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孩子講講兒童童話故事

寶寶都聽過故事, 但是不是都會講故事呢?講故事聽上去容易, 要真講起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常言說道:“看花容易, 繡花難!”有些寶寶聽起故事來甚至都可以忘了吃飯、睡覺, 可是自己一講起來, 仿佛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幹乾巴巴, 沒有一點吸引力。 那怎樣才能培養寶寶講故事的能力呢?我們來看看星寶寶育兒專家是怎麼說的吧。  

這是幼稚園老師在組織小青蛙故事大賽後和家長的總結, 我想一起和大家分享啦。 常聽家長說:我的孩子也喜歡聽故事, 為了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講完後讓他複述故事的概況,

Advertisiment
無論我怎麼鼓勵他就是不開口, 這該怎麼辦!那麼今天, 我們一起來談談“讓孩子學講故事”這個話題。

首先, 我們先說說講故事的好處。 講故事, 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而語言表達能力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講故事, 可以提高思維的條理性, 讓孩子的表述更符合邏輯;講故事, 還可以鍛煉孩子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因為對故事的複述是建立在對原故事的理解和記憶的基礎上的。 》》寶寶越大越不聽話, 怎麼辦

故事講得好的人, 在日常交往和學習生活中, 能夠獲得成就感, 找到自己的優勢和自信。 會講故事, 講得好故事的人, 一般來說, 性格比較開朗, 生活態度比較樂觀, 能夠從容面對生活中、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Advertisiment
孩子小時候, 家裡講故事的人通常都是大人, 孩子只是聽故事。 那麼, 孩子稍大一些, 就要慢慢轉換角色, 孩子給大人講故事。 這樣, 孩子精神會高度集中, 要經歷閱讀、思考、理解、語言組織和表達等一系列複雜過程, 對於孩子來說, 這是絕佳的綜合性訓練方法, 能幫助孩子從整體上提升綜合素質。
說了這麼多講故事的優點和好處, 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最關鍵的問題了: 如何引導孩子講故事的興趣和培養孩子講故事的能力呢?或者如何讓孩子願意講故事,而且能講出好故事呢?這是困擾很多家長朋友的難題。 那麼,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位家長的講述, 也許從他培養孩子講故事的經歷中, 我們可以得到啟發, 找到“打開孩子話匣子”的鑰匙。
Advertisiment

孩子剛上學那會, 我幾乎每天都做的一件事, 就是在飯桌上和孩子的交談, 常常一談一兩個小時, 甚至兩三個小時。 每天, 她告訴我學校裡發生的事情, 而且每次總是以“爸爸, 你知道嗎”開始的。 飯後, 她會從書包裡抽出一本圖書讀。 為了刺激她的學習欲望, 增強自信心, 一開始, 我裝作對她的讀書能力表示懷疑, 或者根本就不信她能讀得懂。 我總是問她:“你能看懂嗎?” “當然能看懂!”“真的嗎?”“真的!”我打開書, 指著其中一篇。 “你能把這個故事說給我聽嗎?”我問她。 “當然可以。 ”接著, 她就繪聲繪色地講起了書裡的故事。 聽完她講的故事, 我帶著非常誇張的表情, 瞪大眼睛, 一會兒看看書, 一會兒看看她, 一會兒再看看書,

