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太多的鼓勵就像太多的糖

太多的鼓勵就像太多的糖,

你若想讓孩子知道“糖”的甜美,

就不要讓他掉進糖罐出不來。

今天的年輕的一代爸爸媽媽吸取了很多嶄新的教育觀念, 他們往往相信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要不厭其煩地夸, 不遺余力地夸, 要及時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 及時用鼓勵強化它。 ”大部分父母認為孩子的好行為就是這樣鞏固下來的, 因此他們鼓勵孩子的口吻總是夸張得像一個撿到珍寶的戲劇家。

單憑多多夸獎, 就能把孩子塑造成“人見人愛”的天使嗎?在“賞識教育”的發祥地美國, 也有越來越多的知識階層的父母,

Advertisiment
在反思“過分鼓勵”的害處, 太多的鼓勵就像太多的糖一樣, 要知道, 你若想讓孩子知道“糖”的美, 就不要讓他掉進糖罐出不來。

過分及

不當的鼓勵

有何害處

太過高調和夸張的鼓勵

是無用的

“你好乖呀!”“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 你是爸爸媽媽的驕傲。 ”“哦, 今天早上你表現得像一個天使!”對于小于5歲的寶寶來說, 這樣“抽象”的鼓勵毫無意義, 他根本不明白他的哪些行為像“天使”, 哪些行為又成了爸媽的“驕傲”。 既然鼓勵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寶寶的好行為, 那么表揚應該越具體越好。 我們會發現, 一旦我們指出孩子的哪些行為“有進步”, 孩子以后會遵循這些行為規則去做事情, 他就會自覺自愿, 我們的養育過程就會“省力而見效”。 具體到某一個細節的鼓勵往往是低調的,
Advertisiment
比如, “你今天早上主動幫媽媽鋪床, 我真高興, 謝謝。 ”“你主動幫媽媽擺放碗筷, 下樓時主動攙扶爺爺, 真不錯!”低調而具體的鼓勵聽上去隨意而親切, 明白地告訴孩子:“這是應該養成的行為, 我們是一家人, 互相幫忙, 這很自然。 ”

具體而低調的鼓勵, 聽上去才不會很“假”。

過分的鼓勵引發反感和不安

相當一部分父母誤解了“賞識教育”的基本原則, 他們以為“賞識教育”, 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夸孩子的理由來, 甚至認為, “孩子本沒有這些長處, 你夸了他, 他不好意思否認, 自然就會朝這個方向努力。 ”事情果真有這么簡單嗎?孩子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清楚得很, 他會懷疑父母這樣夸他是有他們自己的目的,

Advertisiment
“他們為了讓我乖乖就范才這么說, 他們很虛假。 ”為了表揚“真正的自我”, 孩子很可能得到的贊揚越多, 就越頑劣。 心理學家H·G·吉諾特發現, “幼兒受到過分表揚, 反而會引發反感和不安。 ”對了, 一旦孩子發現父母的鼓勵帶有“哄騙”性質, 他有可能抵觸心理越嚴重。

過分的鼓勵令孩子受不了挫折和批評

心理學家H·G·吉諾特通過幼兒園中400名幼兒的行為心理調查發現, 那些在3歲之前受到父母夸張式的鼓勵的孩子, 進入集體生活后適應得很慢, 容易情緒低落, 人際關系也不佳。 “因為超乎尋常的夸獎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 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 或者自己做事永不會錯。 這樣他受到老師和小朋友的批評時, 會很受不了。

Advertisiment
”因此, 在家受到無微不至夸贊的孩子, 經常到大班快畢業時還沒有喜歡上幼兒園, 他也會時不時產生這樣的困感, “為什么我把玩具撿回抽屜里, 媽媽就會夸我‘真了不起’, 老師卻會批評我沒有把玩具一樣樣收進紙盒里呢?”家庭教育對孩子鼓勵的“過分慷慨”, 事實上與幼兒園的鼓勵原則形成雙重標準, 這讓孩子感到迷惑, 從而更有可能樂意呆在家中, 而不愿意留在集體活動的場景中。

一個在生活中聽慣了好話的孩子, 未來與伙伴的相處也將是艱難的, 因為很明顯, 同齡孩子不會對他的點滴“好處”, 有父母一般熱烈的鼓勵性言辭。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