡的孩子都逆反, 過一段就好了。 其實我也不是矯情, 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無話可說, 怎麼說也不是正常現象吧?”

我注意到, 武女士在描述自己的苦惱時只強調悅悅不懂事, 而刻意回避丈夫的態度, 或許她是不想承認自己是家裡的少數派吧。 無疑, 她是一個不善於溝通的母親和妻子。 因為悅悅正值青春期, 思想單純, 行為直接, 才更容易激怒媽媽。 看來, 武女士需要學習溝通的基本原理, 而第一步, 就是幫她理解悅悅的冷漠。

孩子在自我保護

我告訴武女士,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5個層次,

Advertisiment
分別是打招呼、講事實、談想法、分享感受和敞開心扉。

比如, 你認識一個新朋友, 要做的第一件事通常是打招呼:“你好!”接下來你會問一些問題:“你是哪裡人?做什麼工作?”等等。 這是第二個層次, 談事實。 然後你會和新朋友交談。 “為什麼你來諮詢?”對方回答:“我想知道怎麼與孩子更好地相處。 ”這是溝通的第三個層次, 談想法。 如果在談想法的過程中, 你發現自己贊同對方的想法, 對方也認為你的想法很有意思, 彼此就有可能產生好感, 於是談更多話題, 談著談著開始互相交流一些生活的感受, 表達當時的心情, 這樣, 你們的溝通就進入到了第四個層次, 談感受。 到後來, 如果你覺得他比誰都更理解你, 當你情緒低落、需要支援,

Advertisiment
或是有非常開心的事想與人分享, 就有可能打電話給他。 這樣, 你們就變成了真正親密的朋友, 能敞開心扉, 達到心與心的和諧, 你們之間的溝通就進入到了最高的層次:敞開心扉。

“親子溝通很特殊, 層次是倒著的。 ”我解釋道, “孩子小的時候, 與父母無所不談, 處於溝通的最高層次, 即敞開心扉,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 親子關係悄然發生變化, 層次逐漸降低, 有的甚至處於打招呼的層次, 無話可說。 ”

武女士說:“沒錯, 悅悅就是這樣, 回到家只喊一句‘我回來了’, 然後就回自己的房間。 我感覺, 現在我們母女的關係似乎比第一層次還要低, 簡直到了仇視的地步!”

我告訴武女士,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 父母就是天和地, 是很安全的, 這時的他,對父母敞開心扉,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一切感受和想法,有什麼就說什麼。從什麼時候孩子開始拒絕跟父母溝通了呢?當他覺得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孩子一旦在父母這兒得不到安全感,就不再敞開心扉了。

“其實,變化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我說,“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是伴隨著制約。比如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制止道:‘為什麼總是哭?不許哭!’在孩子大笑的時候父母又呵斥道:‘有什麼好笑的,不許笑!’那麼孩子和世界的溝通方式就會漸漸發生變化。孩子會漸漸得出結論:情感不能隨便表達,爸爸媽媽認為我不夠乖或不夠勇敢,於是不再跟父母分享感受。等孩子長大一些,放學回家跟父母抱怨老師不好時,如果父母馬上站在成人立場上批評孩子,要求孩子尊重老師,孩子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孩子會想,我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危險的,會受到父母的打擊,於是不再跟父母談想法。剩下什麼呢?只剩下講事實和打招呼了。比如:‘媽媽,給我50元錢,要交資料費。’‘爸爸,這是我的成績單,請簽字。’隨著安全感的進一步流失,到最後,親子溝通就只剩打招呼了。‘媽,我回來了。’然後把自己的房門關上,拒絕溝通。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

“最嚴重的是什麼?”武女士急問。

“是離家出走,逃離不安全的家。”我說。

“可是,悅悅跟同學總是聊得眉飛色舞的,偏偏對我……”

我說:“悅悅拒絕溝通,並不是與您對抗,她只是在保護自己。父母經常不理解不支持,不斷打擊,孩子的自我價值就會越來越低,一旦她的自我價值感降到最低,就有可能出現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為了保護弱小的自我,她乾脆用拒絕溝通來躲避被打擊。所以,關閉您家裡那扇敵意之門的人,不是悅悅,而是您自己。”

改變自己是正途

通過兩個小時的耐心解釋,武女士終於承認自己缺乏對悅悅的認同和理解。她說:“既然悅悅不願和我說話是因為她內心缺乏安全感,那麼我該怎樣彌補呢?她冷落我倒也罷了,我總不能讓她有心理缺陷啊!”

