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能說會道的寶寶要避開這五大誤區

誤區1:認為寶寶聽不懂

新生兒確實聽不懂大人的話, 但是他們的學習能力很強。 當媽媽常常對著寶寶微笑, 告訴寶寶:“寶貝, 我是媽媽”, “寶貝, 要喝奶咯”、“寶貝, 要穿衣咯”……時間久了, 寶寶的腦子裡就會儲存這些語言資訊。 隨著寶寶智力發育, 加上無數次的語言重複, 寶寶就明白了常抱著自己的人是爸爸媽媽。 等到了一歲, 寶寶最先學會叫的就是“爸爸、媽媽”了。 然後當你問寶寶“球球在哪裡呢?”, 寶寶會轉身去找, 他已經明白了話裡的意思。

誤區2:一直用兒語和寶寶對話

嬰兒語言發展尤其階段性, 都是從單詞句、多詞句再到一句完整句子的階段。

Advertisiment
家長教育孩子時應該要瞭解這樣一個規律, 但也不能一直遷就孩子, 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向語言更高階段發展。 比如寶寶一歲時還處在單詞句階段, 發出的話語一般是“飯飯、抱抱、親親”等重疊的 音並結合身體動作表達自己的需求。

到寶寶到了一歲半後, 就能組合兩三個詞一起表達意思, 也就是進入了多詞句時期, 在這些發展階段中, 寶寶因為使用兒語而限制了自己準確表達語言意思,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寶寶說兒語很有趣也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這樣做就拖延了寶寶過渡到完整話語階段了。

誤區3:過分滿足寶寶要求

寶寶雖然還不會講話, 卻已經明白大人的話, 當寶寶指著杯子,

Advertisiment
大人就會明白寶寶要喝水, 然後把杯子遞給寶寶。 其實這是導致寶寶語言發展緩慢的方法, 因為寶寶用指的就能喝到水了, 就沒有說話的機會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當寶寶想喝水時, 媽媽先遞給他一個空杯子, 寶寶拿著杯子想要水就會努力的去說出“水”, 這小小的進步若能得到媽媽的鼓勵, 寶寶以後更喜歡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

誤區4:語言環境複雜

有的家庭是不同地方的成員組成, 爺爺奶奶說的是家鄉話, 爸爸媽媽說得是普通話, 保姆可能又是另一個地方話, 多種語言並存, 語言環境複雜會讓寶寶產生困惑, 不知道該模仿那個大人的語言, 導致說話比其他小朋友遲。

誤區5:重複寶寶錯誤發音

寶寶剛學會說話時基本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Advertisiment
然而因為小兒發音器官還不完善, 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也比較弱, 有很多地方寶寶的語言表達發音還是不准, 比如把蘋果說成“平朵”、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赤幾”, 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一些部位並正確掌握發音方法。 對於寶寶出現錯音的情況, 爸爸媽媽不要因為覺得好玩就學孩子的發音, 應該用正確的語言和寶寶說話, 時間久了, 寶寶的發音會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逐漸改正過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