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孩子情商的9個技巧

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 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素質。 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怪異、不易合作, 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難有所成就, 所以情商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關鍵。 那麼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情商呢?

心理學家們認為, 情商水準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點:社交能力強, 外向而愉快, 不易陷入恐懼或傷感, 對事業較投入, 為人正直, 富有同情心, 情感生活較豐富但不逾矩, 無論是獨處還是與許多人在一起時都能怡然自得。

專家們還認為, 一個人是否具有較高的情商, 和童年時期的教育培養有著密切的關係。

Advertisiment
因此, 培養情商應從小開始。

情商的重要性

應試教育壓力下, 家長總是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金錢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 結果卻經常達不到預期效果, 反而導致孩子厭學、學習獨立性差、任性自私等。 近幾年, 學生因學業壓力、與父母溝通問題而選擇離家出走、自殺的現象頻頻充斥人們的眼睛。 藥家鑫案、馬加爵案更是刺痛了人們的心。

卓卷超營心理專家說, 孩子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更重要。 然而很多家長都只注重對孩子智力的培養, 而忽略了情商的訓練, 結果導致情商低的孩子越來越多。 其實, 早在許多年前,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就說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 是父母家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說,

Advertisiment
它比孩子智力的教育要重要得多。 ”

1、情商影響孩子的學習

我們注意到, 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 許多並非智力超常, 而是因為他有較高的情商。 這些孩子大都有強烈的責任意識, 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情認真對待;有很強的上進心, 把學習當作充滿樂趣的事情去做;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基本不需要家長去提醒督促。

而有些孩子頭腦聰明過人, 但是學習成績平平, 甚至處於落後的狀態, 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把學習當作沉重的負擔, 當作痛苦的事情, 被動地應付。 從表面上看這是學習上的問題, 其實根源在於情商的缺乏, 健康人格的缺失。

我們都知道, 影響學習成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Advertisiment
智力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學習知識、發展能力是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 學習成績僅能部分地表明孩子某一階段的學習情況, 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孩子的未來。

當我們明白了這些, 就不會再死盯著考試分數, 硬逼著孩子學習了, 就會著眼于孩子整個身心的全面協調發展, 關注孩子的情商培養。 當孩子懂得要為自己承擔責任的時候, 就會形成明確的目標, 產生無窮的上進的動力。

2、情商決定孩子能否成才

也許有的家長朋友會提出疑問:難道那些學習成績優異, 考入名牌大學的孩子都有很高的情商嗎?不一定。 情商不高, 人格不健全, 也一樣考入名牌大學的, 的確不乏其人。 如我們前面所提到過的馬加爵、劉海洋等。

Advertisiment

情商高, 人格健全的人, 即使智力平平, 最差也就是不會取得多大的成就, 不會為社會做出重大的貢獻, 但絕不會損害他人的利益, 不會對社會造成危害;相反, 如果一個人智力超常, 而情商低, 人格欠缺, 就難以與他人相處, 很容易做出傷害他人、甚至危害社會的事。

可能有人認為這畢竟是個案, 不能代表大多數。 但生活中有大量的事實證明, 情商對一個人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9大招教你培養孩子情商

既然情商對孩子的成長如此重要, 那麼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情商呢?

一、教孩子學會生存技能

有一個故事, 說的是一群在山裡野餐的小孩子迷路, 在潮濕饑餓中度過了恐怖的一夜, 他們無望地失聲痛哭, “人們永遠也找不到我們了”,

Advertisiment
一個孩子絕望地哭泣著說, “我們會死在這兒。 ”

然而, 11歲的伊芙雷站了出來, “我不想死!”她堅定地說, “我爸爸說過, 只要沿著小溪走, 小溪會把我們帶到一條較大的小河, 最終你一定會遇到一個小市鎮。 我就打算沿著小溪走, 你們可以跟著我走。 ”結果, 他們在伊芙雷的帶領下, 勝利地穿出森林。

