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快樂孩子的秘訣(一)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不快樂?是因為工作不如意?日子過得緊?家庭不和睦?還是……

在此我們選了澳大利亞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史迪夫·比道夫膾炙人口的佳作──《培養快樂孩子的秘訣》。 他在書中揭示了這樣一個現象--一些成年人從孩提時代起, 就不知不覺地被自己的父母變成了不快樂的人。 這是怎樣發生的, 又該如何避免呢?相信您能從中找到答案。

父母無意間說出的許多話, 都可以進入孩子的潛意識並儲存在潛意識當中, 而且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和成年生活不斷地支配他們的行為, 這些行為常常令行為者本身迷惑不解。

Advertisiment

種瓜得瓜

每一天, 你的言行都影響著孩子, 這正是培養他們的好時機。

然而, 我們卻聽到了什麼:

“你怎麼這麼沒出息!”

“笨死你!這麼點兒事都做不好。 ”

“你聾了?聽見沒有?”

“哎, 你怎麼這麼懶呀!”

你跟你爸一個德性!……

這些話不僅在當時令孩子不快, 而且在他們潛意識裡留下很深的痕跡。 各種貶低孩子的話像種子一樣灑落在孩子心裡, 這樣的情況越多, 埋藏得越深, 逐漸成為他們自我評價的標準, 結果使自己成為被父母咒駡的那種人。

我是什麼樣的人

孩子心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而最重要的是有關自我的問題。 “我是誰?”等等。 這些問題是人選擇生活的基礎。

“為什麼你不要求進步?”

“不, 我不行。 ”

“我不行”的自我概念,

Advertisiment
往往來源於孩子提時代父母所給予的“你是……”的消極評語。 困此, 父母的以“你是……”開始的語句, 對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在孩子的心目中, 成-年-人是了不起的, 他們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 因此, 孩子總是無條件地承認和接受成-年-人對他們的評價, 而不能分析判斷這些評價的正確性。 當孩子被成-年-人告知“你很笨”時, 他(她)會感到非常緊張, 而且往往表現得更笨。

除了“你是……”的直接對話, 孩子還可能在無意間聽到父母在與他人交談時對自己的評價。 這種無意間得到的資訊和有意識獲得的同樣被大腦儲存, 影響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 所以, 當你談論自己的孩子時, 不妨多提提他(她)好的表現, 還有你對他(她)的期望和讚美。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