我告訴她,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關鍵是要給孩子增加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什麼意思?”

我說:“心理營養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指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父母提供相應的説明。心理營養足夠的孩子,有愛的能力,能獨立自主,有安全感,有價值感,能夠與人很好地交際。心理營養不夠,孩子往往表現出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有問題,有些出現偏差行為,做出傷人傷己的事,跟父母也沒有太多的情感聯繫。”

我進一步解釋,孩子在0~3個月時,是增加心理營養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父母首先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要及時照顧他,親切地抱他、撫摸他。其次,讓孩子擁有一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通常情況下,這個人是媽媽。如果媽媽沒有接納、重視孩子,孩子又找不到替代者,他將一生尋覓。“一旦孩子缺乏心理營養,後果很嚴重,就像一個缺水的人,乾渴會逼迫他不停尋找水源,即使他遇到的是髒水、毒水,也會毫不猶豫地喝下去。

武女士說:“可是,悅悅已經是一個初二學生了,現在再來增強她的安全感,還來得及嗎?”

我說:“心理營養可以在後續的人生裡不斷彌補,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重新獲得心理營養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武女士說:“再難也要補救啊!您快說說,我該怎麼做?”

我說:“補救的唯一方法就是您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言行,但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您必須持之以恆。”

我向她提出以下3條建議:

第一,閱讀心理學書籍,完善自我,提升溝通水準。

第二,放下家長的架子,不要事事指導、提醒,而要把悅悅當“妹妹”看,多認同她的感受,設身處地地為她著想。提供建議時,少用“你應該”“你怎麼能”等句型,多用“我覺得”“如果我是你”等句型,讓悅悅感受到被接納、被尊重、被理解。

第三,著力經營與丈夫的關係。人是感情動物,需要與別人有感情聯繫,如果沒有感情聯繫,人就會充滿恐懼。孩子如此,成人也如此。所以,父母經營好婚姻對孩子非常重要。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父母間良好的關係。父母關係好,孩子自然開心,因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經常相互指責,或冷漠相待,孩子就會害怕,而他不會表達害怕時就會出現許多古怪的行為。

聽了我的建議,武女士頻頻點頭,似有所悟。她忽然又問:“如果我改變了自己,悅悅不買帳怎麼辦?如果她爸爸不配合怎麼辦?”

我笑道:“您放心,心理學原理是,當一個人內心缺少什麼,會本能地尋找,直到找到為止。悅悅正在拼命尋找安全感、認同感和尊重感,怎麼會不接受您的改變呢?同樣,她爸爸也在等待您的改變,只要您改變一點點,他們都會敏感地察覺到,迅速與您互動。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您的家會越來越和美。”

這時的他,對父母敞開心扉,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一切感受和想法,有什麼就說什麼。從什麼時候孩子開始拒絕跟父母溝通了呢?當他覺得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孩子一旦在父母這兒得不到安全感,就不再敞開心扉了。

“其實,變化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我說,“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是伴隨著制約。比如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制止道:‘為什麼總是哭?不許哭!’在孩子大笑的時候父母又呵斥道:‘有什麼好笑的,不許笑!’那麼孩子和世界的溝通方式就會漸漸發生變化。孩子會漸漸得出結論:情感不能隨便表達,爸爸媽媽認為我不夠乖或不夠勇敢,於是不再跟父母分享感受。等孩子長大一些,放學回家跟父母抱怨老師不好時,如果父母馬上站在成人立場上批評孩子,要求孩子尊重老師,孩子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孩子會想,我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危險的,會受到父母的打擊,於是不再跟父母談想法。剩下什麼呢?只剩下講事實和打招呼了。比如:‘媽媽,給我50元錢,要交資料費。’‘爸爸,這是我的成績單,請簽字。’隨著安全感的進一步流失,到最後,親子溝通就只剩打招呼了。‘媽,我回來了。’然後把自己的房門關上,拒絕溝通。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