也許人們會認為, 像伊芙雷這樣的女孩生來就有才能, 其實才能不是天生的, 得益于其父的後天的教育。 目前西方國家, 包括東亞的日本, 十分重視孩子的生存教育, 從孩子懂事起, 就教育他們如何學會生存和自立, 跌到了自己爬起來, 自己學會吃飯, 整理自己的東西, 並知道什麼情況下怎樣保護自己等。

二、培養忍耐力和自製力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幼稚園老師給每個孩子一塊糖,並告訴他們:“現在吃,就只給一塊,如果能忍一小時後再吃,可以再獎勵一塊。”以後的跟蹤調查的結果顯示,凡是那些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於不能忍耐的孩子。這在心理學叫延時效應,或延時滿足。

許多孩子辦事虎頭蛇尾,缺乏意志和耐性,長大以後事業上也少有成功。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忍耐力呢?

對每次都把零花錢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長可以說:“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錢,下周可以加倍給你,你可以攢起來買你需要的大東西了。”孩子遇到困難,家長不要馬上給他幫助,而是鼓勵他堅持一下,忍受挫折帶來的不愉快,努力爭取成功。

三、多接觸社會,經風雨見世面

有的家長很少讓孩子出門,擔心這擔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就躲,長大後易敏感、退縮。有的小孩子自私自利,缺乏團結精神,因而也很少有朋友,長大以後也會因人際關係緊張,而影響才能的發揮。

所以,孩子懂事時就要讓他適應新環境,對膽小的孩子鼓勵他多接觸人,或主動站起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這一過程又叫脫敏。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適應能力是不會自然萌發的。

四、培養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孩子對外界刺激最初是被動地接受,逐漸開始對周圍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嘗試去摸摸、看看、甚至會把玩具拆得七零八碎,這是一種求知欲的表現,也是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

如果家長什麼都不讓孩子動,不但使他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也會扼殺了他的積極性,將來你想讓他有興趣幹點什麼事,他也懶得動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家長對孩子感興趣的事,耐心地給以講解,或一起玩。

五、讓孩子多動腦

一個男孩子因為腿短而無法爬上滑梯的第一級臺階,他央求媽媽把他抱上去,母親告訴他:“動動腦筋你就會有辦法的。”小男孩想了想:“把我的小推車拖到那兒,然後站上去。”“很好,去吧,孩子。”母親說。小男孩這樣做了,一切變得十分容易了。

生活中有些事情,只要我們稍微留意一下,總會想出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要培養孩子勤于思考的習慣。

六、培養自信心和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一個在體操方面很有前途的12歲小孩來見總教練,總教練沒有當即讓她表演體操,而給了她4只飛鏢,要她投射到辦公室對面的靶子上。那個小女孩膽怯地說:“要是投不中呢?”教練告訴她:“你應該想到怎樣成功,而不是失敗。”小女孩反復練習,終於獲得成功。

因此,在生活中,你應該告訴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裡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敗,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做錯事或弄壞東西都是在所難免的,不要老是數落孩子:“你怎麼這樣不聽話!”“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動。”這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怕孩子淘氣給你添麻煩,而要多考慮什麼有益於孩子的心理成長,因為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願望得到滿足之後。

情緒和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家長也要克制自己簡單和粗暴的教育方式。如果真是不讓孩子玩某樣東西,應該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把孩子的興趣轉移開。

八、給予鼓勵和支持

孩子的成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成功也可能有失敗,甚至也可能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更需要鼓勵和支援,千萬不要潑冷水。儘管他們的夢想對你來說是那麼稀奇古怪,你應高興的是他們擁有較強的幻想力,幻想力正是創造的導師。

九、培養孩子尊重他人,團結友愛和合作意識

社會是一個群體,任何一項事情光靠一個人單槍匹馬的奮鬥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依靠群體的力量,這就要學會同不同人打交道,並能取長補短。父母必須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意識,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這首先要學會尊重他人,並善於團結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

