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中班幼兒“輕聲”意識的策略

幼兒時期是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養成期, 從小接受禮儀教育將對幼兒的習慣養成和終身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教師在選擇和確定禮儀教育內容時, 不僅要依據《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社會領域目標和各年齡段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更要關注班級幼兒禮儀行為的缺失。 中班幼兒需重點培養的禮儀意識和行為有:能主動、有禮貌地向別人打招呼;在公共場所時能不大聲喧嘩;排隊時能做到迅速、整齊、安靜等等。 我班幼兒在禮儀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經常大聲吵鬧, 針對這一現象, 筆者在班級內實施了一系列培養幼兒“輕聲”意識的策略,

Advertisiment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幼兒行為表現描述

鏡頭一:圖書角裡, 兩名幼兒爭著要同一本書:“我先拿的, 我要看!”“我也要看, 給我看!”兩名幼兒僵持不下, 聲音越來越大。

鏡頭二:戶外運動結束了, 教師組織幼兒進入盥洗室小便、洗手, 幾個男孩還沉浸在剛剛的運動中, 正激動地交流著, 聲音越來越大……這時, 教師走到盥洗室門口, 大聲喝道:“誰在大聲講話?不要講話了!”

鏡頭三:許多幼兒一起進入了娃娃家, 只能容納4~5名幼兒的娃娃家一下子擠進來8名幼兒。 大家你擠我、我擠你, 有的幼兒為爭搶玩具而大聲爭執, 有的幼兒因為身體的互相碰撞而大叫, 娃娃家裡一片混亂。

鏡頭四:幼兒在看池塘裡的小魚,

Advertisiment
並小聲交流著, 這時從幼稚園門外傳來“轟轟”的施工聲, 幾個男孩捂著耳朵, 大叫起來:“什麼聲音啊!”很快, 班上的幼兒都混亂地大喊起來。

鏡頭五:教師組織幼兒午睡, 幼兒邊換鞋邊聊天, 聊到興起時還停下手中的動作, 開心地和同伴大聲交流, 氣氛越來越熱烈。

二、幼兒行為問題分析

(一)幼兒自控能力較弱

通過幼兒行為表現描述, 我們能看出各活動環節中教師的“高控制”較少, 幼兒的“自由空間”較多, 這樣雖然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性, 但活動秩序明顯降低。 剛升入中班的幼兒, 雖然能意識到“好”與“不好”、“可以”與“不可以”, 但自控能力仍然不強, 有時明明知道“聲音太高會影響別人”, 但是當遇到感興趣的話題時, 時常會忘記自己應該怎麼做。

Advertisiment

(二)幼兒缺乏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由閱讀中, 當幼兒與同伴發生矛盾時, 有時會用“大聲說話”來代表自己的“反抗”與“不同意”, 這說明幼兒缺少處理矛盾和爭執的正確方法。

(三)教師引導的方法不合理

盥洗環節中, 教師聽到幼兒吵鬧的聲音, 立刻大聲制止。 這樣的現象在平時的活動中也能看見, 教師在面對一些“屢教不改”的“調皮”幼兒時, 經常會用提高音量的方式來制止其行為。 這樣的引導方式或許能收到一時的效果, 但不能讓幼兒明白教師制止的原因, 治標不治本。

(四)外在環境不舒適

區域活動中, 娃娃家的人數明顯超標, 過於狹窄的空間讓幼兒難以自由活動, 給幼兒帶來不舒服的感覺。 內在的“不舒服”就外顯于幼兒的言行舉止,

Advertisiment
比如互相推擠、爭搶玩具、大聲爭吵等。

三、引導幼兒“輕聲”的策略

(一)感受“輕聲”

1.琴聲伴奏

過渡環節和自由活動環節, 幼兒容易秩序混亂、大聲吵鬧。 這時, 教師可以用琴聲來幫助幼兒更好地執行常規。 不同的琴聲能表達不同的含義:休息、坐正、起立、坐下、安靜、回位等。 教師可以與幼兒商定具體什麼琴聲代表什麼含義, 確保所有幼兒都能夠理解、聽辨、掌握、執行。

2.輕聲引導

幼兒不會天生就懂得什麼時候需要輕聲說話。 教師在引導幼兒時, 首先要發揮榜樣示範的作用, 儘量輕聲與幼兒交流。 同時, 我們也發動家長資源, 通過校信通宣傳輕聲引導的策略, 並請家長給予支援——在家時也輕聲引導幼兒, 給幼兒做行為榜樣。

Advertisiment

(二)學習“輕聲”

1.重播現場

中班幼兒的直觀形象思維比較突出, 親眼所見或親耳所聞的事情會更加記憶深刻。 為了讓幼兒感受到“輕聲”的重要性, 教師在日常活動中一旦發現幼兒吵鬧, 就可以用攝像機拍攝下來, 事後組織幼兒觀看並交流, 如“聽到這麼吵的聲音, 你有什麼感受”“感覺舒服嗎”“這樣吵, 會不會影響別人”等。

2.習得經驗

(1)通過歌曲滲透“輕聲”