“最嚴重的是什麼?”武女士急問。

“是離家出走,逃離不安全的家。”我說。

“可是,悅悅跟同學總是聊得眉飛色舞的,偏偏對我……”

我說:“悅悅拒絕溝通,並不是與您對抗,她只是在保護自己。父母經常不理解不支持,不斷打擊,孩子的自我價值就會越來越低,一旦她的自我價值感降到最低,就有可能出現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為了保護弱小的自我,她乾脆用拒絕溝通來躲避被打擊。所以,關閉您家裡那扇敵意之門的人,不是悅悅,而是您自己。”

改變自己是正途

通過兩個小時的耐心解釋,武女士終於承認自己缺乏對悅悅的認同和理解。她說:“既然悅悅不願和我說話是因為她內心缺乏安全感,那麼我該怎樣彌補呢?她冷落我倒也罷了,我總不能讓她有心理缺陷啊!”

我告訴她,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關鍵是要給孩子增加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什麼意思?”

我說:“心理營養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指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父母提供相應的説明。心理營養足夠的孩子,有愛的能力,能獨立自主,有安全感,有價值感,能夠與人很好地交際。心理營養不夠,孩子往往表現出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有問題,有些出現偏差行為,做出傷人傷己的事,跟父母也沒有太多的情感聯繫。”

我進一步解釋,孩子在0~3個月時,是增加心理營養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父母首先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要及時照顧他,親切地抱他、撫摸他。其次,讓孩子擁有一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通常情況下,這個人是媽媽。如果媽媽沒有接納、重視孩子,孩子又找不到替代者,他將一生尋覓。“一旦孩子缺乏心理營養,後果很嚴重,就像一個缺水的人,乾渴會逼迫他不停尋找水源,即使他遇到的是髒水、毒水,也會毫不猶豫地喝下去。

武女士說:“可是,悅悅已經是一個初二學生了,現在再來增強她的安全感,還來得及嗎?”

我說:“心理營養可以在後續的人生裡不斷彌補,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重新獲得心理營養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武女士說:“再難也要補救啊!您快說說,我該怎麼做?”

我說:“補救的唯一方法就是您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言行,但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您必須持之以恆。”

我向她提出以下3條建議:

第一,閱讀心理學書籍,完善自我,提升溝通水準。

第二,放下家長的架子,不要事事指導、提醒,而要把悅悅當“妹妹”看,多認同她的感受,設身處地地為她著想。提供建議時,少用“你應該”“你怎麼能”等句型,多用“我覺得”“如果我是你”等句型,讓悅悅感受到被接納、被尊重、被理解。

第三,著力經營與丈夫的關係。人是感情動物,需要與別人有感情聯繫,如果沒有感情聯繫,人就會充滿恐懼。孩子如此,成人也如此。所以,父母經營好婚姻對孩子非常重要。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父母間良好的關係。父母關係好,孩子自然開心,因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經常相互指責,或冷漠相待,孩子就會害怕,而他不會表達害怕時就會出現許多古怪的行為。

聽了我的建議,武女士頻頻點頭,似有所悟。她忽然又問:“如果我改變了自己,悅悅不買帳怎麼辦?如果她爸爸不配合怎麼辦?”

我笑道:“您放心,心理學原理是,當一個人內心缺少什麼,會本能地尋找,直到找到為止。悅悅正在拼命尋找安全感、認同感和尊重感,怎麼會不接受您的改變呢?同樣,她爸爸也在等待您的改變,只要您改變一點點,他們都會敏感地察覺到,迅速與您互動。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您的家會越來越和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