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基於幼兒生活情境下的科學繪本教學

對孩子進行科學繪本教學, 首先是選材問題, 合理的選材直接關係到幼兒對活動的興趣與投入。 教師應該分析孩子的生活需求, 從孩子的角度去發現, 尋找適合孩子的科學繪本。

一、分析幼兒生活需求, 合理選擇題材

1.從幼兒“興趣點”中確立繪本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當孩子對一件物品產生興趣時, 活動將會事半功倍。 在為孩子選擇繪本時, 首先要關注孩子的生活, 發現近期孩子的興趣點, 然後再尋找適合孩子的、易於孩子理解的科學繪本。 例如:有一段時間, 我發現孩子們總是聚在一起, 把一個塑膠袋吹得鼓鼓的,

Advertisiment
然後往上拋, 並且探討“袋子裡邊的空氣”。 這時, 孩子們對“空氣”有著濃厚的興趣。 於是, 我因勢利導, 為孩子找來科學繪本《空氣去哪裡了》, 和孩子們一起去研究空氣的存在, 研究生活中的空氣……因為是孩子們感興趣的事物, 整個過程中, 孩子們的表現都非常積極、主動。

2.從幼兒“當下活動”中挖掘繪本內容

在生活情境下, 孩子“當下進行的活動”能激起探究的欲望, 他們能夠圍繞活動, 進行短期的調查與研究, 類似於單元教學, 能給孩子帶來無限的學習內容。 在中班主題活動《有用的汽車》開展過程中, 孩子們對汽車有著極大的探究興趣, 他們會主動交流自己認識的汽車型號, 主動要求去馬路上看各種各樣的汽車,

Advertisiment
主動去翻閱一些關於汽車的圖片, 這時, 教師適時給孩子提供一些諸如《交通工具捉迷藏》、《你認識這些車嗎》、《揭秘汽車》等圖書。 這樣的繪本, 在這個時候出現, 對孩子來說, 是最適合, 也是最需要的。

3.從幼兒“周圍環境”中尋找繪本素材

環境是幼兒學習的重要載體。 我們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純淨、自主、創新的環境, 如, 在幼稚園的轉角處設置“科學閱讀吧”, 在幼稚園走廊裡設置“綠色長廊、十大奇觀”等等。 一段時間後, 根據幼兒的活動和當下關注的熱門話題, 及時進行更換與調整。 有了這樣的環境創設, 孩子們每天都會在家長、老師的陪伴下, 去閱讀、去發現。 這就需要幼稚園老師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 遵循科學性、啟蒙性、探索性的原則,

Advertisiment
為孩子尋找合適的繪本素材。 過程中, 可以和孩子共同商量, 共同尋找繪本資料, 讓孩子的科學世界變得越來越豐富, 也讓孩子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多彩。

二、結合幼兒生活經驗, 巧妙組織過程

有了合適的科學繪本, 更需要適宜的活動過程, 教師在組織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生活經驗,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注重創造探索能力的培養, 注重過程中師生間的有效互動。

1.情境再現, 巧設問題

一個好的活動, 一定要有幾個有價值的提問。 在進行科學繪本教學中, 同樣需要設計若干個“好”的問題, 然後再串成整個活動。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 可以通過情境再現的方式, 讓孩子們身在其中, 而後再進行提問。 如:在科學繪本《螞蟻螞蟻排排走》活動中,

Advertisiment
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一群螞蟻在路邊排排走。 讓孩子在情境中結合自己的生活情境, 想像螞蟻排排走的景象, 然後再提問:你看到的螞蟻在幹什麼?它們怎樣交流?它們會去哪些地方……這樣的提問來自生活, 置於情境, 生動巧妙。

2.經驗回顧, 有效互動

很多科學繪本的內容, 都結合孩子的生活進行了創作, 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孩子的經驗, 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繪本內容。 在大班科學繪本《小威向前沖》的教學活動中, 教師在講述故事後, 引導孩子進行經驗回顧:“小娜和小威很像, 你和爸爸媽媽有哪些地方也很像嗎?”就是這麼一個提問, 能讓孩子立刻開始回憶, 有的小朋友說:“我和爸爸很像,