《三輕歌》是我們班過渡環節的主打歌, 一旦歌聲響起, 幼兒就會自發地哼唱:“走路輕, 說話輕, 放下東西也要輕;不用老師告訴我, 自己會留心。 ”這首《三輕歌》讓教師從不斷提醒幼兒“聲音輕一點”中解放出來, 歌曲中的歌詞無形中影響和引導了幼兒“輕聲”的意識和行為。

(2)尋找“輕聲”的方法

我們一直在引導幼兒注意“輕聲”,幼兒也確實能夠從一些歌曲和故事中習得“輕聲”的方法。但是有時幼兒會困惑地問老師:“我確實很想輕聲,但我又做不到,該怎麼辦?”這名幼兒在取放物品時能夠做到輕拿輕放,但是在說話和走路時就會變得很大聲,於是我們對他的引導重點便落在“說話輕”上:讓該幼兒與同伴說悄悄話、嘗試走近別人的身邊再說話、發現他人聲音大就走近提醒等。我們在引導幼兒學會自控的同時,也試圖引導幼兒同伴間的互動。

(3)在小遊戲中鍛煉“輕聲”

教師可以多開展需要幼兒靜下心傾聽他人說話、捕捉關鍵資訊的遊戲,如蒙氏手指小歌謠、傳話遊戲以及聽辨節奏跟隨拍打等。在這些遊戲中,教師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幼兒“要安靜”“不要吵”,因為遊戲的規則決定了幼兒必須安靜傾聽,一旦吵鬧就不能順利進行遊戲了。幼兒在有趣的遊戲中自然地習得“輕聲”的經驗和方法。

(三)運用“輕聲”

幼兒在環境的薰陶和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有了“輕聲”的意識,初步掌握了“輕聲”的方法。教師需在一日生活環節中關注幼兒的“執行情況”,即幼兒是否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幼兒是否能堅持“輕聲”的行為,幼兒是否真正掌握了“輕聲”的。我們會在區域遊戲、餐後自由閱讀、盥洗等環節中進行適當引導,採取集體引導、關注行為、提醒個別、表揚進步、提出希望的方式,即活動前引導幼兒“輕聲”;活動中關注幼兒行為表現,如果聲音很吵便提醒幼兒;個別幼兒有進步及時表揚肯定;活動之後集中交流有關“輕聲”的話題,並對個別幼兒提出後期改進和優化建議。這樣的方式便於教師階段性地關注幼兒的變化和進步,教師還可以將幼兒的點滴進步記錄下來,展示在主題牆上。

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我們從幼兒的行為表現中看到了點滴的“變化”和“進步:幼兒學著理解他人的感受,學會輕聲,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習得正確方法並嘗試運用。“輕聲”教育只是我們禮儀教育中很小的一個分支,我們需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不同時期的突出問題繼續有針對性地引導和關注,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

我們一直在引導幼兒注意“輕聲”,幼兒也確實能夠從一些歌曲和故事中習得“輕聲”的方法。但是有時幼兒會困惑地問老師:“我確實很想輕聲,但我又做不到,該怎麼辦?”這名幼兒在取放物品時能夠做到輕拿輕放,但是在說話和走路時就會變得很大聲,於是我們對他的引導重點便落在“說話輕”上:讓該幼兒與同伴說悄悄話、嘗試走近別人的身邊再說話、發現他人聲音大就走近提醒等。我們在引導幼兒學會自控的同時,也試圖引導幼兒同伴間的互動。

(3)在小遊戲中鍛煉“輕聲”

教師可以多開展需要幼兒靜下心傾聽他人說話、捕捉關鍵資訊的遊戲,如蒙氏手指小歌謠、傳話遊戲以及聽辨節奏跟隨拍打等。在這些遊戲中,教師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幼兒“要安靜”“不要吵”,因為遊戲的規則決定了幼兒必須安靜傾聽,一旦吵鬧就不能順利進行遊戲了。幼兒在有趣的遊戲中自然地習得“輕聲”的經驗和方法。

(三)運用“輕聲”

幼兒在環境的薰陶和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有了“輕聲”的意識,初步掌握了“輕聲”的方法。教師需在一日生活環節中關注幼兒的“執行情況”,即幼兒是否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幼兒是否能堅持“輕聲”的行為,幼兒是否真正掌握了“輕聲”的。我們會在區域遊戲、餐後自由閱讀、盥洗等環節中進行適當引導,採取集體引導、關注行為、提醒個別、表揚進步、提出希望的方式,即活動前引導幼兒“輕聲”;活動中關注幼兒行為表現,如果聲音很吵便提醒幼兒;個別幼兒有進步及時表揚肯定;活動之後集中交流有關“輕聲”的話題,並對個別幼兒提出後期改進和優化建議。這樣的方式便於教師階段性地關注幼兒的變化和進步,教師還可以將幼兒的點滴進步記錄下來,展示在主題牆上。

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我們從幼兒的行為表現中看到了點滴的“變化”和“進步:幼兒學著理解他人的感受,學會輕聲,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習得正確方法並嘗試運用。“輕聲”教育只是我們禮儀教育中很小的一個分支,我們需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不同時期的突出問題繼續有針對性地引導和關注,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

相關用戶問答