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表現為:幼兒對自己感到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境,人際關係友好和諧,個人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發揮。親愛的家長,你的孩子是否都具備這些品質呢?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幼稚園老師給每個孩子一塊糖,並告訴他們:“現在吃,就只給一塊,如果能忍一小時後再吃,可以再獎勵一塊。”以後的跟蹤調查的結果顯示,凡是那些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於不能忍耐的孩子。這在心理學叫延時效應,或延時滿足。

許多孩子辦事虎頭蛇尾,缺乏意志和耐性,長大以後事業上也少有成功。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忍耐力呢?

對每次都把零花錢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長可以說:“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錢,下周可以加倍給你,你可以攢起來買你需要的大東西了。”孩子遇到困難,家長不要馬上給他幫助,而是鼓勵他堅持一下,忍受挫折帶來的不愉快,努力爭取成功。

三、多接觸社會,經風雨見世面

有的家長很少讓孩子出門,擔心這擔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就躲,長大後易敏感、退縮。有的小孩子自私自利,缺乏團結精神,因而也很少有朋友,長大以後也會因人際關係緊張,而影響才能的發揮。

所以,孩子懂事時就要讓他適應新環境,對膽小的孩子鼓勵他多接觸人,或主動站起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這一過程又叫脫敏。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適應能力是不會自然萌發的。

四、培養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孩子對外界刺激最初是被動地接受,逐漸開始對周圍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嘗試去摸摸、看看、甚至會把玩具拆得七零八碎,這是一種求知欲的表現,也是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

如果家長什麼都不讓孩子動,不但使他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也會扼殺了他的積極性,將來你想讓他有興趣幹點什麼事,他也懶得動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家長對孩子感興趣的事,耐心地給以講解,或一起玩。

五、讓孩子多動腦

一個男孩子因為腿短而無法爬上滑梯的第一級臺階,他央求媽媽把他抱上去,母親告訴他:“動動腦筋你就會有辦法的。”小男孩想了想:“把我的小推車拖到那兒,然後站上去。”“很好,去吧,孩子。”母親說。小男孩這樣做了,一切變得十分容易了。

生活中有些事情,只要我們稍微留意一下,總會想出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要培養孩子勤于思考的習慣。

六、培養自信心和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一個在體操方面很有前途的12歲小孩來見總教練,總教練沒有當即讓她表演體操,而給了她4只飛鏢,要她投射到辦公室對面的靶子上。那個小女孩膽怯地說:“要是投不中呢?”教練告訴她:“你應該想到怎樣成功,而不是失敗。”小女孩反復練習,終於獲得成功。

因此,在生活中,你應該告訴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裡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敗,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做錯事或弄壞東西都是在所難免的,不要老是數落孩子:“你怎麼這樣不聽話!”“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動。”這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怕孩子淘氣給你添麻煩,而要多考慮什麼有益於孩子的心理成長,因為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願望得到滿足之後。

情緒和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家長也要克制自己簡單和粗暴的教育方式。如果真是不讓孩子玩某樣東西,應該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把孩子的興趣轉移開。

八、給予鼓勵和支持

孩子的成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成功也可能有失敗,甚至也可能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更需要鼓勵和支援,千萬不要潑冷水。儘管他們的夢想對你來說是那麼稀奇古怪,你應高興的是他們擁有較強的幻想力,幻想力正是創造的導師。

九、培養孩子尊重他人,團結友愛和合作意識

社會是一個群體,任何一項事情光靠一個人單槍匹馬的奮鬥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依靠群體的力量,這就要學會同不同人打交道,並能取長補短。父母必須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意識,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這首先要學會尊重他人,並善於團結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

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表現為:幼兒對自己感到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境,人際關係友好和諧,個人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發揮。親愛的家長,你的孩子是否都具備這些品質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