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孩子終生受益的良好習慣

生活有規律是一個可以讓人終生受益的良好生活習慣, 對個人的學習與工作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個人的良好生活習慣應該在他的兒童時期就應著手培養。 讓孩子知道且習慣在什麼時間作什麼事, 有助於他們有序地生活與學習, 並養成嚴格的時間觀念。 孩子在長期的有序生活與學習中可以使得自己的自我意識也慢慢變得有序, 孩子控制自我意識的水準也會因有序的生活節奏而得到發展與提高, 並且控制自我意識能力強的孩子們的隨意注意力的水準一般也會很高。 能長期堅持固定有序的生活習慣這一過程本身也是對孩子意志品質的一種鍛練,

Advertisiment
其長遠的重要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

那麼具體如何來培養小孩子的有規律生活習慣呢?
首先, 儘量保持孩子的生活起居在所有時間裡的一致性。 在孩子上小學之前的多數時間要在幼稚園裡度過。 無論是日托還是全托, 幼稚園裡一般都很注重孩子的生活習慣培養。 但是當孩子不在幼稚園的時間裡, 多數家長沒有有意識去讓孩子保持在幼稚園裡的生活習慣。 所有建議一些家長瞭解一下自己孩子所在幼稚園的生活規律與作息時間, 並當孩子在家時讓他們同樣按幼稚園的生活要求去做。 比如孩子在早上幾點起床, 什麼時間作什麼樣的運動等。

Advertisiment
通過家長要求與督促, 逐漸讓孩子習慣在家裡一樣保持在幼稚園裡的生活習慣。 這樣長期做下來, 孩子自己也能學會獨力按一貫的生活規律來制定合適的作息時間表。 一旦孩子習慣過一種有規律的生活, 那麼時間觀念就已內化成他自己的一種寶貴素質, 自我意識的控制力與意志力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其次, 家長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生活習慣除了作息習慣以外, 還有如個人衛生習慣、日常家務勞動習慣等。 家長應該有意識從小鍛煉孩子的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 我看到過這樣一位媽媽, 他給自己的小孩子擦鞋時只擦其中的一隻, 這樣就迫使孩子為了兩隻鞋子一樣的整潔而自己去擦另一隻鞋子。

Advertisiment
這位媽媽就這樣無聲地引導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讓孩子自覺養成了個人衛生習慣。 要孩子做家務的目的, 並非僅是要把繁瑣的工作做好, 或教孩子“如何去做”。 廚房整潔的重要性, 比不上發展孩子的責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辦事能力, 因為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基礎。 做家務也可幫孩子瞭解人必須合作和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小孩子幾乎從一學會走路, 就會產生“幫助媽媽”的強烈欲望, 一個2歲的孩子能夠替大人去拿和傳送東西, 甚至能夠整理已洗好的衣服。 4歲或5歲的孩子能瞭解簡單的命令和替大人辦點小事, 而且還可以指望他有時會自己收拾玩具、找衣服或端走自己的碗盤。
Advertisiment
7歲的孩子已經能負擔一點家庭責任。 當孩子在生活中養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 養成主動做一些家務勞動的生活習慣時, 孩子的獨力意識與自我責任感就已增強了很多。

最後, 家長要讓孩子有一定的自由時間和一定的自由權力決定。 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不是人人都一個樣,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個性化風格, 因為每個人的個性就本來不同。 所以家長應該留給孩子一些自由的時間與權力, 來讓他們自己去支配與發揮。 剛開始時家長可以有意引導孩子把時間用在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上, 但一定不要硬性干預, 慢慢使孩子學會有效利用自己的時間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有意義的事情。 長期自由時間的支配鍛煉會逐漸發展出孩子個性化的業餘生活習慣,

Advertisiment
會對發展孩子個人性、豐富個人生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