Advertisiment
都是小眼睛。 ”有的孩子說:“我和媽媽最像了, 都愛吃水果。 ”通過這樣的回顧、交流與互動, 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遺傳”這一科學概念。

3.結合閱讀, 充分探究

科學閱讀能夠説明孩子更好地借助文本, 促進幼兒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體現出幼稚園科學活動的啟蒙性、自主性和趣味性。 為了幫助孩子形成“各種動物的嘴巴、牙齒都是不一樣的”這一科學概念, 教師可以運用科學繪本《誰咬了我的大餅》, 讓孩子們在邊看書邊思考的過程中猜測故事發展的情節, 並且提供操作材料, 讓孩子們到各自小動物的嘴巴旁去比一比, 通過猜測、觀察、比較等多種方式, 説明孩子進行充分的探究。

三、回歸幼兒生活興趣, 有效進行延伸

一個科學繪本教學活動結束後, 孩子的探究活動並沒有結束,需要回歸到孩子的生活興趣,進行延續與擴充,提供機會讓孩子自主地去閱讀、去發現,產生後續的、有價值的活動主題。

1.製作科學繪本

當孩子們對一種活動感興趣後,他們會非常樂意通過自己的創造,以作品的形式進行展現。製作繪本就是一種很好的表現形式,孩子們或通過親子交流,或通過集體創作,充分感受到閱讀的快樂、科學的樂趣和創造的幸福。幼稚園可以通過舉辦“繪本節”、“科技節”的形式,讓孩子和父母一起製作繪本,可以是自己創作的題材,也可以是改編的內容,其過程讓孩子真正融入,充分感受到繪本閱讀後的喜悅,感受科學的魅力。

2.探討後續話題

經常能在幼稚園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一個活動結束了,孩子們依然喋喋不休,他們還在為一個故事、一件作品、一個實驗而“深度討論”。在老師把一個繪本介紹給孩子們後,他們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話題。如:在小班進行《小火車》活動時,教師先根據故事情節,分別介紹小火車來到紅色的果園,來到黃色的果園等等,引出各種水果,然後再讓孩子們進行創造想像:“小火車還可能到了哪裡?看到了什麼寶貝……”這個問題拋出後,立刻得到孩子們的積極回應,他們積極討論、踴躍表達,甚至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後續交流。

在進行科學繪本教學中,需要教師從“選擇繪本、設計過程、有效延伸”等多方面進行合理安排,更需要教師基於幼兒的生活情境,注重方法與策略的合理使用,真正讓科學繪本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

孩子的探究活動並沒有結束,需要回歸到孩子的生活興趣,進行延續與擴充,提供機會讓孩子自主地去閱讀、去發現,產生後續的、有價值的活動主題。

1.製作科學繪本

當孩子們對一種活動感興趣後,他們會非常樂意通過自己的創造,以作品的形式進行展現。製作繪本就是一種很好的表現形式,孩子們或通過親子交流,或通過集體創作,充分感受到閱讀的快樂、科學的樂趣和創造的幸福。幼稚園可以通過舉辦“繪本節”、“科技節”的形式,讓孩子和父母一起製作繪本,可以是自己創作的題材,也可以是改編的內容,其過程讓孩子真正融入,充分感受到繪本閱讀後的喜悅,感受科學的魅力。

2.探討後續話題

經常能在幼稚園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一個活動結束了,孩子們依然喋喋不休,他們還在為一個故事、一件作品、一個實驗而“深度討論”。在老師把一個繪本介紹給孩子們後,他們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話題。如:在小班進行《小火車》活動時,教師先根據故事情節,分別介紹小火車來到紅色的果園,來到黃色的果園等等,引出各種水果,然後再讓孩子們進行創造想像:“小火車還可能到了哪裡?看到了什麼寶貝……”這個問題拋出後,立刻得到孩子們的積極回應,他們積極討論、踴躍表達,甚至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後續交流。

在進行科學繪本教學中,需要教師從“選擇繪本、設計過程、有效延伸”等多方面進行合理安排,更需要教師基於幼兒的生活情境,注重方法與策略的合理使用,真正讓科學繪本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