Advertisiment
一會兒又看看她, 說:“真不敢相信!你真能看懂?真看懂了!太了不起了!你怎麼能看懂呢?誰教你的呢?”“我自己看懂的, 要不要我接著讀下一篇, 讀完了再講給你聽?”這正是我想聽到的。 她看起來頗為得意, 只需稍稍花些工夫, 就把爸爸給“震”了。 為了一再地讓我“震驚”, 她書讀得越來越起勁, 專找難的、字數多的書看, 看完之後, 就給我講故事。 我就是這麼哄著她, 讓她給我講了一篇又一篇的故事。 她因“上當受騙”而讀書上癮, 從此養成了此後十幾年不變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可能很多家長都不知道, 對孩子的讚賞能夠收到這麼好的效果。
這位家長正是利用孩子好勝的心理, 先通過“激將法”讓孩子接受挑戰, 順利達到引導孩子講故事的目的。
Advertisiment
在孩子講的過程中, 他又專心聽, 故意表現得“比較新奇”, 好像真的沒聽說過這麼好聽的故事, 並不斷地提出問題, 並及時鼓勵孩子, 這也就給了孩子很多的鼓舞。 從父母的表情和語言中, 孩子體會到濃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他們心裡也許會這麼想:“呵呵, 看來爸爸也不知道, 我講給他聽, 給他也普及一下知識哦。 我可以做爸爸的小老師了。 ”有了這樣的積極性, 孩子為了把故事講得更好聽, 取得更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會不斷地提高講故事的水準, 表現自己講故事的能力。
對比一下,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這樣鼓勵孩子:“你講講試試, 媽媽相信你, 你肯定能講得很好的。 ”或者“講不好也沒關係, 多練習幾次, 慢慢就會講得很好了。 ”有些孩子在父母的鼓勵下會開口講故事。當然,也很有可能,我們的鼓勵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就像開篇那位家長說講述的那樣。在這樣的“鼓勵”的催促下,也許孩子會更緊張,本來想試試講講的念頭會被我們“緊張”的關注而嚇跑了。所以,我們何不試試這位家長的做法?利用孩子的自豪感,調動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讓孩子給我們大人講故事,在此過程中鍛煉孩子多方面能力。而我們家長在“聽故事”的整個過程中,只須老老實實地充當一個認真、忠實的聽眾,好好地享受孩子的故事給我們帶來的愉悅和知識。只有一件事不要忘記就可以了,那就是提問、表揚、讚美,這就是我們需要做的。
如何教幼兒講故事 上面的方法適合已經開始上小學,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的孩子,這樣的孩子能夠將自己讀書的收穫講出來。對於,還在上幼稚園的兒童來說,講故事就不是那麼簡單了,需要我們家長的説明。
一、我們要幫助孩子挑選一個孩子喜歡的、有趣的故事,將我們講故事的錄音錄進磁帶中(有現成的故事磁帶最好)一有機會就放給他聽。中班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逐漸增強,所以能很快把故事記住。給孩子選擇能夠讓他們重述的故事,除要注意文學性外,還要注意語言的生動、簡練,以及部分的重複。這樣的故事,能引起孩子學習講述的興趣,也容易掌握。
二、講故事前我們家長當然要先給孩子講,讓孩子理解故事的整個情節,知道這個故事的意義所在,孩子才會把握住故事的情感。
三、多次重複來講,要一段一段地教,講故事不是背書,要有動作,表情,語調,有整體感,所以,我們要儘量給孩子多示範,然後在孩子講時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改正。不過,這個過程,我們家長要特別注意,要有耐心,多鼓勵,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四、讓孩子把整個故事串連起來講,家長當好聽眾的角色。如果孩子有講錯的地方,中途不要急著打斷孩子的思路。等孩子講完了再糾正,哪兒錯了就訓練哪兒。這時候家長的耐心和孩子的興趣是成功的關鍵。既不要教孩子機械地背,也不要滿足于孩子只講出個大概,因為這兩種做法都不利於提高孩子的語言和智力水準。
要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講好故事,千萬不能急於求成,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孩子一步步地提高。利用吃飯前後、睡覺前的時間,陪孩子聽聽錄音,講講故事,使孩子的語彙量得到充分擴展,同時也能讓孩子多瞭解一些知識,開闊視野。這樣孩子才會願意講故事、喜歡講故事、大膽地講故事。還有,我們還可以讓孩子把講故事的過程和感想,以及講的內容,記錄下來,或者將講的故事內容錄製成音訊檔,回過頭來讓孩子再聽聽看看,或者跟原故事、原故事錄音進行對比,孩子會更有成就感,也自然會更喜歡講故事。

星寶寶小編說:
愛聽故事是幼兒的天性,在此基礎上,指導幼兒學會講故事,不僅能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提高幼兒的智力,豐富幼兒的知識,並能培養他們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要使幼兒把故事講好,講得更生動,更富感染力,還應講究點指導方法。
一、進入情境才能表現情境
講故事,一要刻畫人物,二要揭示主題。幼兒因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首先要説明他們理解故事內容,弄清故事主題,通過自己的形象感受、邏輯感受誘發幼兒的真情實感,使其進入故事情境。只有當幼兒自己心有所感,講起故事來,才可能真實生動,親切感人。如果沒有真情實感,單純模仿,笑即眯眼展唇,怒則攥拳踏腳,就有可能產生裝腔作勢之感,達不到感染聽眾的目的。要使聽眾受到感染,需要幼兒恰當地運用語氣語調,這是講好故事的核心技巧。

