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寶寶的社會適應能力

培養孩子充滿自信、善於與人交往的性格要儘早開始, 早期教育對於寶寶日後性格及能力的形成,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胎兒和新生兒期, 寶寶的適應能力主要體現在母子間的交往, 而嬰幼兒期的社會適應能力則主要表現為寶寶與他人的交流。 需要再三強調的使, 胎兒和新生兒期的教育是寶寶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階段!

胎兒做起

胎兒在媽媽肚子裡長到5~6個月時, 揮手、踢腳、“伸懶腰”的力氣已經大到可以讓媽媽感到寶寶在裡面的動靜,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胎動。 此時, 胎兒的內耳和鼓膜也已經發育,

Advertisiment
對外界的聲音會有反映。 這些都意味著父母可以開始實施胎教、嘗試與未出生的寶寶溝通了:

·最好給寶寶起個“胎名”, 經常呼喚這個名字、和寶寶說話, 起到最早的溝通作用。

·每天至少撫摩腹部2~3次, 輕輕的拍打宮內的胎兒, 您會感到寶寶在手舞足蹈地回應、與您交流, 不言而喻, 他/她喜歡這個有趣的遊戲。 尤其是當寶寶在裡面“醒著”、動作比較多的時候, 父母與他/她有來有往的輕柔觸摸就是在教給胎兒與別人交流的第一課。

·媽媽每天唱歌或播放美妙的輕音樂給胎兒聽, 有促進其聽覺發育的作用。 應該儘早讓寶寶有機會反復運用自己正在發育、逐漸健全的器官, 以便開發這些器官的最大潛能。 噪音會使人感到煩躁、不適,

Advertisiment
它同樣是胎兒的大忌, 媽媽要特別注意避開充滿噪音的環境。

從新生兒做起

新生兒一出生即有視覺感應功能。 2~3天后聽覺已相當良好, 對聲音會做出反映, 如呼吸強度、頻率的改變;手舞足蹈等。 此外, 新生兒對觸覺也高度敏感。 所以媽媽一定不要因寶寶還“什麼都不懂”, 而忽視了與初生兒的交流。

·每次餵奶時, 都要和寶寶說話:“乖寶寶吃奶了”、“媽媽愛你”等等, 以此傳遞母愛, 增進母子間的交流。

·哺乳時儘量與寶寶有肌膚相親, 撫摸是愛的一種表現, 這樣做可使寶寶感到溫馨、舒適。

·新生兒常常愛哭, 除了饑餓、尿濕、生病等原因外, 有的時候, “哭”其實是想和媽媽親熱一下。 此時, 應該把寶寶抱起來, 給他/她唱歌或播放輕音樂,

Advertisiment
以促進寶寶的情感發育。

·用色彩鮮豔(如紅、黃、藍色)的玩具逗寶寶, 用小鈴鐺或撥浪鼓的他/她耳邊輕搖, 這既是一種交流方式, 也可以促進寶寶視、聽功能的發展。

從嬰幼兒做起

儘管小寶寶還不會說話, 父母也應該堅持每天與他/她親切“交談”。 有些兒科專家指出:每天堅持半小時與寶寶“交流”, 能夠促進寶寶日後語言交流能力的發展。 當嬰兒開始牙牙學語時, 就會表現出對周圍的人、物有極大興趣。 在嬰幼兒時期, 父母就應注意培養寶寶與人交往的能力。

·開始時尋找與寶寶比較熟悉的同齡小朋友玩, 而且父母要參與遊戲, 並給予指導。

·可以請小朋友來家玩, 或者多帶孩子去公共場所, 讓孩子們自己玩。 不應怕孩子寂寞老是陪伴著他/她,

Advertisiment
最終使孩子離不開爸爸、媽媽。 ·父母應該鼓勵和安慰怕羞的孩子, 並給他(她)一點時間慢慢適應與陌生人交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