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人間起衝突要先保護孩子

在網上看到一段廣為流傳的視頻:一對內地母女在香港遊玩時被幾個蒙臉、戴口罩和帽子的當地青年圍罵, 說她們是走私客。 母親不甘受辱, 打開箱子給他們看:“我走私什麼了?”然後香港人說:“就算你不是, 但你同胞是。 ”還說內地人佔用了香港的資源, 搶他們的東西。 小女孩被嚇壞了, 躲在媽媽懷裡哭泣。 媽媽沒有安慰孩子, 反而忙著打電話。

看過視頻後, 我更關心的是那個在圍攻人群與媽媽之間徘徊、受到驚嚇的小女孩。 媽媽一定是愛她的孩子的, 但此時此刻的她卻因忙著與陌生人激烈爭吵, 而無暇顧及小女兒了。

Advertisiment
我認為:作為父母, 衝突時應先考慮保護孩子, 儘快脫離是非之地, 而不是維護正義在先!

大人間衝突的處理方式對孩子有不同影響

有時候, 在公共場合大人與人爭執總是難免的, 家長在處理人際衝突時採取的方式會有所不同。 讓我們看看, 以下3種不同處理方式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方式1:當與別人口角時

有些家長為出一口氣, 與他人對罵, 甚至爆粗口。 這樣做似乎出了口惡氣, 但事實上只能讓雙方都受到更大的傷害, 無法解決問題。

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這種負面情緒有可能通過種種方式傳遞給孩子, 一旦孩子受到驚嚇, 失去安全感, 彌補往往要花上很大的力氣, 而且成效恐怕也很有限。

方式2:當與別人動手時

Advertisiment

在爭執中, 有些家長會因一時衝動而動起手來, 很可能引發不可收拾的後果, 使得矛盾升級, 造成身體上的傷害甚至殃及生命。

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孩子自然會產生難以言喻的恐懼, 更有害的是, 在耳濡目染之下, 孩子會複製大人解決問題的模式:動手打人。 這樣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 事後孩子看似恢復正常的情緒, 但這種影響卻會潛藏在孩子的心靈深處, 隨著孩子的成長, 逐漸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例如, 孩子缺乏注意力、沒有安全感、偷東西、打人、故意找碴或唱反調、明知故犯等。

狀況3:立即躲避火爆現場

一些家長為了不影響孩子, 會採取“逃離是非之地”的方式, 立即帶孩子離開“戰場”。

對孩子的積極影響:這樣做看似逃避,

Advertisiment
但卻能極大程度上贏得對孩子的保護。 當然, 在帶離現場後, 家長還應及時跟孩子做好溝通, 讓孩子瞭解事件真相, 並學會自我保護、盡可能避免意外傷害。

事後幫孩子做心理建設

大人之間的人際衝突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打擊, 有時候孩子表面平靜但不代表沒事。 因此, 家長在處理事件時無論是冷靜還是過激, 事後都需要跟孩子做以下幾步溝通, 別讓事件在孩子心靈留下難以彌補的創傷:

迅速平靜自己的心情

當家長感到憤怒、壓抑、鬱悶和煩躁的時候, 當著孩子的面都不應表現出來, 更不能沖孩子發火, 表達不滿, 這樣做將把壓力“轉嫁”給孩子。 家長應迅速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儘量做到心平氣和。

Advertisiment

馬上給予孩子足夠的安撫

詢問孩子對這件事情的想法、感受和心情, 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並向孩子道歉:“對不起, 媽媽不應該生氣、和人爭吵, 你一定很傷心、很害怕吧?”並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很愛他, 並會全力保護他, 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安全感。

向孩子說明事件前因後果

大人爭吵時, 有些孩子會歸咎于自己, 認為是自己做錯事引發的。 家長要用孩子能理解且貼近他經驗的方式, 向孩子說明整件事情為什麼發生, 對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家長又是如何解決的。 例如, 視頻中的孩子並不瞭解香港人為什麼要罵自己和媽媽, 媽媽事後應該跟孩子說明香港的歷史, 讓孩子明白, 這是大人之間的事, 與孩子無關。 這樣,

Advertisiment
孩子才不會背著負面情緒的重擔。

避免孩子模仿大人的錯誤方式

家長要讓孩子懂得, 大人有時也會生氣, 也會有情緒控制不住的時候, 但總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同時也可以讓孩子一起想想, 還有沒有大家都能接受又可行的好辦法, 這樣做可以避免誤導孩子。

過後幾天, 密切觀察孩子的反應

事件發生後的幾天內, 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表現, 是否有焦慮、哭鬧、恐懼、抑鬱等異常現象, 並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和關愛。

從視頻內容來看, 這位元媽媽遇到了不平的事情, 一個人帶孩子, 又要解決衝突, 的確很不容易。 但現在視頻到處在轉, 母女倆照片被曝光, 孩子也一定受到了極大的驚嚇。 該如何收尾, 緩解和彌補女兒受到的內心傷害, 是這位媽媽首先要做的。

是這位媽媽首先要做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