二、當重則重方能顯山露水
在日常的語言交流中,為表情達意的需要,我們會自然地加重某些音節,這就是強調重音。幼兒講故事,語氣語調也要有輕有重,這樣才顯得生動活潑,並能突出故事的重點。反之,就不可能把故事內容表達清楚。重音的實質是增加音強和音長,不一定都要大聲讀,有時反而要輕讀。如《拾花瓣的小狐狸》中“暖融融的春天,給美麗的百花山穿上了一件甜甜的帶香味的花衣裳”中的“甜甜的”就要重音輕讀,並適當延長讀音。要想把故事講生動,把語音表達分明,每句話都很有重音,但如果重音過多或者把重音拖得過長,甚至成為曲折調語勢就不合適了,不但加重了講述者氣息的負擔,使本來就不太會用氣的幼兒更顯得吃力,當然也影響整體效果。
三、當停則停方可傳情達意
講故事時,停連處理得好可以有效地控制語速,更明快地傳達句子和段落的意義,可以使語氣自然,便於情緒轉換。指導幼兒講故事,首先應要求幼兒改掉隨便停連和習慣性停連(停連即表現形式上的停頓)的習慣 。如《小熊砍樹》這個故事,有的幼兒這樣講:“今天,我給,大家,講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小熊,砍樹。”講者累聽者也累。其次,要讓幼兒理解為什麼停連及停連的長短。無論哪種停連,都是決定於內容又服務於內容。如有標點的地方有時就可以不停,像“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裡了”。情勢緊迫,幾乎沒有停歇。
四、快慢有別,與情節合拍
對幼兒講故事時的語速的指導,首先要確定好基本速度。一般每10秒鐘,3~4歲幼兒說18個音節,5~6歲 幼兒說22個音節(均不包括停頓)。太慢便很難講出生動感人的效果。其次要注意根據情節變化而變化。如講到重要的地方時、老人講話時、承認錯誤時、從遠處喊人時、慢性子人說話時、弱者在強者面前說話時,語速應稍慢,講到高☆禁☆潮時、情態緊迫時語速應稍快。
五、態勢語恰當方與講述相得益彰
體態、手勢、表情、眼神等非語言因素也能傳遞資訊,我們統稱為態勢語。幼兒講故事,為了增強藝術效果,溝通與觀眾的情感,可以運用必要的態勢語,以輔助有聲語言表情達意。為幼兒設計態勢語要做到以下幾點:
1 、把握角色個性。
認真分析故事中各角色的個性特徵,並啟發幼兒理解,不能只是讓他們做簡單的摹擬動作。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把動作與表情、語調融為一體,協調運用。如《小狐狸吃飯了》中講到“揀起來聞聞,嗯,噴噴香”時,應在講“聞聞”後(不是邊講邊做),雙手作拿餅乾狀,同時頭略低深吸氣作“聞”狀,然後眼睛看著觀眾,誇張地讚歎 “嗯,噴噴香”。如果沒有內在感情的驅使,是很難將語氣、動作、表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所以父母要幫助幼兒理解和掌握角色的個性。
2、區別於舞臺表演
舞蹈主要是通過形體動作去表情達意,戲曲則講究唱念做打且人物眾多,而講故事是一個人通過有聲語言塑造形象。態勢語只是輔助手段,所以動作幅度不宜太長,走動範圍不宜超過三步,更不能在講述中跑起來,不要完全蹲下,不要旋轉。
3、動作要自然、大方、美觀。》》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傾注更多的愛,否則。。

態勢語既不同於舞臺表演,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原始動作,是對原始動作進行概括、美化而形成的。如在講《兔子羅比拔蘿蔔》時,表現“紅紅的眼睛”,可以將頭稍向左前方傾斜一點,右手食指在面前(約20cm)作指眼狀,不要兩手食指和拇指圍成圈緊貼在眼睛前,這樣既不雅觀也不符合故事情節。
現在許多幼兒講故事時,兩臂放在體側,兩手腕下壓,兩手翹起,頭歪向一邊。有的幼兒過於機械,每做完一個動作,馬上恢復成這個姿態,顯得為做動作而做動作,不是講述的有機部分,很呆板。因此不要拘泥於某種模式,要自然、大方、美觀。
4、動作不宜過多。
做菜不能沒有鹽,但放多了也就不可口了,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講故事時動作運用過多,效果也會適得其反。如有的幼兒講“有兩隻小鴨子在水裡遊”這句話,一連做了三個動作: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表示兩隻;兩手迭放在嘴邊摹擬鴨子嘴;兩臂在體側擺動作游泳狀,這顯然是太多了,失去了強調重點、渲染氣氛的意義,反而增加了幼兒講故事的難度。
總之,態勢語的設計要遵循自然、得體、適度、和諧的原則,使其成為有聲語言得力的輔助手段,使二者相得益彰。

