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外國媽媽說寶寶哭了不要理,這種情況適不適合我們的寶寶?

前一段看到一篇美籍華人的文章。 說在美國, 好多嬰兒在出生後, 都有自己的房間和小床, 至於晚間的餵奶環節也是被取消了的。 同時還提及嬰兒哭鬧的問題。 她所在的地區, 一直認為, 嬰兒在哭鬧時, 通過檢查不是由於餓了、渴了、尿了、病了等正常原因, 父母一般採取不理會的態度。

可這樣的情況也適合我們國內的情況嗎?

孩子在出生後, 發生哭鬧現象時, 我們到底是不抱好, 還是給一個愛的抱抱好呢?

其實, 在國外, 的確有一種叫做“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說法。

這個育兒觀念是一名叫做華生的人提出的。

Advertisiment

他認為對待孩子就能像訓練XX一樣的。

可以說成訓練貴族、醫生、教師、商人或是盜賊、罪犯….

訓練的同時不用考慮稟賦、性格、遺傳等先天因素或者環境因素。

家長可以將孩子對父母的愛訓練出來, 也可以將孩子訓練成任何一種你想要她成為的樣子。

由於這種方法很奏效, 而且立竿見影, 所以, 很快就在當時流傳開來, 並加以渲染和宣傳。

這樣好的育兒方式在幾十年後, 卻得到一個另人心疼的結論。

那就是包括他自己的孩子在內, 有太多人活得很悲慘。

雷納, 他的大兒子多次自殺, 最終在三十歲時, 永遠的離開了親人。

還有他的女兒沉默易怒, 並多次自殺失敗。

最小的兒子寧願一生流浪, 靠社會救濟才能生活。

最後, 人們不得不承認,

Advertisiment
華生的錯誤觀念直接導致了孩子的今天。

也從此讓我們見識到一個新的華生。

原來, 童年的華生, 曾有一個瘋狂、暴躁的父親, 後來消失在他的生活裡。 但, 這並沒有讓他好過些。 因為學校裡的華生, 依舊被老師蔑視著、被同學們瞧不起。 華生的暴力情緒和極端情緒也是從這時開始產生的。 成年後, 他一手打造出這個冷漠的育兒“程式”。

而推崇他這一理論的家庭, 或多或少的被殘害。

輕者, 孩子有睡眠障礙;重者, 人格分裂或精神異常。 不同程度的成為“幸福的受害者”。

之所以和大家提起這位華生, 就是想引出一個觀念, 愛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就算一個人並不優秀, 但有愛的陪伴, 他依舊是幸福和快樂的,

Advertisiment
是一個完整而美好的人。

所以, 小編建議, 要做一個有愛的媽媽, 而非冷漠到要孩子成為“誰”。

的確, 我們的寶寶很吵很愛哭, 這都不怕, 只要我們給他一個愛的抱抱, 讓他未來願意為了愛而成就自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