”有些孩子在父母的鼓勵下會開口講故事。當然,也很有可能,我們的鼓勵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就像開篇那位家長說講述的那樣。在這樣的“鼓勵”的催促下,也許孩子會更緊張,本來想試試講講的念頭會被我們“緊張”的關注而嚇跑了。所以,我們何不試試這位家長的做法?利用孩子的自豪感,調動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讓孩子給我們大人講故事,在此過程中鍛煉孩子多方面能力。而我們家長在“聽故事”的整個過程中,只須老老實實地充當一個認真、忠實的聽眾,好好地享受孩子的故事給我們帶來的愉悅和知識。只有一件事不要忘記就可以了,那就是提問、表揚、讚美,這就是我們需要做的。
如何教幼兒講故事 上面的方法適合已經開始上小學,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的孩子,這樣的孩子能夠將自己讀書的收穫講出來。對於,還在上幼稚園的兒童來說,講故事就不是那麼簡單了,需要我們家長的説明。
一、我們要幫助孩子挑選一個孩子喜歡的、有趣的故事,將我們講故事的錄音錄進磁帶中(有現成的故事磁帶最好)一有機會就放給他聽。中班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逐漸增強,所以能很快把故事記住。給孩子選擇能夠讓他們重述的故事,除要注意文學性外,還要注意語言的生動、簡練,以及部分的重複。這樣的故事,能引起孩子學習講述的興趣,也容易掌握。
二、講故事前我們家長當然要先給孩子講,讓孩子理解故事的整個情節,知道這個故事的意義所在,孩子才會把握住故事的情感。
三、多次重複來講,要一段一段地教,講故事不是背書,要有動作,表情,語調,有整體感,所以,我們要儘量給孩子多示範,然後在孩子講時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改正。不過,這個過程,我們家長要特別注意,要有耐心,多鼓勵,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四、讓孩子把整個故事串連起來講,家長當好聽眾的角色。如果孩子有講錯的地方,中途不要急著打斷孩子的思路。等孩子講完了再糾正,哪兒錯了就訓練哪兒。這時候家長的耐心和孩子的興趣是成功的關鍵。既不要教孩子機械地背,也不要滿足于孩子只講出個大概,因為這兩種做法都不利於提高孩子的語言和智力水準。
要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講好故事,千萬不能急於求成,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孩子一步步地提高。利用吃飯前後、睡覺前的時間,陪孩子聽聽錄音,講講故事,使孩子的語彙量得到充分擴展,同時也能讓孩子多瞭解一些知識,開闊視野。這樣孩子才會願意講故事、喜歡講故事、大膽地講故事。還有,我們還可以讓孩子把講故事的過程和感想,以及講的內容,記錄下來,或者將講的故事內容錄製成音訊檔,回過頭來讓孩子再聽聽看看,或者跟原故事、原故事錄音進行對比,孩子會更有成就感,也自然會更喜歡講故事。

星寶寶小編說:
愛聽故事是幼兒的天性,在此基礎上,指導幼兒學會講故事,不僅能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提高幼兒的智力,豐富幼兒的知識,並能培養他們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要使幼兒把故事講好,講得更生動,更富感染力,還應講究點指導方法。
一、進入情境才能表現情境
講故事,一要刻畫人物,二要揭示主題。幼兒因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首先要説明他們理解故事內容,弄清故事主題,通過自己的形象感受、邏輯感受誘發幼兒的真情實感,使其進入故事情境。只有當幼兒自己心有所感,講起故事來,才可能真實生動,親切感人。如果沒有真情實感,單純模仿,笑即眯眼展唇,怒則攥拳踏腳,就有可能產生裝腔作勢之感,達不到感染聽眾的目的。要使聽眾受到感染,需要幼兒恰當地運用語氣語調,這是講好故事的核心技巧。

二、當重則重方能顯山露水
在日常的語言交流中,為表情達意的需要,我們會自然地加重某些音節,這就是強調重音。幼兒講故事,語氣語調也要有輕有重,這樣才顯得生動活潑,並能突出故事的重點。反之,就不可能把故事內容表達清楚。重音的實質是增加音強和音長,不一定都要大聲讀,有時反而要輕讀。如《拾花瓣的小狐狸》中“暖融融的春天,給美麗的百花山穿上了一件甜甜的帶香味的花衣裳”中的“甜甜的”就要重音輕讀,並適當延長讀音。要想把故事講生動,把語音表達分明,每句話都很有重音,但如果重音過多或者把重音拖得過長,甚至成為曲折調語勢就不合適了,不但加重了講述者氣息的負擔,使本來就不太會用氣的幼兒更顯得吃力,當然也影響整體效果。
三、當停則停方可傳情達意
講故事時,停連處理得好可以有效地控制語速,更明快地傳達句子和段落的意義,可以使語氣自然,便於情緒轉換。指導幼兒講故事,首先應要求幼兒改掉隨便停連和習慣性停連(停連即表現形式上的停頓)的習慣 。如《小熊砍樹》這個故事,有的幼兒這樣講:“今天,我給,大家,講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小熊,砍樹。”講者累聽者也累。其次,要讓幼兒理解為什麼停連及停連的長短。無論哪種停連,都是決定於內容又服務於內容。如有標點的地方有時就可以不停,像“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裡了”。情勢緊迫,幾乎沒有停歇。
四、快慢有別,與情節合拍
對幼兒講故事時的語速的指導,首先要確定好基本速度。一般每10秒鐘,3~4歲幼兒說18個音節,5~6歲 幼兒說22個音節(均不包括停頓)。太慢便很難講出生動感人的效果。其次要注意根據情節變化而變化。如講到重要的地方時、老人講話時、承認錯誤時、從遠處喊人時、慢性子人說話時、弱者在強者面前說話時,語速應稍慢,講到高☆禁☆潮時、情態緊迫時語速應稍快。
五、態勢語恰當方與講述相得益彰
體態、手勢、表情、眼神等非語言因素也能傳遞資訊,我們統稱為態勢語。幼兒講故事,為了增強藝術效果,溝通與觀眾的情感,可以運用必要的態勢語,以輔助有聲語言表情達意。為幼兒設計態勢語要做到以下幾點:
1 、把握角色個性。
認真分析故事中各角色的個性特徵,並啟發幼兒理解,不能只是讓他們做簡單的摹擬動作。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把動作與表情、語調融為一體,協調運用。如《小狐狸吃飯了》中講到“揀起來聞聞,嗯,噴噴香”時,應在講“聞聞”後(不是邊講邊做),雙手作拿餅乾狀,同時頭略低深吸氣作“聞”狀,然後眼睛看著觀眾,誇張地讚歎 “嗯,噴噴香”。如果沒有內在感情的驅使,是很難將語氣、動作、表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所以父母要幫助幼兒理解和掌握角色的個性。
2、區別於舞臺表演
舞蹈主要是通過形體動作去表情達意,戲曲則講究唱念做打且人物眾多,而講故事是一個人通過有聲語言塑造形象。態勢語只是輔助手段,所以動作幅度不宜太長,走動範圍不宜超過三步,更不能在講述中跑起來,不要完全蹲下,不要旋轉。
3、動作要自然、大方、美觀。》》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傾注更多的愛,否則。。

態勢語既不同於舞臺表演,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原始動作,是對原始動作進行概括、美化而形成的。如在講《兔子羅比拔蘿蔔》時,表現“紅紅的眼睛”,可以將頭稍向左前方傾斜一點,右手食指在面前(約20cm)作指眼狀,不要兩手食指和拇指圍成圈緊貼在眼睛前,這樣既不雅觀也不符合故事情節。
現在許多幼兒講故事時,兩臂放在體側,兩手腕下壓,兩手翹起,頭歪向一邊。有的幼兒過於機械,每做完一個動作,馬上恢復成這個姿態,顯得為做動作而做動作,不是講述的有機部分,很呆板。因此不要拘泥於某種模式,要自然、大方、美觀。
4、動作不宜過多。
做菜不能沒有鹽,但放多了也就不可口了,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講故事時動作運用過多,效果也會適得其反。如有的幼兒講“有兩隻小鴨子在水裡遊”這句話,一連做了三個動作: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表示兩隻;兩手迭放在嘴邊摹擬鴨子嘴;兩臂在體側擺動作游泳狀,這顯然是太多了,失去了強調重點、渲染氣氛的意義,反而增加了幼兒講故事的難度。
總之,態勢語的設計要遵循自然、得體、適度、和諧的原則,使其成為有聲語言得力的輔助手段,使二者相得益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